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对"教师实践力"研究只见散落的论点、少许的数据分析,对其系统深入的探讨在学术界还相当薄弱。教师实践力是指身处教育情境中的教师以策略性思维驾驭教育实践并与之协调、持续发展的职业能力、教育的建设力,是教师进行教育工作的"生产力"。如果说马克思把生产力称为"物质生产力",那么实践力就是"精神生产力"。通过认识教师实践力的特质、建构教师实践力的模型、划分教师实践力的"度"并评定等级,进而建设与发展教师实践力。  相似文献   

2.
新时代"立德树人"已成为我国教育实践和教育理论领域关注的热点问题。立足于文化自觉的视角,从历史溯源看,"立德树人"体现了对中华文化历史地位的深刻认识,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教育思想的寻根、继承和弘扬;从实践反思看,"立德树人"是对知识本位教育的自觉扬弃,"立德树人"重塑立德为先,修身为本的人才培养基本逻辑,是对人才培养的规律把握及其在信息时代人文价值更加彰显;从价值引领看,"立德树人"是党的教育基本方针,体现了对教育创新历史责任的主动担当,是引领新时代人才培养的行动指南。  相似文献   

3.
社会与教育同时提出"可持续发展",不仅是理论命题,更是紧迫的全球性与全民性的实践问题。"教育是推进可持续发展和提高人们处理环境与发展问题的关键。"而"可持续发展"既是教育的内容、价值追求和评价标准,也是教育自身定位和发展的内在诉求。这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可持续发展教育"应与教师教育结合,而教师培训引入"可持续发展教育",更要体现价值导向、综合融入、方法引领、参与合作、转化创新等特殊的专业功能。  相似文献   

4.
龚雄飞 《教育》2013,(33):10-13
"学本式"卓越课堂,是一种探索性的教育实践模式,它强调课堂定位于学生的"学",基本思路是:课堂既要尊重教师的"主导",又要摆脱教师的"控制",要从教师知识灌输型课堂向学生自主探究型课堂转变,激活思维,诱导自学,先学后教,不教而教,让课堂回归学生的世界,让课堂变成阳光灿烂、灵性生长、创新萌生、青春飞扬的舞台。"学本式"卓越课堂,可以从人性的视角、文化的视角、课程的视角来进行创新和培育。从人性的视角来看,"学本式"卓越课堂指向学生创新培养的无限可能性;从文化的视角来看,"学本式"卓  相似文献   

5.
师范大学综合化与综合大学办师范的历次纷争共同构成了我国教师教育体系的发展进程。在教师教育体系由封闭逐步转向开放的过程中,师范大学与综合大学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纷争,从而影响我国教师教育改革的步伐。但二者之间的纷争不是不可调和的,通过均衡教师教育资源配置可以不断缓解二者因利益冲突带来的消极影响,着力推进师范大学"回归"师范性和综合大学"重启"教师教育,在不断提升其自身实力的基础上增强服务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能力,进而推进我国教师教育体系的完善。  相似文献   

6.
教育、教师和学生是教育活动中的基本概念,对这些概念从学习的视角进行重新审视,有助于人们转变教育观念,推进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教育是对学习的服务。关于教育的定义有多种,现阶段人们比较普遍的看法是"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但培养本身是一个需要继续界定的概念,它的基本含义就是用"教育"来界定的。《现代汉语词  相似文献   

7.
教师教育改革创新实验区是由师范大学主导、政府配合共建的以教师教育改革创新为核心任务的多功能综合性研究实践与服务基地。在实验区的支持下,"U-G-S"实践教学共同体能够取得资源效能、创新能力、决策执行、培养成本等方面的协同效应。为促进实验区与"U-G-S"实践教学共同体的融合统一,可以从认可协同旨趣、融合协同范式、延展协同主体、提升协同境界四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8.
"U-G-S"教师教育新模式是依托"教师教育创新东北实验区"建设平台,在"融合的教师教育"理念指导下形成的"师范大学主导、地方政府协调、中小学校积极参与"的优秀师资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对于提高师范生培养质量、促进在职教师专业发展、整合教师教育优质资源、合作开展教育课题研究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成效,对于提升学校办学特色、创新教师教育体系、深化教师教育主体合作、转变教师教育者成长范式、引领教师教育改革、丰富教师教育文化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9.
沈兰 《上海教育》2009,(23):35-35
《教师教育力译丛》由著名的课程改革专家钟启泉教授等主编。《译丛》提到一个新的教师教育的概念,即教师的教育力——教师职业的灵魂。教师的教育力不同于教师专业能力、教师知能等概念,它是由教师所从事的教育工作的特殊性所规定的。教师的教育力集中体现于教师对教育及教学的道德责任,渗透于教师工作的各个层面,是教师职业的灵魂。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分析新时代高等教育发展的内在使命入手,阐述高水平本科教育的本质是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面向未来培养社会的中坚和引领者,着力点是聚焦受教育者的价值塑造和能力培养,即具有引领或服务社会、世界走向美好未来的信念力,真善美的践行力、应对超复杂性和不确定性问题的耐力;指出高水平本科教育要处理好学科发展、科学研究和本科教学之间的关系,把握好"教"与"学"的关系,做好制度构建和资源支持,即在教学理念上明确"教学研究"的学术性质,进行以"宽口径、厚基础、前瞻性、动态化"为标准的专业建设和课程设计,增强针对"以本为本"的制度支撑,从而加快推进高水平本科教育。  相似文献   

11.
党和国家提出支持高水平综合大学开展教师教育,而事实上这类大学参与教师教育的积极性并不高。为此,本文对世界一流大学参与教师教育的特征进行分析,以期为我国高水平大学参与教师教育提供借鉴。研究发现,世界一流大学参与教师教育表现出历史经验的丰富性、教育目标的卓越性、教育研究的突破性、人才培养的特色性、参与范围的全球性等特征。我国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应该结合基础教育转型、教师教育与教育学科发展需求以及大学自身发展实际,积极参与教师教育。  相似文献   

12.
支持高水平综合大学开展教师教育是新时代加强我国教师教育体系建设的重要举措.我国高水平综合大学举办教师教育还处于探索阶段,在办高质量教师教育的信念、教师教育制度建设、专业建设、师范文化等方面还存在发展困境.高水平综合大学教师教育的发展应坚定教师教育乃国之重器的信念,树立举办一流教师教育的目标,建立完善的制度保障体系,开展高质量的专业建设,培育有显示度的师范文化,并且在信念、制度、专业和文化系统上协同推进,才能够遵循教师教育规律,彰显高水平综合大学的办学优势,培养新时代所希冀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  相似文献   

13.
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我国具有当代意义的教师资格制度开始萌芽,90年代中期初步建立,进入新世纪开始实质性运行与发展,今天的教师资格制度已成为我国教师教育制度创新的重要标志。我国教师资格制度发展的历程虽短暂,但却呈现出不断改革创新的时代特征,为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的教师队伍提供基础保障。回顾我国教师资格制度的改革历程,需要理性地认识和看待出现的一些主要问题,如学历标准要求低、考育分离、师范生参加“国考”等,也要理性把握师范类专业认证对教师资格制度改革的意义。进入新时代,我国教师资格制度借助师范生免试认定教师资格的改革,迎来了深化发展的新契机,也开启了探索具有中国特色教师资格制度和教师教育体系的新征程。实现师范生“教育专业性”和“学科专业性”的双提高,高度重视教师教育的实践性,对教师资格进行细致地分类分级,探索教师资格认证机构的多样化与专业化,以及加强教师资格制度改革中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的应用等成为我国教师资格制度发展的新趋向。  相似文献   

14.
斯坦福大学教师教育专业化模式包括培养领导型教师的愿景、分类培养教师的目标定位、融合型课程结构、"递进式责任制"实习模式、以教师专业标准和学术研究为依托的质量保障等.我国高水平综合大学可以在借鉴美国一流研究型大学教师教育模式的基础上,充分发挥生源优势,提升教师教育课程的融合性,深入挖掘教育实习在教师专业成长中的价值,以培养具有专业权威的领导型教师.同时,要加强教师教育研究,促进教师教育学科与教师培养的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15.
在新时代发展背景下,继续教育实践领域不断发展,研究范畴不断扩大,继续教育的概念也在不断深化和拓展。在党和国家发布的一系列政策文本中,继续教育已成为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构建学习型社会重大发展战略。从继续教育的概念出发,以政策文本为线索,追溯我国继续教育概念的演变,梳理其发展脉络,为探寻新时代继续教育的发展定位提供有益的思考。从实践内容上看,继续教育与成人教育既是我国教育实践上不同历史阶段教育体系构成的不同表述,也是二者随时代发展而不断吸纳和融合多种教育思潮后的产物。终身教育、终身学习和构建学习型社会等多种理论思潮的融入,赋予继续教育不断深化和拓展的动态发展特征。  相似文献   

16.
阎秋霞 《运城学院学报》2012,30(1):81-84,88
中国普通高等师范院校作为培养中小学师资的工作母机,承担着越来越重要的职责,但是在综合大学参与教师教育,师范院校加强综合性的当前师范教育改革中,越来越丧失了自己的"师范性"特色,迷失了自己的办学方向,产生了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由于受到经费的制约,目前在六所部属师范大学实施的免费师范生教育改革的培养方案等无法在普通高师院校得以实施,因此,普通高师教育改革当务之急就是从转变教师和学生传统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做起,围绕"教"与"学"进行课堂改革,重构多元的评价体系,为自身的生存发展寻找新的突破。  相似文献   

17.
进入21世纪以来,人工智能技术在社会经济和文化教育等领域应用广泛,“人工智能+X”日益成为社会共识。人工智能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开辟了新的途径与机遇,已然成为推动社会各领域前进的重要力量。人工智能应用在继续教育领域具有可行性,但是还存在数据难以采集、人工智能本身发展不成熟、缺乏专业的教师队伍和课程体系、教师对人工智能存疑等问题。在人工智能时代,继续教育应抓住机遇,从教育理念、教师素养、政企学研、着力打造继续教育智能化发展空间等方面入手,促进继续教育智能化。  相似文献   

18.
随着我国迈入新时代,一流本科教育已经成为中国高等教育研究的生长点。推进一流本科教育建设亟待厘清六对基本关系:外延式发展与内涵式发展、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国际化与本土化、学科分野与学科融合以及教师本位与学生本位。为此,高校应通过"根据现实需求,外延式向内涵式发展;回归育人本分,去‘研究生化’发展;重构课程体系,走‘通专互补’道路;立足本土文化,拓展国际化发展空间;着力学科建设,促进学科交叉与融合;重视师生关系,构建良性的师生互动"等优化路径,加快新时代一流本科教育建设的步伐。  相似文献   

19.
立德树人是当前我国教育的根本任务。为培养适合当今社会发展的新时代人才,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育人优势,高校应着力构建"三全育人"立体化培养体系,将思政教育与专业知识教育、专业实践教育有机融合起来,构建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实现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全覆盖,有力推动高等教育"三全育人"教学体系的构建,为完成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