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黑龙江教育》2005,(11):F0002-F0002
为总结与推广我国群众性高等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研究成果,进一步深化高等教育改革,促进教育创新,推进教育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与法制化,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不断推动我国群众性的高等教育研究工作深入持久地开展下去,《中国高教研究》于近日完成了每年一次的全国范围内有关高等教育科研论文成果的汇编统计工作。统计范围为2004年1月至12月在《高等教育研究》(武汉)、《教育发展研究》(上海)、《中国高等教育》(北京)、《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北京)、《中国高教研究》(北京)、《江苏高教》(南京)、《教师教育研究》(北京)、《清华大学教育研究》(北京)、《高等工程教育研究》(武汉)、《黑龙江高教研究》(哈尔滨)、《现代大学教育》(长沙)、《高校理论战线》(北京)、《高教探索》(广州)、《北京大学教育评论》(北京)14家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上发表的高等教育科研论文。  相似文献   

2.
《贵州教育》2009,(9):47-47
为实现2008年中国第五届教育家大会提出的目标,中国教育科学学会、中国国际教育科学研究院、中国国际教育科学文化出版社等特常年举办“全国教育创新论文大赛”(每年一届)。本大赛已得到了中国国际认证中心、中国新闻出版社、中教文(北京)国际教育研究院、中国教育家协会、  相似文献   

3.
“中国中小学绿色教育行动”(英文缩写为EEI)是1997年由中国教育部、世界自然基金(WWF)和BP公司联合发起的一项全国性可持续发展教育项目。项目旨在推动中国的环境教育及可持续发展教育进程,将环境教育及可持续发展意识融入中小学。[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素质教育是千百年来人类教育发展和改革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它吸取了几千年来中国传统教育(包括儒家教育)的优秀成果。孔子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个提出要使受教育者在“仁”(德)、“知”(智)、“勇”(体)、“美”(乐)、“才”等几方面都得到全面修养和发展的“先师”;《学记》中的教学相长、藏息相辅、预时孙摩、善喻、长善救失、善教继志有助于我们建立素质教育的教育目的观和学生观;书院相对独立的学风,儒家的传统师德修养等,都对我们今天实施素质教育有启发借鉴意义。特别是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儒家传统教育思想的精华更是不可或缺。  相似文献   

5.
本文针对当前中国语文教育发展史分期问题上的六种分歧意见,提出了分期应当遵循的“自身规律”、“社会关联”、“注重特征”、“远粗近细”四条原则,主张将中国语文教育史分为古代语文教育期(前语文教育期)、近代语文教育期(始语文教育期)和现代语文教育期(今语文教育期)三大时期,及其所属的言文教育期、古文教育期、文学设科期、国语国文期、语文定名期、语文波折期和语文革新期等七个时期。  相似文献   

6.
高等职业(以下简称高职)教育与高等专科(以下简称高专)教育在我国同属高等教育范畴。在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面向21世纪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然而,由于诸多历史和现实的原因,人们对这两种教育的认识尚有许多误区。因此,搞好两者的比较研究,对这两种教育的发展将产生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俞子夷(1885-1970),中国近现代著名的教育家,徐特立曾赞扬他对中国教育界有极大的贡献。俞子夷毕生从事教育事业,始终在工作中坚持自学,并联系小学教育的实际开展教育实验和研究,积累了丰富的小学教育经验,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发表了大量的论文,对我国小学教育研究做出了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8.
创造教育: 中国21世纪教育改革的主旋律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创造教育必将成为21世纪中国教育改革的主旋律。因为:(一)从知识型、智能型向创造型转变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二)中国因其特殊国情,尤其需要创造教育;(三)创造型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最佳突破口  相似文献   

9.
黄炎培(1878-1965)是我国职业教育的首创者。陶行知(1891-1946)是现代中国一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毛泽东语)生活教育是他整个教育思想的核心。他们二人都抱定教育兴邦的理想,把个人的命运和祖国的独立、自由、民主、富强紧紧联系在一起,立志改革中国旧教育,并逐步形成了一整套颇具特色的教育理论。当然他们的理论各有侧重点,黄炎培侧重于职业教育,陶行知则侧重于生活教育。但他们在教育思想上有许多共同点。一、在教育与政治相结合的观点上的一致性黄炎培和陶行知早年都受过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程介明 《上海教育》2007,(1A):33-33
莱索托(Lesotho)决心发展教育,组织了一个各界精英的“全国对话”(National Dialogue)。来到莱索托之前,我从来没想到这里会有中国人,而且有这么多的中国人。[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生话教育(Education of life)是1922年陶行知针对当时的中国教育太重书本,与生活没有联系的弊端而提出来的。他的生活教育思想包括三个观点:  相似文献   

12.
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高等职业教育要改革、要发展,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是先导。高等职业院校要摒弃陈旧过时的传统的教育思想观念以及机械呆板的思维定式,树立起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全新的教育思想观念。包括:(1)教育发展观;(2)办学特色观;(3)创新人才观;(4)素质教育同;(5)教育法制观;(6)终生学习观;(7)创新管理观;(8)社会实践观;(9)职业服务观;(10)择业就业观。为改进教育决策,推动教育改革服务。  相似文献   

13.
“领导干部一定要讲政治”,讲政治的核心是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政治立场。在整个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政治方向教育是主要的和第一位的。它具体表现为:(1)政治方向教育是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教育;(2)政治方向教育是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思想的教育;(3)政治方向教育是我们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教育。讲政治,首先就要坚持政治方向,而坚持政治方向并不是抽象的,它具体体现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只有坚定不移地贯彻政治方向教育,才能把讲政治落到实处,才能使我们的事业沿着健康的轨道顺刊发展。一、政治方向…  相似文献   

14.
高进 《江苏高教》2006,(6):146-146
20世纪60年代开始,西方学者借助文献间的相互引征关系(即某期刊被其他期刊引用的情况),来评价期刊的影响力。这种方法基于大量的统计数据,比较科学、客观、公正,正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南京大学龚放教授等撰写的《2000-2004年中国教育期刊影响力报告》,即利用南京大学“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简称:CSSCI)的统计数据,来评价2000--004年中国教育期刊的影响力。该文在《教育研究》2006年第9期(P8—18)发表后,在教育研究领域和教育期刊领域引起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15.
中国教育社会学面临的问题及取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教育社会学在中国的诞生,既与近代中国遭遇的社会巨变的大背景密切相关,更与以下两个因素有着直接关联:第一是西方社会科学(尤其是社会学)的传播;第二是近代新式教育的产生。我国教育社会学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四个时期:创建期(1922~1949)、停滞期(1949—1979)、复兴与重建期(1979~1998)以及1998年以来的新发展期。本文主要讨论恢复重建以来我国教育社会学的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16.
陶行知是继孔子之后我国教育史上第二个获得“教育圣人”(郭沫若语)称号的“人民教育家”(毛泽东语)。他的许多教育思想,特别是乡村教育思想对当时的中国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和推动作用,联系到今天我国农村教育实际,陶行知先生的乡村教育思想仍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俞冰 《继续教育》2005,19(8):7-8
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和逐步融入世界经济体系,继续工程教育正在成为我国对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1999年4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正式批准,在清华大学设立了继续工程教育中国教席(UNESCO Chairon Continuing Engineering Educationin China)(以下简称教席),该教席的目标是通过科学教育推进国际智力合作,促进世界和平。清华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关志成教授受聘担任教席的负责人,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负责该教席的日常工作。  相似文献   

18.
中国加入WTO和世界教育发展的趋势,使中国民办高等教育教育面临着良好的发展契机,但中国的民办高等教育目前面临许多问题,如管理混乱、条件落后、师资力量薄弱、经费短缺、收费过高等,这些问题成了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瓶颈。应通过加深政府宏观管理(如立法、监督、资助)、加强内部管理(完善董事会制)等方法和措施来推进中国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关于生活教育的思想源远流长,在西方,以法国启蒙运动的巨匠卢梭的自然教育(实际上是较早的生活教育理论)和美国现代教育家杜威提出的“教育即生活”的思想最有影响;在我国,陶行知先生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的思想,对中国的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K12教育网(www.k12.com.cn)的宗旨是为中国中小学教育信息化服务,为中国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服务。K12教育网的目标是要建设成为中国基础教育领域中最具影响的网上教育资源中心,教育信息中心、教育研究中心、学习交流中心、教育电子商务平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