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算赋和口赋是汉代封建国家向广大编户民征收的人头税,是其财政收入的一个很重要的部分。但目前学术界对它们的征敛情况,尤其是由赋向调的演变等问题的专门研究还很少。本文试就这些问题作初步探讨,以期抛砖引玉。一、算赋、口赋的出现及其内容(一)算赋“赋,口率出饯也。”(《周礼·太宰》注)即按人头征收钱帛,这种制度早在战国时期就已出现。据《史记·秦本纪》记载:“为田开阡陌,东地渡洛.十四年,初为赋。”《史  相似文献   

2.
本文说明“藉”是“赋”(军赋,即军需实物的征收)“税”合一的;第一次明确按军赋和实物两条线来分析其转化过程,并指明,这种转化首先是因战争的需要,由征收实物军赋开始的;理清了西周到战国时期剥削方式变化的轨迹,其中尤以西周、春秋至战国时期军赋交纳、征收及变化的情况。  相似文献   

3.
敦煌赋校补     
死马赋的载敦煌写本p·3619号卷子。首题“死马赋刘希移”,“移”即“夷”之音误字。此赋不见于《全唐诗》和《全唐文》。王重民先生《补全唐诗》(《中华文史论丛》1963年3期)为最早的整理本。张锡厚先生《敦煌赋校理》(《敦煌研究》1987年4期)重新整理。今在诸家校正的基础上,补充几条个人的浅见。1、胡天霜落缩寒毛。王重民“霜”误作“露”。  相似文献   

4.
先曾祖吴昌硕先生究竟何时从苏州迁往上海,研究家们看法不尽一致。海内外议论较多的是六十八岁、六十九岁迁居上海之说。潘德熙、童衍方在《吴昌硕年表》中说:“一九一一年宣统三年辛亥六十八岁自苏州迁沪定居。”(《书法》1984年五期27页)日本美术史论家鹤田武良在《吴昌硕评传》中说:“翌年,民国元年(1912年)吴昌硕‘从  相似文献   

5.
自鲁迅关于“六朝人并非有意为小说”(《中国小说之历史变迁》)之说一起,论者们认为《世说新语》就是历史的实录。但目前对此说颇有异议。异议是由下列两则故事引起的: 裴郎作《语林》,始出,大约远近所传,时流年少,无不传写,各有一通。载王东亭作《登王公酒垆下赋》,甚有才情。(《义学》第九十条) 庾道季诧谢公曰:“裴公云:‘谢公谓裴郎乃可不恶,何得为复饮酒’?裴郎又云:‘谢安目义道林如九方皋之相马,略其玄黄,取其俊逸’”。谢公云:“都  相似文献   

6.
<正> 自鲁迅关于“六朝人并非有意为小说”(《中国小说之历史变迁》)之说一起,论者们都认为《世说新语》就是历史的实录,但目前对此说颇有异议.异议是由下列两则故事引起的: 裴郎作《语林》,始出,大约远近所传,时流年少,无不传写,各有一通。载王东亭作《经王公酒垆下赋》,甚有才情。—《文学》第九十条 庾遭季诧谢公曰:“裴公云:‘谢安谓裴郎乃可不恶,何得为复饮酒?’裴郎又云:‘谢安目支遵林如九方皋之相马,略其玄黄,取其(亻隽)逸’”。谢公云:“都无此  相似文献   

7.
“比兴”的概念最早见于《周礼·春官》:“大师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 很明显,“比兴”在此还是诗歌的体裁之名,如朱自清先生推论:“‘比’原来大概也是乐歌名,是变旧调唱新辞”(《朱自清古典文学论文集》上册265页),“‘兴’似乎也本是乐歌名,疑是合乐开始的新歌”(同上268页)。也如郭绍虞先生考证所得的结论:“我们可说赋、比、兴都是不入乐的民歌。由於这些民歌数量太多,於是只能就其表现手法,分为三类。它们实仍与乐有关,《周礼》是兼举而言。”(《六义说考辨》见“中华文史论丛”第七辑215页)  相似文献   

8.
柳宗元的《捕蛇者说》里的“故为之说”的“说”,不少参考书都当作动词解释。山东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评注译析古文百篇》里,把这句话解释为:(我)为这件事作了这篇“说”的文章。在注解里又说:“‘说’原是名词,一种文体。此作动词。为之说,为这件事作一篇‘说’。”宁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学古文评注》,也持同样的看法。《初中语文教学参考书》这样解释:“‘之’字作介宾,‘说’字作动词,指写作(这篇文章)。或者‘之’字作指示代词,充当定语,‘说’字作名词,指一种文体。两说都说得通,就柳文而论,前者才是作者原意。”  相似文献   

9.
何谓“俗赋”?目前尚无定论。《辞海》、《辞源》皆无此条释义。郑振铎在《中国俗文学史》中说:“俗文学就是通俗的文学,就是民间的文学,也就是大众的文学。”马积高《赋史》在讲《唐代的俗赋》时说:“所谓俗赋,是指清末从敦煌石室发现的用接近口语的通俗语言写的赋和赋体文。”显然他这里讲的是敦煌俗赋。那么除去前边的定语,可见他认为俗赋就是用接近口语的通俗语言写的赋和赋体文。因此,他认为王褒《僮约》、曹植《鹞雀赋》、左思《自发赋》皆为俗赋。综合郑、马二说,笔者认为,所谓俗赋,就是用接近口  相似文献   

10.
<正>初中《社会发展简史》(现改为《思想政治课》),新旧教材均列举了“司母戊”或“司母辛”大方鼎的史实,在教学参考书中大都把其中的“司”解释为“祭祀”。《九年义务教育初级中学试用课本》教学参考书中说:“司母戊鼎是商代晚期的青铜鼎,…。因鼎腹内有铭文,司母戊”三字而得名。‘司’就是‘祀’,司母戊鼎是商王武丁之于祖庚为祭祀母亲(名戊)而铸造的”。《中学政治课教材词语解释》、《初级中学社会发展简史(上册)教学参考书》的历次版本,对“司”均持“祭祀”之说。但笔者却有一些疑问,特提出商榷。  相似文献   

11.
什么是语感?朱光潜先生说:语感就是对于语言文字的敏感。叶圣陶先生说:“在日常生活中随时留意,得到真实的经验,对于语言文字会有正确丰富的了解力。换句话说,对于语言文字才会有灵敏的感觉。这种感觉通常叫做‘语感’。”(《叶圣陶论创作》)还有人说:“所谓语感,可以看作是在谈话或者阅读时对每句话的发展趋向的预测能力以及对每句话的含义的直觉理解能力。”(齐国宁《运动记忆法》)徐仲华先生则从西方语言学家那儿找到了与“语感”相对应的概念:“对于语言的微细之处所做的直视评价”  相似文献   

12.
西汉诸侯王之财权考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诸侯王有封国,是封君中最有权势的。他的财政虽然分别由相、内史、司农与少府具体管理,但其财权却掌握在自己手里。本文仅就这个问题作些考述,以此对“西汉诸侯王无独立财权”之论示以商榷。 一、诸侯王的财政职掌 西汉初期,诸侯王在财政上有以下一些职掌: (一)有租赋收入权。 《史记·五宗世家》引司马迁曰:“高祖时诸侯皆赋”。徐广注:“国所出有皆入于王也”。所谓“赋”,当然是指人头税,包括算赋、口赋。就是在景帝中五年以后,诸侯王不复治国,也决不是“独得食租税”,仍有收赋之权。《汉书·帝纪》中关于中央减免郡国租赋的九个诏令(后文将详细分析),就是最好的说明。  相似文献   

13.
读了《语文月刊》1993年第8期上傅勉之先生《柔石的“迂”是贬词还是褒词——与张文斌先生商榷鲁迅对“迂”的态度》一文(以下简称“商榷”),很高兴。高兴的是它激起了我旧话重提的兴趣。 事情的缘由是这样:十二年前,笔者在《语文教学与研究》(1982年第11—12期)上发表了拙作《<为了忘却的记念>》教学札记》,其中有一节谈到柔石的“迂”。结论是:“鲁迅先生赞美柔石的‘迂’”。论据是:①鲁迅先生用“(柔石的)颇有点迂,有时会令我忽而想到方孝孺”暗示:“台州式的硬气、方孝孺的骨气”就是柔石的“迂”的第一个含义。②柔石在“碰  相似文献   

14.
学生爱“挑刺”,因着他们的灵光闪现,我也乐在其中。学习巴金的《繁星》(苏教版七年级上册)时,有学生质疑文章第一节第二句好像是病句:“……我最爱看天上密密麻麻的繁星”,“密密麻麻”与“繁”应该属用词重复。是否可以改为“……我最爱看天上闪烁的繁星”?我赞叹并鼓励。学习鲁迅的名篇《社戏》时,不少学生问:“‘……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这一句中的‘或者’‘也许’是否也是用词重复?”我微笑着说:“有理由吗?”孩子们来劲了:“《现代汉语词典》上对‘或者’有两种解释,其中一种就是‘或许’,而‘或许’就是‘也…  相似文献   

15.
清人刘淇首言“自”有无义的助词用法.朱自清、叶圣陶、吕叔湘《开明文言读本.导言》也说,“自”字用法之一是:“附在‘故’‘正’‘终’‘犹’等副词后,本身无显明意义".本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一批学者对此问题继作扩大和深人的讨论,意见虽不完全统一,却也十分接近而实际上可以统一一种是认同“语助词”之说.如蒋绍愚先生.他是首先详作讨论的,先后有《唐诗词语札记》,《杜诗词语札记》、《唐诗语言研究》等论著.又如张永言先生主编《世说新语词典《言“助词.无实义”.一种是王(?)先生《诗词曲语辞例释》所言:“自,词缀,多缀于单音副词之  相似文献   

16.
赵燕华 《学语文》2003,(6):48-48
拜读了徐逢春先生的《“一直以来”小议》(《汉语学习》 ,2003年第1期) ,很受启发。徐先生敏锐地观察到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 ,报刊上不断冒出‘一直以来’之说 ,且大有蔓延之势。”但是 ,徐先生在对“一直以来”进行了一番语义分析之后 ,却对其存在的合理性给予了否定 :“其实 ,上面列举的例句中的‘一直以来’意在表现‘长期以来’ ,但又显然不及‘长期以来’表意显豁。何必放着现成的‘长期以来’不用 ,偏要生造什么‘一直以来’。”就此问题 ,我想提出自己的看法 ,与徐先生商榷。首先 ,“一直以来”的形成并不是“一直”和“以来”的简…  相似文献   

17.
“移用”是不是独立的辞格,早在九十年代初语文界同仁就有论述,如童为凯先生的《移就·移用·移觉》(见《中学语文》90年第4期)认为“移用”就是“移就”,“同属于一种辞格”。茆文楼先生在《莫把“移用”当“移就”》(见《中学语文》90年第8期)中认为“‘移用’是一种有别于其他辞格的独立辞格。”这些论断,虽有见地,但失之偏颇。笔者认为移用是一种词语修辞手法,而不是独立的辞格。理由如下:  相似文献   

18.
林燕飞 《语文知识》2001,(10):66-68
《语文知识》2000年第11期第82页上彭海洋先生在《高考中与‘和’字有关的语病》一文中说:“‘和’表并列,‘或’表选择,二者不可混用。”例子是:①无论干部和群众,毫无例外,都必须遵守社会主义法制。(1992年全国高考题)澎海洋先生又说:“例①中与‘无论’相照应的应是选择关系的连词,因此‘和’应换为‘或’。”彭先生的观点是错误的。1992年的那道高考题本身就是错的,当时在阅卷中老师们就提出了异议,后在有些杂志上展开  相似文献   

19.
诸葛亮《出师表》有云:“官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其中有“宫中”“府中”两词。此为何意?统编初中语文教材九年级下册如此注释:“宫中府中:指皇宫和丞相府中。”对此,部享昌老师在《“官中”“府中”之辨》(《语文学习》2018年第12期)中认为“这个注释值得商榷。……‘宫中’指皇宫是没错的,实质上就是朝廷。那么,‘府中’又指什么呢?……‘府中’指丞相府中”。郭锡良先生在《古代汉语》(北京出版社1981年版)中也认为“宫中:指皇帝宫中;府中:指丞相府中”。  相似文献   

20.
(一) 林觉民《与妻书》:"司马春衫,吾不能学太上之忘情也".1981年3月版的高级中学课本第二册P·280注云:"〔太上之忘情〕古人有'太上忘情'之说,意思是修养最高的人,忘了喜怒哀乐之情,就是没有感情的意思".我们认为,这是一种不明典故而随文释义的臆想之说.所谓"古人有'太上忘情'之说",不知根据何在.据我们查考,则"古人"只有"圣人忘情"之说,而无"太上忘情"之说.现将我们所考查陈列于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