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婚俗是民俗的重要组成部分,北京市门头沟斋堂镇柏峪村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特殊的人文环境,而形成了许多的特点,有的是传统婚俗的遗存,保留至今,有的是在当地所形成的,是柏峪村所独有的.  相似文献   

2.
羊年初二起,我与国喜、荣光、文录等先生,深入到邵阳市隆回县虎形山花瑶山寨,探访他们那甜美而独特的婚俗.我们来到瑶乡白水洞、岩儿塘、万贯冲古村,碰上了杨溆英与奉族实、奉姣花与沈朗两对新人的婚礼.我们在瑶山还荣幸结识了一个63岁的奉才天老师,他研究花瑶文化已多年而且成果颇丰,听我们是怀化市来的,见了我们的诚意和沉重的行囊,也就打开了话匣子.  相似文献   

3.
水上婚礼是珠三角沙田地区疍民特有的一种婚礼形式.通过个案访谈、传承人口述等方法发现,南沙水乡婚礼具有与水环境相适应的发展特征和文化过程,嫁娶仪式也有自己的特色,艺术欣赏价值和社会文化价值较高;但是,南沙水乡婚礼随着社会发展,受到外来文化冲击而渐渐式微,出现传承断层等问题.为延续南沙水乡婚俗文化,需要通过宣传文化内涵、开展传承活动、塑造文化品牌等措施开发南沙水乡婚俗文化.  相似文献   

4.
在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当处于婚姻附属地位的女方受到婆家非人虐待时,有些势力的娘家族人往往为其“出气”.而这一婚姻习俗学者鲜有提及,但在山东、江苏等地却又客观存在.西周生的《醒世姻缘传》部分章节记叙了这一婚俗.  相似文献   

5.
本文概括总结了回族传统和现今的婚姻习俗,通过对比回族传统和现今风俗习惯,了解回族婚俗。探讨回族婚俗变迁的原因,由于社会流动使得散杂居的回族青年由封闭的族内婚向有选择的族际婚的转变,研究婚俗的改变对回族各方面带来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婚俗习惯是伴随着婚姻的出现而产生的一种文化现象,是人类全体共同创造的一笔精神财富,与人类社会的婚姻制度有着密切的联系。本文对黔北仡佬族婚俗文化的形成进行研究,确定黔北仡佬族婚俗文化在中华文化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7.
水上婚礼是珠三角沙田地区疍民特有的一种婚礼形式。通过个案访谈、传承人口述等方法发现,南沙水乡婚礼具有与水环境相适应的发展特征和文化过程,嫁娶仪式也有自己的特色,艺术欣赏价值和社会文化价值较高;但是,南沙水乡婚礼随着社会发展,受到外来文化冲击而渐渐式微,出现传承断层等问题。为延续南沙水乡婚俗文化,需要通过宣传文化内涵、开展传承活动、塑造文化品牌等措施开发南沙水乡婚俗文化。  相似文献   

8.
老舍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独特地位与价值在于他构建了一个"城市平民世界",在这一系列经典的城市平民形象中处处留下了女性的身影.本文以为老舍小说中所刻画的女性形象大致可分为四个系列:忍辱负重而难逃厄运的女性;强悍粗暴无法主宰命运的女性;在传统意识和个性解放之间挣扎的女性;冲破传统枷锁却找不到出路的新女性.老舍把这些形象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思潮的碰撞中,歌颂她们勤劳、善良、坚韧的品性,批判她们虚荣、乖戾、堕落的行为,从而寄托老舍对社会、对人生的思考.  相似文献   

9.
网络时代批判的受众与受众的批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观察阐释性的研究方法,探讨受众开展理性批判的意义.受众的批判从学习客观质疑、提倡多元思维、加强认知能力、介入媒介生活等角度探讨受众的批判权力.而批判的受众则从扭曲批判意识、放纵批判言行、滥用批判权力、缺失媒介素养等方面研讨受众开展批判存在的主要问题.受众有批判的权力,但并不拥有发表有悖法律、道德的言论自由.审慎接受信息,理性开展批判是现代成熟受众的基本规范.媒介素养教育有助逐步解决受众开展批判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相似文献   

10.
裴庚辛 《档案》2012,(2):32-34
清末民初,由于受新思想新、文化、新潮流的影响和冲击,传统的旧婚俗也相应出现诸多新变化,尤其是一些就读于新式学堂的青年学生,带头提出“摒除一切旧俗,参用文明规则”.于是在婚姻方面,首先反对父母包办,提倡男女社交公开、自由结合.在大城市,举办婚礼时,新郎弃长衫马褂而改穿燕尾礼服,新娘废凤冠霞帖、红衫裙红盖头,而改着白色婿纱礼服.新娘出嫁不坐花轿,而改坐马车,接着又坐汽车.  相似文献   

11.
王珏 《兰台世界》2011,(11):21-22
在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当处于婚姻附属地位的女方受到婆家非人虐待时,有些势力的娘家族人往往为其"出气"。而这一婚姻习俗学者鲜有提及,但在山东、江苏等地却又客观存在。西周生的《醒世姻缘传》部分章节记叙了这一婚俗。  相似文献   

12.
本刊讯说起师傅带徒弟的"师徒制",似乎是一种比较"原始"的培训机制,而在湖北少儿出版社,传统的"师徒制"已成为培养编辑新人的一种有效机制.  相似文献   

13.
尚晨光 《今传媒》2016,(12):116-117
一直以来,经验主义学派和批判学派被认为是传播学的两大传统学派.经验主义学派主要从行为科学角度出发,一般采用经验性的实证方法研究传播现象;批判学派主要从研究传播符号来审视传播,经常采用结构分析法,同时也注重从哲学、社会学等角度探讨传播与社会结构各要素之间的关系.而20世纪新兴的媒介环境学派则从媒介技术的角度出发,探讨媒介的社会意义和存在价值,并从技术文化史的角度研究人、媒介技术与文化之间的关系,开创了媒介研究的新方向.  相似文献   

14.
一、对乔姆斯基去语境化解读的必要性对乔姆斯基的去语境化解读基本发生在他的政治经济学批判上.《诺姆·乔姆斯基评析美帝国主义》①、《乔姆斯基论美国伪装的民族主义》②、《国家、资本主义与美国国内政治:乔姆斯基的批判》③等,无一不在我们传统的民族主义的视野下解读着乔姆斯基.在这样的视野和如此的解读下,乔姆斯基对美帝国主义的批判入木三分:美国是反动的、狭隘的、种族中心的民族主义的典型.事实上,如傅国涌所说,乔姆斯基的批评与生活在一个反美的极权主义国度的人们那种敌视完全不可同日而语.那么,中国人如何看待美国人对自己国家的媒体进行的批评?"在民族交往中最大的民族障碍是民族偏见.这种心理具有历史的、文化的和政治的复杂因素.人们在交往中总是从自己所处的社会、经济、政治地位出发观察问题,因而带有一定的偏见;阶级的局限性也阻碍着阶级之间的全面真实的交往."④而本文的目的,则是跨越历史、文化、政治的偏见,去触摸真实的乔姆斯基.要解读乔姆斯基的媒介批评,必先解读美国媒介.但在这之前,我们必须要先排除对文化的误读,这里不仅仅是媒介视域的文化,还包括一般的文化.  相似文献   

15.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十分深厚的传统文化根基,其结构呈现、内容呈现与价值呈现都十分明晰地批判继承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内容,这既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秉持与弘扬,也是传统文化推陈出新,逐步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宏伟建设事业的过程.  相似文献   

16.
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是新中国成立后颁布的第一部法律,它在破除旧的婚姻观念和婚姻习俗,确立新的婚姻家庭制度与新的婚俗风尚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在对汉中1950年代大量文献资料梳理的基础上,分析了1950年《婚姻法》所确立的各项基本原则和法律规定对汉中的招夫养夫、站门客、童养媳、招赘婚、早婚等婚俗的影响,揭示了社会重大变革或变迁时,婚姻法律在传承婚姻习俗的同时,对汉中婚俗文化诸多或表面性或根本性的变化。  相似文献   

17.
清末民初,中国社会变革剧烈。加之受欧风美雨的冲击,使燕赵地区(主要包括今河北、北京、天津等地)传统婚俗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出现了一系列新的变化。清末民初燕赵地区婚姻生活中出现新动向,首先表现在主婚权利、媒介方式的转变上。传统婚姻缔结靠“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因而男女青年毫无婚姻自主权。近代以来,特别是辛亥革命以后,社会风气大开,家长独断的主婚权利受到冲击,男女当事人对自己的婚嫁有了相对自由的权利。如盐山县“民国以来,男女平权之说倡,而婚配自择”;新城县婚姻“不由父母之命,男女自行择配,谓之自由结婚”;南宫县“民国以…  相似文献   

18.
清末民初,中国社会变革剧烈。加之受欧风美雨的冲击,使燕赵地区(主要包括今河北、北京、天津等地)传统婚俗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出现了一系列新的变化。清末民初燕赵地区婚姻生活中出现新动向。首先表现在主婚权利、媒介方式的转变上。传统婚姻缔结靠“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因而男女青年毫无婚姻自主权。近代以来.特别是辛亥革命以后,社会风气大开.家长独断的主婚权利受到冲击.男女当事人对自己的婚嫁有了相对自由的权利。如盐山县“民国以来.男女平权之说倡,而婚配自择”;  相似文献   

19.
美国学者塔其曼在1978年出版了其论文集<炉床与家庭:媒介中的女性形象>,该书成为女性主义媒介批判的开山之作.其主要讨论了以下问题:一是媒体所描绘的女性形象;二是作为媒体工作中的女性.这就基本规定了女性主义媒介批判的两个视阈:一是新闻传播中与女性相关的内容分析,其中主要是对"媒体塑造和表现的女性形象"的批判;二是对"女性在媒介行业中的现实生态"的批判.  相似文献   

20.
《新闻界》2019,(4):52-55
<正>十多年来,我颇感快慰地同曹晋教授围绕诸多学术研究和教育项目展开了合作。一直以来,我非常欣赏她作为学者、教师和团队管理者的卓越才能。因此,我欣然为本书提供一些西方学者在媒体、传播以及信息技术批判方面的佳作,这些学者也慨然和中国学者及学生分享他们在批判理论、社会阶级、社会运动、传播技术以及国际传播等领域的成果。自上世纪六十年代以降,批判传播研究就已成为西方学术研究的一大重要传统。这一批判传统借鉴了卡尔·马克思以及特别是西方马克思主义取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