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立足于全球化战略而布局的中国方案,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关照了全人类之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视域中关于世界问题的哲学回应.马克思主义的哲学"类"概念较为恰当地诠释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内涵.在"类"概念视域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一种感性对象性关系,由 自然进化而产生的人类是自然界本质自我意识的彰显,也体现了个体与他人本质的互证关系.自然是人化的 自然,因而人与 自然是本质同一关系.人是社会化的人,因而人与人是本质一体关系."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追求体现为"社会化的人类",马克思"类思维"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奠定坚实的哲学基础,中国哲学中"天人合一"的 自然观、"仁爱万物"的博爱观、"天下为公"的义利观、"协和万邦"的和合观等思想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提供哲学滋养,普惠理念、共同价值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旗帜鲜明地提供了价值立场.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是我国以人为本思想的理论依据,以人为本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中国化的成果。从哲学视角探究以人为本思想之"人"与"本"的内涵,对于正确理解以人为本思想的本质,把握其当代价值意义重大。以人为本思想丰富与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谱写了当代中国执政理念的新篇章,积累了实现中国梦的群众基础,推动了人的全面自由发展。  相似文献   

3.
"人本问题"即人们对人的本质问题的态度、观点及其价值取向的问题。其基本问题有"生与死"、"生命的意义"、"生活的价值"等。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客观世界愈来愈不满意,对自己愈来愈不满意,人们对自己本质的认识和追求也愈来愈高,由此而引发出许多"人本问题"。我们应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人本观,借鉴其他科学学说的人本思想,与人类共同的发展需求相适应,在解决"人本问题"中,不断充实完善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人本理论。  相似文献   

4.
当前马克思主义理论教科书的价值概念依然立足于有用性、需要的满足来定义,这是效用价值观的核心。这种功利主义、主观主义价值概念之所以长期被作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范畴,是建立在对马克思主义价值理论的误读基础上的,也忽视了马克思价值思想的核心和价值理想。在反思基础上建构一个真正体现马克思价值理想的价值理论,必须重返马克思的价值哲学,突出其总体的人是价值的根源、重视人的本质力量的全面性在价值理论中的基础地位、把劳动的自由和解放作为价值理论的终极目标等思想。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哲学的立足点和出发点是人类社会,实践的思维方式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要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就要先正确理解实践;而正确理解实践,就要先理解"人类",即人的类生活、类生命、类本质。换言之,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真正根源是"人类"。  相似文献   

6.
从深层根源看,任何人类活动总是为了一定的利益,并在一定目标驱动下以一定的方式展开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也不例外。价值主体利益的实现是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生成的关键所在。利益的实现实际上就是一个实践问题。马克思主义认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思想政治教育本身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活动,它在实践中生成和发展,其价值也在实践中创生,实践是其价值的真正来源。  相似文献   

7.
共同价值思想和西方普世价值是完全不同的价值观,两者在价值取向、理论基点、思维方式等方面都有着本质区别。共同价值是基于人类命运共同体建构的,普世价值是依据西方政治制度和价值观提出的;共同价值以"现实的人"为理论基点,而普世价值以抽象的人为理论前提;共同价值具有共建共享、开放包容、和而不同等特征,而普世价值以零和博弈、霸权主义、封闭僵化等为特征。  相似文献   

8.
一、马克思主义人学主义的基本内容1.人的本质本质概念要回答的是人之所以是人的“依据”。由此.对人的问题的认识.首要取决于对人的本质的理解。马克思主义人学非常注重对人的本质问题研究.目的是通过这种研究.实现对以往人学的超越.为研究人的问题提供科学的前提。马克思指出物质生产劳动只能把人和动物从类上区别开来.它只是使人成其为人的依据.因而它只是人的一般的类本质。但人最重要的是社会的人,只用生产劳动并不能把人与他人相区别.所以,马克思把人归结为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在实践中不断地创造社会关系.从而也不断地丰富发展自身.促进人全面自由的发展。所以在处理各种与人相关的问题时一定要放在具体的历史条件下.具体的社会关系中。2.人的价值人的价值是什么.这既是人的问题.也是价值问题。马克思在批判继承前人理论的基础上指出:其一.劳动是人的本质.劳动把人同动物区别开来。其二.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劳动是人的本质。人的本质是在劳动的过程中形成的.那么,人之所以具有价值.人的价值之所以具有特殊性.同样要归结于劳动。也就是说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创造了人的本质.也创造了人的价值,人的价值主体和人的价值的客体的是人。离开人和人之间的父系.就不可能真正把握人的价值的特点和实质。在实践活动中.人要积极主动地运用个人主观能动性、充分考虑当下的社会历史条件才能真正实现自身的价值。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对人的“类本质”问题做出了充分的理论分析.他的类本质思想受到了费尔巴哈宗教批判、国民经济学和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三个思想资源的启发,同时又是对这三个思想资源的超越.他从人的感性的生命活动出发,对人的类本质做出三个方面的规定:人是感性的自然存在物、人是自由的存在物和人是社会的存在物.其中,人是自由的存在物是马克思类本质思想所确立的普遍性命题.以类本质思想为依据,马克思提出了批判资本主义雇佣劳动的异化劳动理论.在以后的著述中,马克思依然坚持类本质思想所确立的普遍性命题,从而把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实证性研究同价值批判结合在一起.因此,马克思的类本质思想是社会批判理论的不可消解的价值依据.  相似文献   

10.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共产党人为人民服务的着力点。对共同富裕本质意涵与实现路径的探索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政治经济学与共产主义社会构想的三位一体的共同主题。文章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视阈中关于共同富裕的思想内容及其流变轨迹进行系统梳理,并归纳、总结出相关的逻辑主题内涵,结合新时代战略与发展目标,探讨马克思主义共同富裕思想的时代价值,从而进一步凸显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信仰中共存的价值内核。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本质是以马克思主义教育人民群众和掌握人民群众,实现马克思主义改造世界的理论目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本质具有实践性、社会性、批判性、历史性与阶级性等特征.这些特征决定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必须以教育客体、本质使命为价值基点,坚持以人为本、民生为本和发展为本的价值向度,这样才能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信服力、感召力和生命力.  相似文献   

12.
江泽民是中国共产党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从十三届四中全会到十六大,其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法治理论和法治思想,形成了相对独立的法治思想体系。江泽民法治思想和所有的法治理论一样,都有自己的价值目标。总的来说,江泽民法治思想的价值目标包括规范和控制公共权力、创造和维护有利于人类发展的社会秩序的价值目标,保障公民权利、实现人的自由发展的价值目标和促进社会正义、实现社会和谐的价值目标。  相似文献   

13.
姚莉萍 《教育探索》2021,(11):51-55
中西方哲学从逐利正当、捍卫尊严维度进行的价值反思,赋予获得感以人的生存价值诉求的内涵.马克思给予"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终极关怀,既是对获得感价值意蕴的唯物史观诠释,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人民主体思想"得以形成的重要源泉.聚焦思政教育领域,高校思政课以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理论成果为主旨内容,"思政课获得感"作为学生主体基于需要对思政课教学内容作出的认知与评价,以学生群体根本利益的体现和实现为最终价值指向,本质上体现的是学生对于自由全面发展不懈追求的类特性,彰显的是真理性与价值性的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共同体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中的重要内容,《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蕴涵着大量马克思的共同体思想。马克思以现实的人及其劳动实践为理论根据,论述了人类共同体发展是从自然的共同体到虚幻的共同体再到真正的共同体这一宏大的历史进程。真正的共同体是马克思所向往的美好社会,也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马克思共同体思想为理解领会马克思主义理论全景提供了向度,为解决当前世界重大的具体现实问题提供了独特的致思方式和理路,为社会主义的未来发展指明了路向,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启示和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主义人力资本思想内在地统一于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和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作为手段,这个思想是其劳动价值论在实践意义上的延伸和发展,人力资本存量的不断积聚是经济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发展的物质前提和唯一活的手段;作为目的,这个思想是其人本思想和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在实践意义上的延伸和发展,人力资本质量的全面提升是以人为本实现人真正占有自身本质的价值所在和必然回归。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人的"类本质"是自由自觉的人类劳动的重要思想,常被西方学者批评为"抽象"、"先验"和"非科学"的"费尔巴哈主义人本主义"。事实上,马克思思想的发展过程并不存在"费尔巴哈阶段",把"自由自觉的人类劳动"作为人的"类本质",正是马克思完全超越主观唯心主义和直观唯物主义的地方,是马克思对人类现实劳动历史地位的科学抽象。同时,"劳动类本质"与"社会关系总和"的思想并不冲突,"劳动类本质"是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理论的逻辑起点,"社会关系总和"论则是在此基础上发展成熟的人本质理论,二者从不同角度规定了人的本质,在理论上各有偏重。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主义蕴含着丰富的"以人为本"思想.马克思主义批判了费尔巴哈"类本质人"的观念,由此得出的结论是:人是现实生活中的具有"类"属性、社会属性和个人独特性的现实的个人.只有将"现实的个人"作为"以人为本"理念的归宿,才能在构建中国和谐社会中真正体现"以人为本".  相似文献   

18.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马克思人学思想的延续与发展。在新的时代条件下,从马克思唯物史观、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真正共同体三个方面的思想论述来看,"以人民为中心"是对历史主体论、人的发展本质状态和全人类共同解放的终极目标三个维度的经典引证和理论创新。无论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还是关于人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发展目标,或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世界人民发展道路,都是马克思人学思想在回答时代问题和结合中国具体国情的实践创新,证实了中国当前的发展道路符合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引下的科学社会主义原则([1])。  相似文献   

19.
群体、社会和共同体是人的类存在的基本方式,反映了人的类存在的不同条件和性质.群体存在是人的类存在的原初形式和普遍状态,在人类共同生活的历史中具有基础性和发生学意义;人的社会存在是以劳动为基础的人的类存在的物质总和,它为人的总体性存在提供条件和基础,但是,其固有的矛盾直接导致人的本质无法根本实现;在历史批判的基础上,马克思提出,人的本质是人的真正的共同体,并由此构建了全新的"自由人联合体"的未来理想人类共同体存在方式及其现实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20.
本文深入剖析了在我国当代大学生中影响比较大的"普世价值"这股社会思潮,并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揭示了普世价值观的真正本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工作者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大学生升华对"普世价值"的正确认识,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以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决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