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社交网络的激烈竞争,使得"点赞"功能在各大社交网络应运而生。"点赞"的用户群集中在青少年,新颖的传播方式给用户带来全新体验的同时,也改变了青少年的社会交往方式。"点赞"操作便捷,但却传递着暧昧模糊的内涵,对青少年的人际传播产生了多重影响。本文主要通过研究"点赞"行为和点赞动因,透视"点赞"行为对青少年人际传播产生的具体影响。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中国网络综艺节目蓬勃发展,社交化传播是其重要特征。目前,网络综艺节目的社交化传播以"两微一抖"和视频网站为主要渠道,用户主动参与传播过程并进行积极的文本再生产,体现出媒介赋权、多元表达等新型传播观念,同时也引发了一定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赵旭 《声屏世界》2012,(10):60-61
2012伦敦奥运已然成为过去时,但围绕着社交奥运的营销探讨却欲久弥香。显然,社交网络成熟后首次参与"奥运",给整个业界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和冲击,不仅让奥运会的组织、规则、传播体系措手不及,掏出数千万奥运赞助费的企业们也真切感受到了"社交奥运"的与众不同。多终端、碎片化、个性化、社交化等新现象的出现,让越来越多的企业、营销大师们开始重新思考"社交碰撞奥运"的话题。  相似文献   

4.
社交媒体在人们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信息传播角色.人们在社交媒体体现的情绪化传播则表现为人们对网络媒体信息内容传授的不理智状态.文章把社交媒体信息传播下,信息传播过程中出现的一些病理现象归因为社交媒体的情绪化传播行为.社交媒体在给人们带来便捷的同时,也给人们带来了诸多的困扰.本文对社交媒体情绪化传播症结进行分析并提出了解决策略.  相似文献   

5.
李沁柯 《东南传播》2021,(11):120-123
社交媒体时代在给人们在带来信息交流的同时,也伴随着心理、生活等方面的焦虑情绪传播,这种情绪在基础教育阶段表现为当下中小学家长的教育焦虑情绪感染.通过对武汉大学周边两所小学和一所初中实地调研,并对15位家长进行访谈,发现城市中小学家长的教育焦虑现状与其社交媒体使用存在关联,可以从"焦虑习得""焦虑抗争""焦虑主体"三个维度予以呈现.首先,家长的教育焦虑情绪在社交媒体的助推下愈发传播扩散;其次,家长在与教育焦虑抗争时的媒介使用行为存在社交倦怠与错失恐惧的矛盾心理;最后,母亲作为教育焦虑的家长主体,在社交媒体平台进行焦虑情绪的传播互享,实现母亲角色的自我建构与认同.  相似文献   

6.
《新闻界》2016,(16):32-36
社交媒体不仅仅是信息传播的工具,也是情感交流、情感建立、情感互动的场域。社交媒体以其圈层传播、熟人传播、强关系链接等传播特点,极易将某种恐慌情绪作为事件传播的背景,植入风险论证的各种话语建构当中。情感在公共事件的意见表达中,并非全是非理性成分,相反,在中国语境下,情感是人们参与网络抗争的一种"社会冲突的道德语法"的直接体现。在研究社会突发暴力事件在社交媒体的风险传播中,有必要对情感因素在风险传播中的作用与功能进行考察,以期能够更加全面解释为何在社交媒体的风险建构和风险论述中会呈现出与传统媒介系统与专家系统较为尖锐的对抗。  相似文献   

7.
曹思宁 《视听》2016,(7):158-159
具有拍照和修图功能的社交媒体的出现无疑创造了新的媒介环境。"吃饭前拍照"已经成为众多食客尤其是青年一代人最新养成且不易改变的习惯,"晒美食"已经成为"晒文化"这种青年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本应作为视觉和味觉享受的饮食行为在给社交媒体用户带来个人满足和自我认同的同时,也在"异化"着人们的生活。本文从社交媒体对人的异化的角度,分析"饭前拍照"行为给社交媒体用户带来的负面影响以及其行为中包含的传播机制。  相似文献   

8.
<正>近年来,社交媒体(Social Media)作为新型的大众媒介(Mass Media)形式,日益影响着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人们在虚拟社交中花费的时间越来越多,也出现了一系列极端的社会事件,严重的影响着青少年群体的身心健康,这也正显示出媒介素养教育严重滞后于媒体发展带来的严重后果。本研究以大学生作为"社交媒体一代"的主体,在原有的依赖理论中提出"社交媒体依赖"这一新概念,并将其作  相似文献   

9.
于希 《现代视听》2012,(3):22-28
随着网络传播的迅速发展,互联网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些令人担忧的道德问题。本文旨在通过分析网络发展各阶段的道德状况,希望促成人们建立对"网络道德"流变过程的认识,以便人们更好的净化网络环境,充分利用网络资源。通过由表层参与到深层参与,由网络暴力到网络关怀的分析,使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行为规范。所以,我们要把握"网络道德流变"带来的积极影响,消除其消极影响,促使网络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0.
中国互联网经过十几年的蜕变,其社会意义早已超越了最初的技术平台的影响,互联网以一种"媒体新形态"进入公众视野并参与公民生活,共同构建着过去十多年以及未来中国社会的诸多方面.最初信息匮乏时,人们狂热追捧网络传播,但目前已出现由信息失控带来的一系列传播负效应,影响着网络传播生态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1.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社交网络在人际交流中所占的分量越来越重.为了充分满足人们在社交网络空间表达情感的需要,"点赞"按钮应运而生.用户使用赞的心理动机不尽相同,基于不同动机的点赞行为也给社会带来了深刻影响:一方面,它不仅促进社会互动,便于表达情感,还蕴藏巨大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它也给个人和社会带来了新的问题.因此,应理性对待"点赞"这一网络文化现象,规避因"点赞"带来的负面效应,使之为个人的发展及社会的进步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胡磊 《当代传播》2007,(4):56-58
网络正以前所未有的影响力冲击着人类文明,人们在享受网络所带来的益处的同时,也不得不面对虚拟世界的许多矛盾和冲突.本文在"Google Earth"案例分析的基础上,对网络信息传播中的相关伦理问题进行了研究和探讨,并对我国网络信息传播的伦理建设提出了看法.  相似文献   

13.
网络与网络传播在人们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社会生活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位置。网络传播为调查性报道带来了机遇,同时带来了一些弊端。因此调查性报道应该慎重对待网络平台和网络传播带来的报道方式的转变,以防止调查性报道出现娱乐化、同质化的现象,从而更好地发挥其重要的社会使命。  相似文献   

14.
<正>社会在不断进步,网络也在飞速发展,社交网络已经深深融入我们的社会生活中。人人、微博、微信、推特等都成为当代人相互联系的重要工具,这些社交网站将人们紧紧包围,同时也在便捷着我们的生活。然而媒体记者在社交网络中也担当着重要的角色,当传统的媒体中介与新兴的社交网络平台相互冲击时,媒体记者就成为了二者间调和的润滑剂。  相似文献   

15.
我国网络素养研究现状及特点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耿益群  阮艳 《现代传播》2013,35(1):122-126
自1994年以来,互联网在我国发展迅速,它不但对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诸多方面产生了深刻影响,也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人们在享受便利信息和深层互动的同时,也面临着网络传播所带来的诸多挑战,网络素养研究成为一些学者关注的焦点。本文对根据2000年1月至2012年5月中国期刊网关于网络素养的论文所建立的"网络素养研究期刊论文数据库"进行了梳理和分析,旨在发现中国大陆地区网络素养研究发展的现状及特点,展望新媒介环境下网络素养研究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6.
杨牧群 《新闻世界》2013,(9):124-125
自社交网络兴起以来,人们对传统交往资源的依赖正在逐渐降低,对社交媒体的信任度不断提升。且随着手机媒体和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移动社交网络更是成为当今重要的信息传播媒介,影响着我们社会的各个方面。本文从社交文化角度入手,分析了在后工业化时代松散的社交人际关系需求下,社交网络顺势兴起的原因,同时也指出了社交网络大潮下出现的新的社交文化困境。  相似文献   

17.
研究大学生在社交网络中的行为及思想政治教育对策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实践问题。现在,互联网及移动通信技术的高速发展所催生的新型社交媒体已经成为一个蕴涵着社会文化传播与交流、社会群体心理、社会群体生存生活方式和人际交往关系等多种复杂语义的新型传媒与社交生态网络,使人们的信息交流变得更加直观、便捷、及时和广泛,这也使得当代大学生的主体意识不断增强,而且从思维方式到价值取向、从审美情趣到生活礼仪等日趋个性化和多元化。这一切都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相似文献   

18.
社交媒体自出现以来,以即时、便捷、互动等特征迅速横扫全球,其构建的社交网络更是给人类生活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与变化,与此同时,给人们的内心世界也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笔者认为,社交时代人们之间的联络表面上看起来似乎更加频繁紧密,但实际上却潜移默化地让人们越发孤独和焦虑.这种孤独不是个别行为,而是在网络环境的虚拟反馈下形成的群体性孤独.本文将从媒介批评角度,综合运用传播心理学的相关理论知识与研究成果对"群体性孤独"现象进行分析,重点探讨该现象背后的成因.  相似文献   

19.
如今,网络社交成为人们社会生活的重要部分,人们不再简单以血缘或地缘关系来连结彼此,而是基于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信息需求,通过网络与志同道合的人联系起来。本文以网络社区豆瓣网为例,对网络社区的人际传播模式进行研究,探讨基于兴趣建立的"陌生人"社交机制,并分析网络社区的人际传播所达到的文化认同建构效果。  相似文献   

20.
蔡梦虹 《传媒》2016,(19):52-54
社交媒体的发展改变了传播格局,也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工作、学习和思维习惯.然而社交媒体的广泛应用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如危害国家安全,传播淫秽色情信息、泄露隐私,甚至是利用社交媒体组织与宣扬恐怖主义.对此,英国、法国、美国、德国等欧美国家纷纷加强了对社交媒体的监管.美国是社交媒体发展最早的国家,同时也是拥有全球用户最多的国家,其对社交媒体的监管形成了一些较为成熟的经验,如立法管理、技术监控、市场调节、行业自律、用户使用指南等措施经过实践检验,给我们很多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