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互联网凭借其交流的自主、匿名以及快速传播等特性,已成为公众表达民意、参与社会事务和政治生活的一个主要舆论平台.然而,非理性和偏激的网络舆论也会给客体带来一定程度的伤害,影响公众认识和政府决策.本文试图从生态学的角度出发,结合汶川地震"捐款门"事件中网络舆论的表现探索构建和谐网络舆论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靖鸣  李姗姗 《青年记者》2012,(22):34-38
文微意博的微博在中国乃至整个世界都掀起了一场编织"围脖"的全民行动.依托互联网技术的微博,为公众表达民意、参与社会政治生活提供了一个方便快捷的舆论平台,使民意表达的渠道和空间迅速扩展和延伸,由此发展出了一种新型的网络舆论形态即微博舆论.微博舆论经过裂变式的传播之后,形成一股强劲的舆论力量,对社会中存在的不良现象和问题进行关注与监督.  相似文献   

3.
胡锦涛总书记在人民日报社发表的重要讲话中强调,必须加强主流媒体建设和新兴媒体建设。而互联网就是当下最重要新媒体。随着互联网在中国的日渐普及和快速发展,网络舆论作为社会舆论的组成部分,正在从媒介舆论的边缘走向主流,成为党和政府了解民意、汇集民智的重要渠道,成为促进民意表达、增强社会管理、影响政府决策的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4.
"网络民意"的规制与引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互联网以独特优势塑造了新型社会舆论空间,提供了一种全新民意表达方式--"网络民意".它是传统、现实民意在互联网上的延伸,是社会事件交互作用下传播技术作为另类表达通道的表现,是当前数字化信息社会中公众民意表达的便捷渠道.  相似文献   

5.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使普通民众获得了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意见自由表达平台,网络民意在我国产生的影响力日益突出。网络暴力是依赖于这种自由表达平台而产生的网络失范行为。该文旨在于以传播学理论"沉默的螺旋"为依据,选取两个案例对比分析网络民意和网络暴力的相关属性,通过"江歌案"着重探讨二者在舆论场域中的转化机制,引导网络暴力向良性的网络民意转化,从而使网络失范行为有所减少,以期对我国营造一个良好的舆论环境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6.
艾萍  吴余 《东南传播》2011,(10):49-51
网络舆论作为互联网时代民意表达的一种方式,在各类公共事件的传播扩散和解决过程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监督作用。本文通过对"我爸是李刚"事件的传播过程和网络舆论的形成过程进行分析,对网络舆论的开放性、互动性、主体的大众性和虚拟性等特点进行探讨,根据目前网络舆论监督中存在自发性、匿名性、盲从性和网络暴力等问题,试图从网络自律和政府监管两个方面入手,促使网络舆论监督发挥更加良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马静 《中国传媒科技》2012,(22):116-117
在如今的互联网时代,当公共事件发生时,网民就会通过QQ、微博、SNS社区等互联网平台行进意见的表达以及情绪的宣泄,通过转发和评论功能将事件实行爆炸性的传播,便会在网络上形成一场巨大的舆论风暴.作为网上民意最为明显、集中反映的网络热点舆论具有不可小觑的影响力,正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网络舆论是把双刃剑,主导着网民的价值判断乃至互联网环境的发展.近年来,网络舆论负面作用逐渐显现,煽风点火、混淆视听、影响网民价值判断的现象越来越多,对个人及社会造成了不良影响.因此,本文从网络热点舆论的形成和传播规律入手,找到网络热点舆论传播过程中的可控环节,因势利导,探讨网络舆论的控制机制,掌握其引导策略,对保证正确的舆论导向、营造和谐健康的网络环境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8.
网络舆论衍生于互联网,网络舆论会带来正面效应的同时,其产生负面效应也不容忽视.本文以"4·1"沪县太伏中学事件为例,从网络舆论的非理性传播这一角度来研究,并探讨从传播主体、意见领袖、传播媒介、法律法规四个方面来促进网络舆论良性发展的措施.  相似文献   

9.
马玉洁 《今传媒》2016,(1):55-56
网络舆情是民意自由表达的结果,能够自我纠错,因此具有珍贵的反映民意的作用.但是网络舆情常常和真实民意有不小的差距,这和网络舆情的引发事件、事件信息发布方式、舆情发展过程以及网民素质息息相关.社会管理者只有了解这种差距,进行有效监测和正确分析,才能让网络舆情对社会管理起到应有的推动作用.只有增强"把关人"的作用、严格执行网络实名制、提高网民素质,才能保证网络舆情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0.
互联网的飞速发展让网络舆论逐渐成为政府了解民意民情的窗口,对公共决策、传统媒体和社会受众都有重要的影响。十八大后,随着我国政府信息开放的程度逐渐加深,网络通过其固有的便利性成为社会大众表达民意、参与社会政治生活的一个重要渠道,普通群众的话语权得到了解放和发挥,本文就是对这种基于网络的舆论产生的社会效应进行分析,希望能为正确地引导社会舆论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1.
陈淼 《新闻世界》2012,(5):123-124
网络民意是传统、现实民意在互联网上的延伸,是借助或通过网络这一信息平台所反映、表达、实现的社会公众思想、舆论的趋向和导向。本文以杭州I飙车案为例,分析网络民意对公共事件的影响,并就如何看待网络民意提出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12.
张晓莉 《新闻世界》2008,(11):106-107
随着科技的发展,互联网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进入到了千家万户,网络时代已经到来。新闻评论、BBS、聊天室、博客等网络舆论传播平台应运而生,网络舆情迅速渗透到了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对我们的日常生活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然而,任何事物都具有双面性,网络舆论也不例外。它在快速传达民情民意、促进沟通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如何因势利导,确保网络舆情健康发展,已是我们今天面临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3.
关于中国网络舆论发展中几组关系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网络舆论是多种社会因素复杂互动的结果。研究网络舆论,需要将它放在更宏观的社会环境下,深入地研究它与其他社会因素或社会现象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结果。在中国网络舆论的发展中,有几组关系是值得深入关注与思考的。从网络舆论与现实民意的关系来看,网络舆论并不等于现实民意,但它是观察现实民意的一个重要的参数。从网络舆论与网络暴力的关系看,网络舆论中确实存在着一定的暴力现象,但这种现象是社会舆情的一种反映,不能简单以制止网络暴力为理由来阻止网络自由表达。从网络舆论与司法独立的关系来看,网络舆论不应该干扰司法的独立,但是舆论作为一种监督力量应该有助于推动司法的公正。从网络舆论与传统道德的关系看,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化与全球化进程中受到冲击,表现出了一种自我纠结的困境,这种困境在网络舆论以及网民的行为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相似文献   

14.
随着网络的快速发展,网络论坛、社区、博客、微博等持续快速发展,使网络成为信息聚集地,成为公民信息交流的公共平台。如"郭美美事件""药家鑫事件"引发了数百万网民参与,形成了强大的舆论力量,说明互联网已经成为展现民意,汇集民意的新通道。网络已经成为主流媒体之一。我国政府已经意识到了网络安全的重要性,一些地方政府已经相继采取网络实名制等的行政管理形式。然而,由于网络的交互性与匿名性等特性,又增加了行政管制的难度。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在民粹主义的影响下,在网络平台上出现了网络民粹主义行为。网络民粹主义行为主要表现在造谣、传谣等方面并逐渐演化成"仇富"、"仇商"、敌视精英等不健康的社会心理现象。因此,必须加强对网络民粹主义的话语引导,通过建立健全民主法治,规范网民的自身行为,净化网络环境以求网络言论及民意的正确表达,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作用,促进网络环境的有序发展。  相似文献   

16.
当前,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对社会舆论环境产生着重大影响.互联网已经成为社会舆论的重要发源地和放大器,许多话题正是通过网络的传播才产生了较强的社会效应.准确把握网络舆论的特点和规律,构建和谐的网络舆论环境,对于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具有重要意义.伴随着数字、通讯技术的不断发展,大众媒介形态和传播模式发生了巨大变化,以视觉符号为主要手段,侧重感性信息表达的视觉传播方式,正在不断地冲击着原本以语言为中心的理性主义传播范式.在这种传播文化转向前提下,网络舆论构建呈现出了新的形成和发展机制.  相似文献   

17.
崔伟 《新闻前哨》2014,(6):63-63
信息时代,网络已然成为社会公众进行意见表达、利益诉求、舆论发酵的公共领域平台.特别是近年来,伴随着社交网络的发展和网民群体的不断壮大,网络民意随之成为一股不可忽视的社会力量,这给政府执政能力带来巨大挑战.为及时、有效引导网络民意,处理网络舆情,政府应采取网络问政的方式来与网民互动,实现与网络民意的无缝对接.  相似文献   

18.
互联网的普及与民主法治社会的建设,使公众关注参与社会公共事件讨论的热情日益高涨,网络舆论作为一种新的舆论形式开始进入公众的视野.如今,网络舆论发展迅速,在其推动下得到解决的社会问题与日俱增,它正发挥着不可低估的力量.因此,本文以"红黄蓝幼儿园虐待儿童事件"所引起的网络舆论为案例,分析网络舆论的特性,并从意见领袖的作用和议程设置理论以及传统媒体的效用出发分析如何进行舆论导向.只有充分发挥网络舆论的积极作用,才有利于构建健康和谐的网络秩序,进而推动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19.
舆情是社会的"晴雨表",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自媒体作用下的媒介环境成了一个:人人即媒体、处处是现场、时时可传播的时代。自媒体所提供的开放平台,公众可以就某特定话题展开讨论,形成意见公开表达的自由市场。"网络问政"、"网络反腐"、"网络监督"互联网赋予每一个公民前所未有的知情权和话语权;随着网络舆情的升温,一些非理性、情绪化"伪民意",带有目的性"网络谣言"、"网络暴力""群体极化"、"舆论审判"现象屡见不鲜,这些给地方政府的舆情应对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  相似文献   

20.
网络民意表达的实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研究网络民意表达并分析网络民意的内容指向可以发现,网络民意"传播权利"的实质,就是现代社会赋予公民的各种权利在网络环境下的实现,互联网使"传播权利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得到真正的普及".①它至少包含了以下三个层次的含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