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 毫秒
1.
电视读报节目的“喜”与“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媒体激烈竞争的态势下,新老媒体的交流与融合不可避免。电视读报节目的开设,便是电视媒体与报纸相互融合的生动体现。目前.开设了电视读报类节目的媒体可以罗列出一大串:央视新闻频道早间节目“媒体广场”汇集了各家媒体的新闻资讯;央视经济频道“第一时间”栏目中的一个重要板块干脆就叫“读报”;凤凰卫视2003年3月推出了一档由杨锦麟主持的“有报天天读”,形式新颖,  相似文献   

2.
电视读报节目的播报风格没有统一的标准,但至少要避免过分的没有感情色彩的“播音腔”。播报风格的改变主要表现在语言风格上,不妨向“说新闻”取经,多些口语化、个性化,把“读报”与“聊报”、“评报”相结合,语言风趣些,点评深刻些,神态自然些,做到亦庄亦谐[编者按]  相似文献   

3.
说起读报,很多人会想到“报刊选播”,这是电台的读报节目形式。而在近几年里,将报、报评引入电视,用声画语言来解读报章,成了一种新型的电视节目形式,成绩不俗。凤凰卫视2003年初开播《有报天天读》,短短半年时间栏目收视率挺进凤凰前三名。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自2003年7月1日正式播出起,就推出一档全新早间读报节目《媒体广场》,集萃各类媒体,每天清晨滚动播出两遍.而散落在各栏目间的读报板块,更是数不胜数。  相似文献   

4.
读报节目以众多报纸为选择对象,融会多家传媒信息,拓展了新闻视野和信息的广度,同时读报节目形式简洁,往往是数份报纸、一台电脑和一位主持人,简洁的形式决定了它的低成本运作。正是这种低成本和大信息量吸引众多的广播电视媒体对读报节目趋之若骛。然而读报节目在表面的热闹背后,却有着极其明显的缺失和局限。这些局限使得读报节目后力乏陈,难以在媒体竞争中发挥更大的作用。针对目前的读报节目“跟风热”,结合  相似文献   

5.
张方 《青年记者》2007,(8):64-64
读报类节目“遍地开花” 早在1950年4月10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开办的“首都报纸要”节目(也就是现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新闻和报纸要”),可视为广播电视读报节目形态的雏形。在21世纪曾经一枝独秀的凤凰卫视2003年1月6日开播的“有报天天读”,将解读全球重要报刊头条新闻及主要社论作为节目重点,短短半年时间收视率飙升凤凰卫视节目前三名。[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开口说话,司空见惯。但是否善于说话,“说什么、怎么说”则能折射出一个人的化底蕴和个性魅力。在广播电视节目中,语言是主干,节目主持人作为沟通节目与受众的中介,语言表现尤为重要。在看电视节目时,观众“听其言、观其行”也了解、评价着节目主持人。如果主持人口不择言、表现不佳,不仅令观众扫兴,也会使大家对节目失去兴趣;  相似文献   

7.
张军 《新闻传播》2006,(5):57-57
读报节目是继谈话节目之后。全国各地电视台纷纷兴办的新型电视节目。它的优点是可以利用报纸长于深入报道、各种意见杂陈的长处,弥补电视节目深度的不足。但是办好读报节目并不容易。它很容易平铺直叙,把电视节目办成报纸的传声筒,丧失读报的风格和特色。笔者就在哈尔滨电视台生活频道主持《听我读报》节目一年多的体会,总结读报节目的一些特点。  相似文献   

8.
冯莉 《新闻前哨》2001,(9):24-24
主持人节目与主持人在我国出现的时间虽不太长,但发展迅速,已经开始脱离初始的稚嫩,逐步走向成熟。众所周知,主持人是主持人节目的产物,而主持人节目的成功与否,主持人又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广括电视等大众传媒在本质上讲是单向性的,为了完成传媒与受众的互动与传输,主持人节目形式弥补了这个不足,主持人在传媒与受众之间搭起了“连心桥”。那么,主持人在节目传输过程中如何搭好这座“桥”,如何让节目传播与观众的反馈在“桥”上畅通无阻,这是主持人节目成功的关键所在,也就是主持人与节目各环节的“融合”。 主持人个性形象…  相似文献   

9.
“读图时代”引发的视觉疲劳,让人们开始回归最初的信息传播方式——“口耳相传”,这里解释为“读”和“听”,而读报节目恰恰满足了受众放松眼球,获取信息的强烈需求。与电视读报节目相比,广播读报节目因广播媒体超强的“伴随性”而具备了彻底放松眼球,调动耳朵的可能。那么,广播读报节目如何长足稳健地发展,不妨侧重三方面的内容:  相似文献   

10.
作为一种新的电视节目形态,电视读报节目近两年可谓异军突起,成绩不俗。有人用“荧屏传来朗朗读书声”来形容时下电视读报节目在各地频道的频频亮相。网罗报刊精华,聚焦尖锐话题,将平面媒体的深度、广度报道优势与电视媒体的大众化、形象化结合起来,成就了一批优秀的电视读报节目。然而,电视与报纸一窝蜂式的速配,泛滥式的克隆,又让人不得不忧虑电视读报节目的生存环境与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11.
当前电视读报节目大致分为两种形态。一种是信息播报型,以信息量见长。这类读报节目最早可以追溯到1950年4月10日开办的“首都报纸摘要”节目(也就是现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新闻和报纸摘要”)。这类节目以众多报纸为选择对象,融汇多家传媒信息,经筛选、浓缩后向观众发送,无疑拓宽了新闻的视野和信息的广度。另一种是新闻评论型,以点评见长,如《马斌读报》《峰言蜂语》。此类型的读报节目往往是以观点串联读报,新闻事件看似只是一个引子或论据,但观点从何而来呢?它依然要就报纸“说话”,离开报纸,观点就无从谈起。因此,选择什么样的新闻内…  相似文献   

12.
我们把主持人与嘉宾、观众在演播室围绕某个话题进行即兴讨论的节目称为谈话节目。近两年,谈话节目在国内发展迅速,成为荧屏一大亮点,而林林总总的谈话节目在竞争中积极探索、逐渐形成自己的个性。那么,风格各异的谈话节目之间有没有“共性”可循呢?本文试图以中央电视台二套在2000年7月推出的演播室谈话节目《对话》为例,探讨谈话节目的共同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3.
电视谈话节目是一种主要以主持人的语言表述为进行形式的节目,在电视谈话节目里,主持人是“幕后”制片人、策划人、编导等所有人员的创意的实践者,是这个创作集体的总代表。作为谈话现场的组织者,主持人是话语的引导者、控制者,是参与谈话观众的倾诉对象,主持人又是谈话节目风格、节目个性的塑造者,是节目的总代表和“代言人”。主持人在节目中的言语表现对电视谈话节目的进程、节奏、内容、风格乃至节目的整体质量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说,主持人的语言表达与运用可以决定着一档电视谈话节目的成败。一、口语化电视谈话节目将人际传播…  相似文献   

14.
时下,广播电视媒体中的读报类节目纷纷登场,这类节目以大量的信息和适当的点评满足听众的收听需求。在这种需求背景下,山西广播电视总台新闻综合广播频率在今年3月1日新增设了一档晚间读报类节目《天天读报》。每晚20:00~20:30播出。《天天读报》节目的宗旨是:健康、生活、娱乐。“健康”  相似文献   

15.
陈子文 《视听界》2008,(2):64-66
电视读报节目的兴起要追溯到2003年、2004年,凤凰卫视《有报天天读》是当时引领读报潮流的佼佼者。作为一个定位在大中华区的政论节目,至今是凤凰卫视日播节目收视率的前两名;而作为一个以粤语方言播报的读报新闻杂志节目,广州电视台2004年开播的《新闻日日睇》也有相当多的铁杆观众,曾获颁2005中国电视节目榜最佳地方新闻及资讯节目。  相似文献   

16.
凌莉 《视听纵横》2003,(3):114-115
现在的荧屏,我们可以看到不少的人物专访节目,尽管每一个节目都各有特点,但都是力图通过主持人与受访的交流,刻画出有独特个性的人物。人物访谈类节目要吸引受众在很大程度上依靠主持人和受访的语言魅力。但是由于受访存在个性的差异,有的善于表达,有的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对《建楼读报》节目进行分析,认为该节目能够保持长久的生命力,在广播读报类节目中独树一帜的原因在于主持人的独特风格、用心选择节目内容、不断巩固节目品牌,以及面对新形势,积极与新媒体融合的战略。  相似文献   

18.
何伟  丁舒 《中国广播》2007,(2):27-28
2003年初,凤凰卫视推出了一档全新的新闻节目《有报天天读》,主持人杨锦麟一杯清茶、一身唐装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凭借自己的经历、积累和精辟的点评对来自报纸媒介的信息进行个性整合,形成了独特的节目风格。它的出现给处于竞争和求索中的广播和电视开辟了一种新的思路,于是读报节目遍地开花。  相似文献   

19.
目前,“读报”已成为许多电视台新闻节目中的新亮点。大大小小的读报节目充斥着银屏。报纸与电视的这次“牵手”,极大地弥补了电视在新闻评论方面的欠缺。长期以来,报纸以深度报道和新闻评论而见长,而电视则以形象直观独领风骚。  相似文献   

20.
自2003年1月23日凤凰卫视《有报天天读》开播,并取得成功之后,如今是“有报到处读”,国内各台竞相重操旧业,办起了久违的电视读报节目。同年7月1日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推出早间读报节目“媒体广场”。10月20日,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开播《第一时间:读报》。3天后,东方卫视《早报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