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韦孟芬 《大观周刊》2011,(35):23-23,8
《老人与海》是20世纪美国作家海明威的代表作品,小说主人公桑地亚哥不屈不挠与命运抗争的“硬汉”精神值得我们学习。本文希望通过对桑地亚哥的硬汉形象、性格特征及其现实意义的分析,帮助大家更好的了解桑地亚哥的硬汉精神。  相似文献   

2.
老人与海欧内斯特·海明威著,李文俊译,浙江文艺出版社,20121952年9月1日那一期的美国《生活》周刊的封面人物,是厄内斯特一海明威。那期杂志全文刊发了他的新作《老人与海》。那张封面照里,海明威的神情有些疲倦、略带轻蔑,就像刚从战场归来的上校,刚梳理好花白渐稀的头发,紧闭嘴唇,下巴明显内收,而冷眼略微上翻,像在反问:这回你们还有什么可说的呢?在《老人与海》里,老渔夫圣地亚哥打败了那条大鱼,却又被鲨鱼打败了,"获而一无所获"。但它让海明威获得了人生最后一战的胜利,打败了之前弥漫的质疑与嘲讽。圣地亚哥的霉运持续了84天。海明威晚年的霉运却纠缠了他近8年之久——直到1952年完成《老人与海》之前,就没顺过。在伦敦因车祸伤了头部,在意大利又意外枪伤了眼睛……比这些更糟糕的,是他有  相似文献   

3.
本文树立一个民间青年鱼妖的形象,神话生动形象的叙述鱼妖从出生到习武练字,进京赶考的坎坷经历。描写一位农村青年鱼妖勤奋习武,敢于和旧恶势力作坚决的斗争。在比武阵上潇洒英姿,一路过关斩将最终取得武状元和文状元大公主成亲的美妙婚姻.故事一波三折、生动犀利刻画鱼妖崇明武功高强,在当时社会报效父母、忠诚朝廷的典型。寄托了无数个山村农民对皇亲贵族生活幻想和盼子成才的良好心愿。  相似文献   

4.
"海明威热"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而降温,反而愈演愈烈,本文将简要论述在新媒体时代海明威笔下的人物形象,以及他们与海明威本人之间的种种联系。海明威作为战地记者的经历对他的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他经常会效仿他笔下的人物的做法,尤其是在处理与各种环境发生冲突的方式上。本论文旨在准确捕捉他作品中现实和想象之间的微妙界限。鉴于此,我将针对他作品中的男性和女性人物形象展开论述,并找到两种人物形象间的主要差别,以及他们各自的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5.
《中国新闻周刊》2006,(2):79-79
说起海钓,人们眼前会浮现出海明威的《老人与海》中老人面对压力无所畏惧的形象。与河塘垂钓给人带来的宁静之感不同,海钓让人领略到的是与风浪搏斗的惊险和刺激,对钓者体力和心理承受能力的要求更高。  相似文献   

6.
浅议动漫角色造型设计中的趣味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盛 《新闻界》2008,(3):146-149
动漫角色形象的趣味性是一部动漫作品的灵魂,它主导着整个动漫作品的情节、风格趋势等,只有在这样的动漫作品中,所塑造的角色形象,才能给观者留下深刻的视觉印象。才能更好的体现动漫角色造型的趣味表现性。  相似文献   

7.
白领兄 《大观周刊》2012,(14):20-20
欧内斯特.海明威的小说创作艺术汲取了前人的艺术精华,创造出有名的“海明威风格”,在西方文坛上独树一帜海明成创作艺术有四个突出的特征,那就是“迷惘的一代”的情绪,“冰山”原则,“硬汉子”形象和“电报式”语言.  相似文献   

8.
刘霞  沈玲 《大观周刊》2012,(45):31-31,20
海明威是美国具有深远影响力的小说家之一,其作品多反映人们孤独却顽强的人性以及自尊,反映残酷的现实中人们的生活状态,《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从其主体至艺术性的表达技巧方面都渗透着海明威式的风格。本文从艺术风格出发,论述小说《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如何体现海明威的高明写作策略。  相似文献   

9.
齐立强 《新闻世界》2013,(10):144-145
优秀的人物报道都能够通过大量深入细致的采访工作,全面深刻地了解采访对象的内心世界,并且以最适合采访对象身份、品格的表现手法,凸显人物鲜明的性格特征,表现出强烈的带入感,让读者能够通过文字看到一个活生生的人的形象。唯有如此,文章才能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才能引起社会大众的共鸣。  相似文献   

10.
这个平凡的城市记载了一件惊天动地的罗曼史从圣地亚哥开车回家的路上,我习惯地打开收音机,听强尼和肯的脱口秀。听到强尼说,"今天新闻报导,圣地亚哥是美国最适合居住的前10位城市之一",我把音量调大,心里很赞同。圣地亚哥的优点实在太多。首先,它气候宜人,纽约寒冬腊月时,这里温暖如春;北京三伏酷热天,这里凉爽如秋。一  相似文献   

11.
象征艺术作为一种文学作品中十分常见的表现手法,是指通过某一特定的具体形象以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的概念、思想和感情。它往往涉及作品的全篇艺术构思,起码也涉及一个句子或一个段落,它是比喻的扩大与延伸,而其蕴含之深,又是超过比喻的。象征艺术或称象征手法包括三个因素:象征形象、象征对象、象征意义。作品中创造的具有象征意义的文学形象,叫象征形象。象征对象则是通过象征形象所要表现的客观事物。一般来说,象征对象很少出现在作品中,而是通过作者靠象征形象暗示给读者。象征意义就是象征对象和象征形象所表达的意义。有的作品通篇创…  相似文献   

12.
黎文耀 《军事记者》2014,(1):I0002-I0002
一张成功的人像摄影作品,一定是抓住人物的典型特征,从而给人留下深刻视觉烙印的。“门巴将军”李素芝的人像摄影作品之所以能让人过目难忘,就在于它抓住了人物在形象、气质、精神状态等方面的典型特征。  相似文献   

13.
在第13届全国优秀新闻摄影作品评选中,新疆军垦报摄影记者廖周炎的新闻摄影作品《朱镕基的心颤动了》被评为银牌奖。这是新疆多次选送全国参评作品中获得的最好奖项。 作品介绍的是朱镕基副总理1993年9月来新疆视察时,途中收到兵团基层职工来信,看后在心理与群众所反映的疾苦产生共鸣时的瞬间神态。画面上的副总理形象鲜明突出,占主要位置,神态深沉而严肃,初看就吸引读者的视线,细看耐人品味,发人深思。该作品所以获得成功,是由于它抓住了新闻摄影中特写形象所独具的魅力,发挥了形象新闻宣传的独特作用。 摄影记者,在新闻现场繁杂的场面中,应以其敏锐的观察力,发现典型形象,以娴熟的技巧,凝固生动的瞬间,从而使主题思想通过主体形象表达在画面上,并揭示其内涵。主体形象生动、鲜明、突出,能够给读者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引起读者视觉上、思想上  相似文献   

14.
根据传播意图与手法的不同,影像对区域形象的传播具有多种不同类型,诸如电视专题片、纪录片、形象宣传片等影像作品以客观实录为主,可以直接、全面、大量、集中地反映区域形象。例如,黑龙江的各级、各类电视台在此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制作的大量新闻节目以及风光纪录片,对公众了解黑龙江增益颇多。  相似文献   

15.
1918年,即在美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一年后,海明威在美国政府“拯救世界民主”的口号下,怀着民主理想愿望,奔赴欧洲战场。作为红十字会一名司机参加了战争,身中两百多块弹片,遭受了人类空前的大屠杀。战争严重摧残了海明威的身心。炮弹的炸裂声常回响在他的脑海里,其影响之长、之深远以至于直接导致他失眠、痛苦。他厌恶、逃避甚至诅咒战争。他对战后的和平生活不抱希望,以至于在他的作品中迷惘、悲观的情绪甚为浓重。  相似文献   

16.
区别于其他表演类的选秀节目,《顶级厨师》提供给选手的是追求美食梦想的机会。该节目因其精巧的创意构思和成熟的电视表现手法获得了稳定的收视人群。美食作品不能通过电让观众感知,但是节目中的人物特色鲜明,形象丰满,已然成为了节目的收视亮点。在塑造这些人物上,节目重点运用了冲突和悬念两大策略。  相似文献   

17.
一次组版时,看到大样上有一篇文章中提到美国城市圣地亚哥。我印象中圣地亚哥是智利首都,美国怎么也有个圣地亚哥?核对原稿,是“圣迭戈”,被看稿编辑改为“圣地亚哥”。孰为正确?我赶紧查了几本书:1958年出版的《世界地图集》,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南部有“圣地亚哥”;1978年出版的《世界地名译名  相似文献   

18.
马林(1883-1942),荷兰人,原名亨德立克·斯内夫利特,是20世纪初共产国际派驻中国的首任代表,是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积极促成者。保存在荷兰阿姆斯特丹国际社会历史研究所的马林档案,包含了相当数量有关中国革命的史料,其中关于马林与孙中山交往的记载弥足珍贵。 在马林档案中,有一份标题为《中国建设与对苏关系》的文化。根据时间判断,这是1921年12月马林与 孙中山在广西桂林多次会谈的总结要点。两人的这次会面曾见诸于国内多篇回忆文章,但会谈的内容却大都语焉不详。这个文件则较为可信地再现了孙中山与马林的那场会谈的基本内容。当时,正在密切关注苏俄革命的孙中山听到了来自苏维埃地区的最新消息后,立即毫不含糊地表达了对苏俄的同情,并承诺与苏俄“暂取道义上的联络,一俟义师北指,直捣黄龙,再谋具体合作。”马林更详  相似文献   

19.
一、版权贸易起步早,数量多,系统强 上海译文出版社的出版宗旨就是将国外优秀的图书介绍给中国读者,引进版权的图书约占全社图书品种的九成。我国1991年开始实施著作权法,上海译文社于当年率先引进了《斯佳丽》的翻译出版权,近十年共引进版权450余种,且呈逐年递增的态势,仅2000年就引进170余种。出版社引进品种有小说、社科、生活类、词典、教材、儿童图书等,其中不乏名家作品,除了前几年引进的雷马克、黑利、福克纳、毛姆、德鲁克、杜拉斯、威廉·戈尔丁、海明威的作品以外,近年又引进了日本的村上春树、巴西的著名作家保罗·科埃略,还有获诺贝尔奖的君特·格拉斯、深受欢迎的德国作家聚斯金德的作品。  相似文献   

20.
《父亲和光荣的后代》与《华女阿五》是早期美国华裔文学的优秀作品。这两部作品给美国主流读者呈现了华人的勤劳、节俭、诚实、乐于助人、重视教育等优良品质,树立了华人的正面形象,成功地解构了美国主流文化中丑陋、愚昧、邪恶的华人形象。然而,在美国东方主义话语的影响下,作者有意无意地用东方主义的眼光来审视父辈和中国文化,固化了"模范少数族裔"这一新的华人刻板形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