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笔进入报社近15年,不管干副刊,还是从事编辑、采访、组版等工作,几乎没离开校对。因为认真校对,曾饱尝成功的欢乐,也因一时疏忽吃过出错受罚的苦头。可以说,校对直接关系报纸质量与宣传效果,是新闻工作是否精通业务的“试金石”,是一门颇为高深的学问。在这方面,心得有三:  相似文献   

2.
信息产业在当今社会正以惊人的速度发展。它使众多领域发生了深刻的革命,也给作为信息资源的积累和传播者的新闻出版界带来一系列的变化,诸如思想观念、思雏方式、工作流程、岗位设置、职责分工等。校对工作也不例外。微机技术的发展与普及使众多作者、编者告别了笔与  相似文献   

3.
长期以来,许多人把报纸校对混同于书籍校对,导致报纸校对的理念、功能、管理体制、考核要求等都处于一种依附状态。如果说,在传统校对阶段,由于二者之间同大于异尚无大碍的话,那么在报纸出版进入网络时代的今天,对二者的异同研究将有助于厘清报纸校对工作的理念,从而确立它的独特性,使之健康有序地发展。 一、校对的源流 校对起源于书籍出版是毋庸置疑的。从春秋初期宋大夫  相似文献   

4.
5.
江华秀 《新闻窗》2006,(5):83-83
有了新闻报纸,就有了新闻校对。勿庸置疑,新闻校对是报纸出版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 校对工作特别强调的是博与专。校对工作中的“博”,是指校对人员应具有对汉语语法和修辞等规范用法的知识,以及对古今中外、文言白话、人文自然、天文地理等专业术语的熟练运用,虽不必精通,但须广博。  相似文献   

6.
随着电脑的普及,报纸新闻校对工作面临巨大变革,传统校对工作的定义、方式等都需要更新和完善。没有原稿作依据,意味着校对工作的重心从校“异同”转移到校“是非”上来。经过近几年的摸索,我们认为,要想胜任网络时代的新闻校对工作,校对主体——校  相似文献   

7.
质量是报纸的生命,这是党报新闻工作者的共识.在微媒体时代,党报新闻稿件中容易出现哪些问题,这些问题要采取什么方式有针对性地加以解决?从检校工作人员角度来说,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既自查自纠、自证是非,又相互讨论、相互学习,不盲目迷信权威;从管理者角度来说,要加强对编校人员的职责管理与业务培训,对每个岗位职责做出明确的界定,落实质量责任,有针对性地组织业务培训,从而构成新闻安全的一道道防线.  相似文献   

8.
汪娟 《新闻世界》2014,(4):8-10
对于纸质媒体而言,语言文字的规范性一直是个基础性问题,并且是影响长远发展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解决新闻语言文字的规范性问题,既需要新闻从业人员的不懈努力,也需要全社会予以关注和支持,只有这样,我们的母语才能向健康规范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9.
10.
随着网络技术在新闻工作中的应用,新闻校对工作出现了一个新分支——网络校对,它是以采编局域网为操作平台的校对工作方式。这种校对方式不同于传统的校对,它没有以往的参照物——原稿,所以在工作中出现了一些新问题:校对人员有权修改吗?修改权限有多大?这些问题常常困扰着校对人员。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我们拟结合工作实践谈一点浅见。  相似文献   

11.
郑斐 《报刊之友》2008,(11):62-64
新闻校对活动是新闻校对主体与新闻校对客体矛盾运动的过程,一方面客体存在讹误,一方面主体要改正讹误,两者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只有当客体的讹误得到改正,主体查错正误的目标得以实现,新闻校对活动的矛盾运动才会终止。  相似文献   

12.
新闻校对活动是新闻校对主体与新闻校对客体矛盾运动的过程,一方面客体存在讹误,一方面主体要改正讹误,两者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只有当客体的讹误得到改正,主体查错正误的目标得以实现,新闻校对活动的矛盾运动才会终止。  相似文献   

13.
未来校对应具有的专业素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社会发展的趋势和未来社会对职业专业化的要求来看,未来校对应具备以下的专业素养:  相似文献   

14.
桂红星  李边 《新闻前哨》2005,(9):103-104
随着新技术特别是电脑网络技术广泛应用于新闻采编工作中,新闻从业人员丢掉了他们的传统武器——纸和笔。记者使用先进的笔记本电脑传回稿件,文字编辑通过局域网修改传递稿件,组版编辑网上选稿编排版面,校对、检查人员也在网上校对稿件。传统意义上的“原稿”不复存在,校对功能发生变化,从“校异同”转为“校是非”为主,带有更多的编辑属性。校对环节有所弱化,劳动强度相对减轻,如何把好质量关,检查环节的重要性便日益凸显。在这一新的历史条件下,探索检查工作的规律显得尤为紧迫。  相似文献   

15.
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新闻采编系统已经被各家纸质媒体广泛应用,电子原稿取代纸质原稿,这使校对的性质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传统意义上的校对已成为过去时,即那种对原稿负责,根据原稿核对校样,订正差错,提出疑问的"校异同"模式转化为"校是非"为主的模式。由于校对客体、方式及功能的转换,新闻校对工作也呈现出再定位的趋势——向编辑化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报刊中的新闻报道出现的差错越来越多,也引起人们的广泛的注意。报刊中新闻中差错是复杂的,有些显而易见的,但有的是辨识难度较大的隐性差错。对于这类隐性的差错要引起足够的重视,从这类差错出现的原因中才能从根本上寻求解决的对策,从而提高报刊新闻的质量。  相似文献   

17.
《新闻窗》2005,(1):37-37
贵州民族报1月1日第7版《负心汉横眉冷对结发妻/七旬爹怒诉逆子泪涟涟》一文,由于编校工作粗糙,差错或疏漏较多。差错如“淋沥(漓)尽致”,“变本加利(厉)”,“这2个月杨永萍究竟是怎样渡(度)过的?”疏漏如“哄骗70龄的父母”,一般应讲“70高龄”或“70岁”;“一起带到回”,应为“带回”;“今年6月28日”,应为“去年”;“赶去了家门”,  相似文献   

18.
校对是一门学问,是一项文字性、学识性较强的创造性劳动,也是出版生产流程中的独立工序,在报纸质量保障体系中举足轻重。校对校的是事业心、责任感,校的是静心、细心和耐心,也校的是态度和状态,以及一个人的学识和素养。因此,校对人员要强化责任心,决不能放过任何一个疑点。  相似文献   

19.
在新闻校对过程中要做到耐心、细心和用心,耐心是做好新闻校对的前提;细心是做好新闻校对的基础;有心是做好新闻校对的保障。  相似文献   

20.
校对人员要当好“第一读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闻校对作为报纸出版的最后一道把关工作,对于版面文字的准确性起着重要的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说,校对是编辑工作的延续。作为校对岗位的工作人员,既要有较高的思想素质,还要有较高的业务素质,以及很强的新闻敏感性,做到政治上严格把关,政策上认真把关,文字上仔细把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