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今文《周书》的指示代词包括近指代词、远指代词、无定指代词和旁指代词四类。从称代范围、格位选择、句法功能和发展变化情况等方面对这些指示代词进行了全面考察,分析了今文《周书》人称代词的语用功能和发展情况。  相似文献   

2.
考察《吴越春秋》中的人称代词,有助于全面认识《吴越春秋》的语言面貌.《昊越春秋》有三类人称代词,这三类人称代词既继承了上古汉语人称代词的某些功能,同时又有了新的发展和变化,反映了上古汉语向中古过渡时期人称代词演变中既继承又发展的特点.  相似文献   

3.
《先秦汉语第一人称代词研究》一书从汉藏语比较的角度,采用断代描写法,综合运用多种传世和出土文献对上古汉语第一人称代词的一些热点问题进行综合研究.书中对上古汉语第一人称代词的称数问题、句法语用功能问题、“我”和“吾”的关系问题等做了深入研究,得出了一些具有突破性的研究成果.本文通过汉语和汉藏语系第一人称代词的对比研究,证明汉语自殷商时期起就是内部一致、一脉相承的语言.  相似文献   

4.
考察《吴越春秋》中的人称代词,有助于全面认识《吴越春秋》的语言面貌。《吴越春秋》有三类人称代词,这三类人称代词既继承了上古汉语人称代词的某些功能,同时又有了新的发展和变化,反映了上古汉语向中古过渡时期人称代词演变中既继承又发展的特点。  相似文献   

5.
《世说新语》中的人称代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世说新语》中的人称代词,第一人称有“我”、“吾”、“余”、“予”、“身”等,第二人称有“汝”、“尔”、“乃”等,第三人称有“其”、“之”、“彼”、“伊”等。这些人称代词,除第三人称“伊”较为晚出外,其他都来自经传古籍,有的还可以上溯殷、周的卜辞和金文,是古老的人称代词,反映了上、中古汉语之间的承传关系;同一人称,同时并用几个代词,这同上古汉语也是一脉相承  相似文献   

6.
今文《周书》共有复音虚词36个,其中复音副词14个,复音助词9,复音连词8个,复音代词3个,复音介词2个.在深入分析这些复音虚词的语法作用、语法意义、词性构成的基础上,探讨了今文《周书》复音虚词的特点.  相似文献   

7.
戴俊华 《文教资料》2013,(32):124-126
本文通过研究《三国志·魏书》中人称代词的使用频次及语法功能等情况,了解人称代词在《三国志》中的使用情况和特点,并与上古汉语中人称代词的使用情况进行对比。探究其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8.
二王《杂帖》中的人称代词系统与上古汉语及中古时期其它的文献相比都有明显的不同,那就是相当简单。它的第一人称代词只有“吾”,第二人称代词只有“汝”,第三人称代词只有“其”和“之”。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固是由于地域和方言的不同。《杂帖》只有一套“吾、汝”对称法说明这是从上古延续下来的鲁方言中固有的一种人称表示形式,在魏晋时期它仍在口语中占主要地位。  相似文献   

9.
敦煌变文人称代词初探吴福祥本文以《敦煌变文集》(以下简作《变文》)为对象,考察敦煌变文人称代词的用法与功能,并结合唐五代其他文献,探讨这一时期人称代词的使用情况。以期为近代汉语人称代词研究提供一些材料和初探性的意见。第一人称代词1.1《变文》第一人称...  相似文献   

10.
汉语的人称代词和日语的人称代词在形态、用法等方面既有相同点又有不同点。日语里人称代词有谦称和尊称、男性用语和女性用语等语用上的差别,日常生活口语和正式场合用语有很大区别,其复杂程度要比汉语高得多。作者对关于日语教学中人称代词的一些问题发表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