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墨池记     
曾巩(公元1019-1083),字子固,汉族,抚州南丰(今江西南丰县)人。“唐宋八大家”之一,著有《元丰类稿》50卷、《续元丰类稿》40卷、《外集》10卷等。墨池在江西省临川县.相传是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洗笔砚处。曾巩仰慕王羲之的盛名,曾专程去临川凭吊墨池遗迹。州学教授(官名)王盛请他为“晋王右军墨池”作记,于是曾巩根据王羲之的轶事,写下了这篇著名散文《墨池记》。  相似文献   

2.
<正>王献之(344—386),字子敬,小名官奴,汉族,祖籍琅玡临沂(今山东临沂市兰山区),生于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东晋著名书法家、诗人、画家,为书圣王羲之第七子、晋简文帝司马昱之婿。官至中书令,为与族弟王珉区分,人称"大令",与其父王羲之并称为"二王"。并有"小圣"之称。还与张芝、钟繇、王羲之并称"书中四贤"。  相似文献   

3.
一、士族的分化南朝的阶级分化尤其是士族的分化,是一个大问题。这个问题搞清楚了,南朝历史中的很多现象,例如庶族何以能冒充士族,便能得到解释。士族的含义似乎解决了,其实没有解决,很多问题便出在这里。梁朝沈约《奏弹王源》中,提到两个人。一即南郡丞王源,曾祖王雅为右仆射,祖王少卿为侍中、常侍,父王璿为东宫官。沈约说他“胄实参华”,故他是士族出身。二为满璋之,此人无官爵,自称是“高平旧族宠、奋胤胄”。按满宠为曹魏太尉,满奋为满宠之孙,西晋惠帝元康中官至尚书令、司隶校尉。(见《三国志·魏志》卷二十六《满宠传》)沈约认为满璋之如果真是高平旧族宠、奋胤胄,他便是士族。可是,满奋子孙无闻于东晋,他是不是满奋之后很难说,结论是满璋之“士、庶莫辨”。这告诉我们,所谓士族,系指先人之有爵位者。而所谓先人,可以是父、祖、曾,也可以是远祖。至于本人,可以是官,也可以不是官。南朝庶族之所以能冒充士族,也就是因为只须远祖有爵位,便  相似文献   

4.
东晋南朝时期门阀制度的社会基础的基本特点,包括政治、经济、思想和伦理四方面。作为东晋南朝社会主体的世家大族集团(即士族),为维护其特权,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官吏的选举、庄园经济的经营、世代家学传统、宗教信仰、编定家谱、以及限定通婚范围等方式,严格区分了士族与庶族之间的界限,使东晋南朝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典型的门阀等级社会。  相似文献   

5.
东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著名书法家有“书圣”之称的王羲之与当时的名士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于三月三日(修楔日,魏以后人们在该日到水边嬉戏,并举行一种仪式以祈福消灾)在会稽郡山阴县兰亭集会,这是一次尽风物之美,集人物之盛,录吟咏之雅的风流盛会。他们“曲水流觞”,陶醉于山水之间;饮酒作诗,诉诸于各人怀抱。最后由王羲之即席作序,记叙这次集会的盛况,这就是脍炙人口的《兰亭集序》。 唐代诗人杜牧曾有“大抵南朝多旷达,可怜东晋最风流”的诗句。“旷达”与“风流”绝不仅仅是指东晋  相似文献   

6.
书法是中华民族具有独特魅力的艺术瑰宝。据考,东汉时,书法已成为独立的艺术门类。历朝历代都有众多的书法家,若群星灿烂。而东晋的王羲之王献之父子最为著名,尤其是王羲之的书法艺术达到了无与伦比的完美境界。他的最著名的代表作是《兰亭序》,被奉为“登  相似文献   

7.
墨池记     
背景链接 曾巩(1019--1083),字子固,汉族,抚州南丰(今江西南丰县)人。“唐宋八大家”之一,著有(《元丰类稿》50卷、《续元丰类稿》40卷、《外集》10卷等。墨池在江西省临川县,相传是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洗笔砚处。曾巩仰慕王羲之的盛名,曾专程去临川凭吊墨池遗迹。州学教授(官名)王盛请他为“晋王右军墨池”作记,于...  相似文献   

8.
王献之     
<正>王献之(344年-386年),字子敬,小名官奴,东晋著名书法家。为书圣王羲之第七子,官至中书令,为与族弟王珉区分,人称"大令",与其父王羲之并称为"二王"。历任州主簿、秘书郎、司徒长史、吴兴太守、中书令等职。太元十一年(386年)病逝,年仅42岁。梁代袁昂在《古今书评》中将四贤并称,谓"张  相似文献   

9.
第一则:王羲之写春联东晋著名书法家王羲之在书法史上被尊为"书圣"。相传,有一年腊月,他从山东老家迁移到浙江绍兴落户,乔迁之喜又值新年之庆,不禁挥毫写就一副门联:  相似文献   

10.
东晋四大家族(王、谢、庾、桓)中最为显赫一时便是王家。这里的王指著名政治家王孚,他有个侄子叫王羲之,后人把他尊称为“书圣”。王羲之字逸少,当时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所以世人喜欢称其为“王右  相似文献   

11.
据传,《兰亭集序》是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为诗集《兰亭集》亲笔写的序。原序共书写28行,324个字。序中凡是相同的字,写法各不相同。其中“之”的写法, 更是变化多端。《兰亭集序》成了王羲之书法中最好的珍品。  相似文献   

12.
晋代的书法艺术是书法发展史上的顶峰.东晋的王羲之被誉为“书圣”。与其子献之合称“二王”,后世书家多以“二王”为圭臬。从平常所说的“唐诗、晋字、汉文章”,也可以看出历史上对晋代书法的高度评价。晋代为何会成为书法史上最为兴盛的时代?考其原因洧以下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3.
王献之苦练书法基本功王献之是王羲之的儿子,父子二人均以书法闻名,被称为东晋“二王”。王献之很小的时候,看见父亲的字写得好,受大家的推崇,很羡慕,便也跟着父亲学写字。学了几年,他的字已写得很不错了,常常受到老师和小伙伴们的称赞,于是他洋洋自得起来。有一...  相似文献   

14.
东晋时,随着中原文化的大量南渐,江南一带文风鼎盛,大书法家王羲之、大画家顾恺之、大诗人陶渊明相继横空出世。陶渊明,名潜、字渊明。生于公元365年。他生在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一个风景秀丽的山村,因住宅附近有5棵柳树,故自号为"五柳先生"。他出身庶族,曾祖父是大司马,祖父、父亲也做过太守。他8岁丧父,家境衰败。他闲静少言,喜欢读书,嗜酒。  相似文献   

15.
兰亭帖考     
东晋永和九年(公元353)三月三日,大文学家、大书家王羲之和他的朋友、子弟们在山阴(今绍兴县)的兰亭地方举行一次“修禊”盛会,大家当场赋诗,王羲之作了一篇序,即是著名的《兰亭序》。这篇文章,历代传诵,成为名  相似文献   

16.
"子猷访戴"典故源于东晋王羲之之子王徽之的故事,最早见于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放诞》。"子猷访戴"典故被后世引用颇多,形成了多种典型,常见的有"子猷船""访戴船""忆戴""子猷兴""扁舟乘兴""泛舟思戴""山阴雪""子猷兴尽""山阴兴尽""扁舟兴""雪夜舟""王猷兴"等。尤其在唐宋两代,唐诗宋词中出现的频率很高,且使用形式特别灵活。"子猷访戴"典故体现了魏晋名士的旷达风度,同时也蕴涵了深刻的人生哲理,对于个人人生观的形成和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行书之道     
行书,又称“行押书”,是最生活化的书写字体,介乎楷书与草书之间。唐张怀璀在《书断》中说:“按行书者,后汉颍川刘德升所造也。行书即正书之小讹(“讹”一作“伪”,有所变异之意)。勿从简易,相间流行,故谓之行书。王情云:‘晋世以来,工书者多以行书著名,钟元常善行押书是也’。尔后王羲之、献之并造其极焉。”  相似文献   

18.
课堂延伸     
王羲之卖『当』
  王羲之,字逸少,东晋最著名的书法家,历代学书、论书者都以其作为书家的最高典范,称之为“书圣”。王羲之酷爱游山玩水,一年春天,他去杭州探访好友,走到苏州界内时因夜景迷人而流连忘返,晚风拂醉意,欣赏过一夜风景后,王羲之居然一病不起。  相似文献   

19.
2006年2月8日,浙江《绍兴晚报》披露:王羲之夫人郗璿的墓碑重见天日,以为“此碑的发现对考证王羲之生平及其家族史意义重大”。但从两晋墓志文的结构来看,《郗氏墓识》既不合乎各类传世墓志的规格,其独成一格之处又不大合理。全篇没有墓主的名字,除了全篇都是人名以外,没有一字涉及墓主生平。结合碑文的多处记事疏失论之,不像东晋时人写的,赝作的可能性很大。  相似文献   

20.
本文是笔者研究两晋南朝士族婚姻问题的系列论文之二。运用数据统计与量化分析的方法,揭示出士族婚姻的两个原则是,不与庶族通婚,不与低等级的士族通婚,也就是按照门当户对的原则缔结婚姻。这种门第婚姻呈现抛物线形发展态势,西晋是其形成时期,东晋是其成熟时期,南朝是其衰弱时期。本文着眼于量的方面反映门第婚姻的具体内涵,为进一步的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