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用一种开放的立体的教育视野和课程理念,构建真实的问题情境,让学生从课本走进生活,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体验自己学习的不只是"文本课程"而更是"生活课程",体验自己所获得的是真正"有价值的数学"、"必需的数学",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和成就感,从而进一步提高学习的质量、教育的质量、生活的质量.  相似文献   

2.
数学教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我们要用开放的教育视野和课程理念,让学生生活走进课堂,并让课堂走向生活,是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体验到数学学习的乐趣。  相似文献   

3.
<正>"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陶行知认为,真正的生活教育是"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是"供给人生需要的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的,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以生活为前提,不与实际生活相结合的教育不是真正的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要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联系,并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思考、推理、交流等活动,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感受到数学的乐趣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那么如何让数学走进生活,让数学课堂更加精彩呢?我从以  相似文献   

4.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以活动引领课堂,让学生在活动中经历"生活数学",强化"训练数学",体验"研究数学"的学习过程,助推高效课堂的生成.  相似文献   

5.
胡晓燕 《考试周刊》2014,(76):65-65
教育家陶行知说"生活即教育",就是要根据生活的需要而教、而学。教师要善于在数学教学中联系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挖掘数学知识的生活内涵,并结合课堂教学内容,让大社会、大生活融于课堂,使学生切实体验到身边有数学,用数学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6.
正陶行知先生说"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只有当"教育"成为"生活"真实时,教育才是真正有意义的.新课程明确提出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即是对陶先生教育理念的全新解释.构建生活化的课堂,使社会即是"学校"、"生活即是教育",让学生在"生活化"的课堂里敞开胸襟,去想象、去体验,从而使教学更生动、更有效.如何在教学中促进学生从书本知识向实践能力的转化,拓展学生应用视野,怎样才能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效率,多年来笔者以陶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为指导,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让数学  相似文献   

7.
<正>陶行知曾有过一个恰当的比喻,说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生活即教育",教育极其广阔自由,如一只鸟放在林子里面;"教育即生活"将教育和生活关在学校大门里,如同一只鸟关在笼子里。如何创造一片"林子"让鸟儿自由飞翔?如何让学生恢复对数学的兴趣,如何使学生真正领悟到数学的内涵和它无处不在的魅力呢?这就需要每个小学数学老师从生活出发,从实际出发,变数学的小课堂为生活的大课堂。一、"生活即教育"——寻找生活中的数学,让生活走进数  相似文献   

8.
数学是来自生活的实际的科学,需要学生充分体验。自主探究——让学生体验"再创造",实践操作——让学生体验"做数学",合作交流——让学生体验"说数学",联系生活——让学生体验"用数学"。从而锻炼学生思维,在思考中创造,培养、发展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9.
<正>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是课程改革的客观需要。所谓"生活化",即在数学教学中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联系生活讲数学、学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生活化"的课堂教学理念,赋予数学课堂教学以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因此,教师要让数学走进学生的生活,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一、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意义1.小学数学生活化让课堂充满活力就小学生而言,生活中的已有经验是他们认识新事物的基础。在数学课堂中,教师如果能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  相似文献   

10.
宋妍 《林区教学》2015,(3):95-96
相比较其他学科而言,数学课堂教学单一、枯燥,缺少生动又鲜明的教学素材,造成学生们缺乏学习的热情和兴趣,体验不到学习数学真正的应用价值。根据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即课程实施强调变"要学生学"为"学生要学",要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因此,要善用生活实例,创设生动情境,带领学生走进生活,在生活实践中掌握新知,探求和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1.
生物课程标准指出,要"更加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将学生从身边的"生活世界"带入生物学"科学世界",然后回归到学生的生活世界中来.教育源于生话,高于生活,生活是教育的最终归宿.这就给我们的生物教学指明了方向——缩小学生与社会、课程与生活之间的差距. 一、利用生活资源创设教学情境 生活的本身就是一个五彩斑斓的大课堂,贴近生活找课程资源,使学生意识到生物源于生活.这就要求教师要精心处理教材,把教与学的知识、内容融入学生的生活、融入自然、融人社会.我在日常教学中特别注意获取生活中各类课程资源,拉近教学内容与生活的距离,在情境体验中回归生活,让生物课堂成为"小课堂、大自然、大社会",努力开创教与学的新局面. 作为生物圈中的一员,人类也是生物,学生虽然还小,但仍在每天的衣食住行中积累了丰富的生活体验,这些都是无形的生物课程资源,都可以作为我们课堂上的研究对象.在教学中,我特别注意利用这一资源,既让学生感到熟悉和亲切,从而乐于学习,也使课堂教学生动活泼.在教学中,我常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围绕学生在生活实际中遇到的问题,创设生动具体的生活情境来进行教学.  相似文献   

12.
"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在小学数学课堂中践行陶行知先生这一深邃的思想有着非常深远的意义。教师在教学中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联系生活教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把数学问题生活化,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  相似文献   

13.
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初中数学课堂要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因此数学课堂要加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所获得的成功体验,将初中数学课堂打造为"生活课堂"。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应用生活化教学策略时,要架设好课堂与生活的桥梁,将数学知识与生活体验相结合,让学生体验到数学学习的魅力,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运用能力,让学生"享受"数学,改变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畏惧心理。一、创设初中数学教学情境,树立学生数学源于生活的意识新课程标准中对于初中数学教学要求学生能够将数学知识  相似文献   

14.
2011年版《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课程内容的选择要贴近学生的实际,有利于学生体验与理解、思考与探索",课标明确指出了数学与生活是紧密联系的.本文以此为基本理念,提出了使数学课堂生活化的观点,具体阐述了如何让生活走进课堂,让数学走进生活.只有密切联系生活和已有的知识经验,才能学好数学,而学好数学就能更好地在生活中进行再创造.  相似文献   

15.
陶行知提出"生活教育"的理念,其核心是"生活即教育"。教育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要努力实现课堂教学的生活化,引导学生应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到生活实际中解决问题,将生活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引入到数学课堂教学中,以所学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让学生真正能够感受到数学与自己的生活密不可分,让学生知道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同时又服务于生活,在数学课堂生活化的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应用数学的能力。  相似文献   

16.
说起作业,很多人自然会联想到语文、数学等学科的作业,随手一翻学生的《家校联系本》,所看到的也是这几门学科的作业,几乎很难寻觅到品德课的作业。其实,品德课也需要有像语文、数学一样精心设计的作业。因为它可以将"学生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的生活连成一体",可以"将课程带出课堂,使课程延伸、扩展到课堂之外,让课堂教育的作用辐射于整  相似文献   

17.
在课堂教学中关注学生的主动参与,让学生在情感体验中学习知识,完善人格。让生活走进数学课堂,结合生活实例"汽车从车站出发……"来讲有理数,把枯燥的数学兴趣化。在课堂中形成"学习共同体",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达到发展创新的目的。把数学文化渗透到课堂,激发兴趣,把课堂还给学生,形成开放性课堂,通过教学实例知道这样的课堂使每个学生都会得到不同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小学生学习的数学应是生活中的数学,是学生"自己的数学",因为现实世界是数学的丰富源泉,因为生活的边界就是教育的边界。教师用源于生活、富有童趣、贴近实际的内容呈现数学知识,能够让学生全身心投入,使学生感到"数学有趣"、"数学合理"、"数学有用",从而增强小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让小学生学会利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去感受数学的合理性,达成数学学习与生活经验的和谐同步。在这方面,笔者有几点粗浅体会。  相似文献   

19.
数学课堂不应仅是学习的地方,更应是学生"生活"的乐园。让生活走进初中数学课堂,不仅是学生的学习生活,更是个性发展的需要,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在数学课堂中接触生活、感悟生活,让学生生活与数学课堂结合,融入生活找数学,回归生活用数学,让数学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让数学成为学生发展的重要动力源泉,这样才能更好地实践课改精神,推进课程改革,促进素质教育。  相似文献   

20.
结合新课程教育理念,在数学教育中培育学生的人文精神.其对策分别是:多倡导"大众数学"的教育理念,多为学生创设催人奋进的课堂氛围,多开展充满竞争的学习活动,多让学生体验数学的生活背景,多关注学生创新个性的培育,多让学生感受数学美的人文底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