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宋秀华 《出版广角》2015,(10):117-118
小说《喜福会》是美国华裔女作家谭恩美的重要代表作之一,小说对第一代及第二代移民美国的华裔生活进行了细腻而生动的描述,并以此来表现美国社会发展过程中共生的中美文化元素.本文通过对小说《喜福会》中的写作手法、表达方式、人物描写等进行分析,以及对中美文化关系的具体表现进行解读,在展现美国华裔文学艺术魅力的同时,探究中美文化关系的实质.  相似文献   

2.
董爱华 《新闻爱好者》2011,(24):148-149
《喜福会》作为美国著名华裔作家谭恩美的代表作,历来备受评论界的好评和读者的喜爱。书中的母亲形象、中美文化差异、东方主义、女性主义等已经被人无数次地解读,但其中成长主题却鲜被提及。在《喜福会》里四位性格迥异、经历复杂的中国母亲中,龚琳达是令人印象最深的一位。本文正是从成长小说的视角出发,并结合心理学中人的认知发展的理论来解读龚琳达的形象,以便更好地理解这部经典作品。  相似文献   

3.
董爱华 《新闻爱好者》2011,(12):148-149
《喜福会》作为美国著名华裔作家谭恩美的代表作,历来备受评论界的好评和读者的喜爱。书中的母亲形象、中美文化差异、东方主义、女性主义等已经被人无数次地解读,但其中成长主题却鲜被提及。在《喜福会》里四位性格迥异、经历复杂的中国母亲中,龚琳达是令人印象最深的一位。本文正是从成长小说的视角出发,并结合心理学中人的认知发展的理论来解读龚琳达的形象,以便更好地理解这部经典作品。  相似文献   

4.
关于美国华裔著名作家赵健秀(Frank Chin),中国学者的评述主要集中在两点:第一,他在作品中构建了美国华裔历史;第二,他试图确立华裔男性的身份问题。通读这部小说笔者发现,频繁出现的食物意象与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关系密切,尤其与男主人公的种族身份和主体身份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5.
高稳 《新闻爱好者》2011,(16):144-145
关于美国华裔著名作家赵健秀(Frank Chin),中国学者的评述主要集中在两点:第一,他在作品中构建了美国华裔历史;第二,他试图确立华裔男性的身份问题。通读这部小说笔者发现,频繁出现的食物意象与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关系密  相似文献   

6.
对于习惯了林语堂(《唐人街》)、谭恩美(《喜福会》)式言说的华族奋斗史的读者而言,《百年金山》带来了不同的感受。  相似文献   

7.
谢捷 《新闻爱好者》2011,(8):148-149
《喜福会》是美国当代著名华裔女作家谭恩美的第一部小说,也是她的代表作,多次获奖并被拍成了电影。《另类》是其中的一个故事,这个故事的题目的另一个翻译是《可怜天下父母心——吴精美的故事》,讲述的是女儿吴精美和母亲吴夙愿的故事;故事中那一幅幅苦甜参半并充满波折的生活  相似文献   

8.
《喜福会》是美国当代著名华裔女作家谭恩美的第一部小说,也是她的代表作,多次获奖并被拍成了电影。《另类》是其中的一个故事,这个故事的题目的另一个翻译是《可怜天下父母心——吴精美的故事》,讲述的是女儿吴精美和母亲吴夙愿的故事;故事中那一幅幅苦甜参半并充满波折的生活  相似文献   

9.
聂静斯 《大观周刊》2011,(26):129-129
谭恩关的《喜福会》最具特色的就是其麻将式的叙事结构。本文试图从小说故事结构这一出发点,浅析其独特的“麻将”式文体结构,并且分析其对小说主题的阐述与影响。  相似文献   

10.
赵宜 《报刊之友》2014,(3):65-67
美国电影《上海之吻》是一部聚焦美籍华裔人群寻找身份之旅的影片,故事发生在上海,作为一座被反复书写的城市和多重文本交织下的“文本化空间”,上海在主人公刘的寻找之旅中展示出了多重的面向,并经由刘对这座城市的不同感知和这座城市意识的变化,完成了这段真实与想象的旅程,最终达到了刘的自我身份认同。  相似文献   

11.
《大观周刊》2013,(1):15-15
小说《致命的飞翔》是一部重要的女性主义文学作品,作者通过丰富而精致的女性身体意象的书写,展现了现代女性自我关照和反抗的艰难处境。试图在表现女性的身体美学的努力中,确立女性自我的话语方式和审美世界,推动女性身体的解放。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良友》画报的广告为研究对象,将它置于作为20世纪二三十年代商品经济中心的上海时代背景之中,分析其对女性形象建构下的身份认同。《良友》画报广告对女性在建构符号下的身份认同表现为作为审美女性的性别身份认同、作为贤妻良母与职业女性的角色身份认同以及作为时尚的阶层身份认同。传统与新型交织并存的女性形象,反映了男权话语依附下一定程度上女性地位的提升与思想解放。  相似文献   

13.
焦健  姜薇薇 《大观周刊》2011,(13):31-32
库切小说《福》是对《鲁宾逊漂流记》的重写,所要表达的是对殖民、帝国和历史权威的怀疑和解构。本文试从身份的角度切入,结合两部作品之间的互文性讨论库切的叙事策略,分析库切在后殖民语境中对于话语和权力的思考和书写。  相似文献   

14.
美国华裔女作家伍慧明在其小说《骨》中,用骨的意象引出面对中西方文化冲突而采取不同选择的三类人物:固守传统的第一代华人移民、逃离传统的第二代华人、新一代华裔的新形象。通过对这些人物命运的展示,伍慧明对双重文化环境中的文化认同和文化选择的出路给予了深刻的反思。  相似文献   

15.
据《出版商周刊》网站2003年2月24日的报道,美国著名华裔小说家谭恩美(Amy Tan)获得2003年度巴诺作家奖,同时获奖的还有诗人鲍勃·霍尔曼和作家伊莎美尔·里德。此  相似文献   

16.
以"他者"的觉醒为创作取向,伍思薇凭借《面子》(2004)和《真心半解》(2020)塑造了"高蕙兰""小薇""艾莉楚"等颇具代表性的华裔女性形象,在中美文化界引发华裔女性生存状态的集中探讨和反思.本文认为,"对抗-联结"是伍思薇作品的叙事特征,性别解放视阁下的父权阴影与女性觉醒,以及东西文化二元对立框架下的抱团与离散,构成了对抗叙事的两条线索,对"联结"的观照和书写,则在映射文化他者对被主流文化包容、接纳的渴望的同时,为渴望的实现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17.
赵宜 《今传媒》2014,(3):65-67
美国电影《上海之吻》是一部聚焦美籍华裔人群寻找身份之旅的影片,故事发生在上海,作为一座被反复书写的城市和多重文本交织下的"文本化空间",上海在主人公刘的寻找之旅中展示出了多重的面向,并经由刘对这座城市的不同感知和这座城市意识的变化,完成了这段真实与想象的旅程,最终达到了刘的自我身份认同。  相似文献   

18.
美国华裔作家伍绮诗的小说《无声告白》自出版以来,获得了无数个图书奖项,并在多个国家发行.作者用独特的洞察力将一个混血家庭中的脆弱人性完整地展现了出来.从出版的视角来看,该书的文化价值在于引发人们对族裔、家庭教育、女性价值、自我意识等问题的反思,具有实现图书效益,呈现华裔文学主题全视角转变,助力华裔文学走向主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以广受好评的《美国恐怖故事》第一季《凶宅》出发,观察美国历史上家庭恐怖(family horror)影视作品中的隐喻意象及其文化意义,用女性主义的视角从叙事情节、角色人物和经典场景对文本进行解读,论述了当代政治、经济和社会背景下男性和女性在家庭中的角色关系,女性在承担母亲生育和养育角色时的焦虑情绪,以及女性身体在观众和男性的"凝视"之下是如何被描述为"卑贱"和引诱性的。家庭、女性与恐怖题材的接合,在后现代恐怖片中得到了更为浓烈的文化描摹。  相似文献   

20.
“市长正在积极投身工作,为各阶层市民谋取福利,他选择怎样的感情和身份并不影响他成为称职的市长。”1月25日晚间,美国加州南湾坎贝尔市市长办公室人员在电话中对《中国新闻周刊》说。一个多月前,26岁的罗达伦成为全美最年轻的华裔市长,他的同性恋者身份同样引人关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