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程云蕾 《文教资料》2010,(10):230-232
品德能力具有价值评判的意义,是一种生存为“人”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品德能力是高职学生的道德教育的基础性内容,具有很强的现实需求,需要高职院校付出巨大的努力,积极探索加强学生品德能力培养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2.
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在品德教学中,教师须培养学生的品德意识提升学生的感悟能力,同时采用生活化的教学策略,让品德课堂富有灵性。  相似文献   

3.
<正>目前,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行,创新、创造能力的培养成为当前教育不可忽视的问题,人们越来越感到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具有跨时代的意义,它已成为中小学生德育工作的关键内容。我们不仅要培养学生认真学习、刻苦钻研的品德,培养学生助人为乐、关心他人的品德,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品德,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具有创新、创造的精神。  相似文献   

4.
自主学习能力是小学生学习方面的一种重要能力,但是很多小学生都普遍缺乏这种能力。在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自主学习这种学习习惯的养成能够使他们学会自主探究、积极解决问题,从而学得更加高效。小学品德相较于语文、数学等文化课来说较为宽松,学生学起来没有那么大压力,这就为在品德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供了很大便利。小学品德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对学生的品德学习和长远发展的帮助,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切实有效的方法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相似文献   

5.
小学《品德与社会(生活)》课程标准指出:从小培养学生“正确观察、认识社会和适应社会生活的初步能力”,是《品德与社会》课程的目的之一。这为我们指明了品德与社会课程学生能力培养的方向。要实现这一目标,笔者认为在品德与社会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以下方面。  相似文献   

6.
小学品德课堂教学肩负着培养学生道德品质,提高学生道德素质的教学使命。其教育目的的特殊性决定了小学品德课堂演绎必须多样化、情感化,更加贴近学生的心理特点,以培养学生主动思考和明辨是非的能力。  相似文献   

7.
品德能力,是特指人们在社会现实生活中判断道德是非、控制道德行为的能力。主要包括社会认知能力(正确观察、分析社会现象和杜会思潮的能力)、道德判断能力(审视、辨别现实生活中价值观念和道德现象的能力)、自我教育能力(正确评价、控制、激励自身思想观念和道德行为的能力)。智育需要培养能力,德育同样需要培养能力。增强学生的品德能力,对提高学生思想品德素质和学校德育工作效益,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重视学生品德能力培养,首先是提高学生思想品德素质的客观要求。人的思想品德素质是一个由品德知识、品德态度、品德能力、品德行为等诸多层次组成的整体结构。各层次是相互联系的,但又是不可相互  相似文献   

8.
伴随着新课标的不断改革,在小学阶段除了向学生传授主要的知识以外,还应当注重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并对学生的动手能力、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予以关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作为小学教育阶段重要的一门课程,对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与健全的人格具有重要的作用。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过程中,利用信息技术能有效地提升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效率。  相似文献   

9.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基础德育的阵地,是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发展的综合性课程”。其目的是培养有知识、有理想,会思考、会学习,有积极人生态度和价值观以及良好社会情感和行为品质的学生。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有效组织探究互动的自主学习活动,培养和发展学生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学生的真实体验,培养学生体验生活的能力;让学生通过道德实践落实道德认知,形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提高自身的品德修养。  相似文献   

10.
小学<品德与社会(生活)>课程标准指出:从小培养学生"正确观察、认识社会和适应社会生活的初步能力",是<品德与社会>课程的H的之一.这为我们指明了品德与社会课程学生能力培养的方向.要实现这一目标,笔者认为在品德与社会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以下方面.  相似文献   

11.
《品德与社会》是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综合课程,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要改变过去那种偏重知识学习,忽略学生的能力培养的教学观念和倾向。教师要努力培养学生发现与提出问题的能力,搜集和整理信息的能力,社会考察与社会实践能力,创新和创造能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2.
初中生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贵在因势利导●王昴临所谓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是指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调控的诸种能力。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既是中学德育目标中的一个重要要求,也是学生品德形成中的一个关键因素。举凡学生各方面品德的形成,无一...  相似文献   

13.
品德与社会课是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依赖于学生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因此,在品德与社会中关注学生参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是重要的内容之一。下面,我就教学实践谈谈个人体会。一、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参与能力培养学生的参与能力是每位教师着力关注的,怎样培养学生的参与能力,仍然需要我们一线教师在教学实际中不断探究。从学生自身来看,只有在他们感受到的、观察到的、正在过的生活基础上,才能过更有意义的生活。如果在课堂教学活动中…  相似文献   

14.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为根本目标的,它通过大量的生活实例来启迪学生,促进学生进行自我反思、自我转变。思维可视化技术能使品德与社会知识形象化、直观化,能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益,提升他们的辨析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最终促进学生德育和心智的良好发展。  相似文献   

15.
<正>《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培养学生良好品格的重要途径,是培养合格公民的基础。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柯尔柏格的道德认知理论认为,儿童的品德,既非学生固有的善良本性的展开,也非单纯环境的产物,而是主体在与环境相互作用中不断构建的。没有主体的积极参与和主动内化,品德教育难以收到实效。因此,《品德与社会》课更能有效地培养学生自我评价意识和自我教育的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笔者就如何提高学生自我评价能力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6.
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提高学生思维层次、思辨能力、思想素质是《品德与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品德与社会》教学在提高学生品德修养、能力素质等方面有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作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改变过去那种重视知识学习,忽视能力提升的教学观念,努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从小学会搜集和整理信息,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造能力,用学科知识引领学生健康快乐成长。  相似文献   

17.
自我教育能力,是指一个人自觉地对自己的思想、品德、人格表现进行自我认识评价、自我监督控制、自我改正,以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人格习惯的能力。自我教育能力是学生思想、品德和人格走向成熟的标志,也是学生思想、品德、人格形成发展完善的手段。因此,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是学校德育的一项重要任务和必不可少的途径。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促进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可见,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是多么重要。  相似文献   

18.
通过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良好的学习态度和习惯、应用数学能力、自主学习能力、意志品德等途径提高学生的素质。  相似文献   

19.
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提高学生思维层次、思辨能力、思想素质是《品德与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品德与社会》教学在提高学生品德修养、能力素质等方面有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作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改变过去那种重视知识学习,忽视能力提升的教学观念,努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从小学会搜集和整理信息,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造能力,用学科知识引领学生健康快乐成长。  相似文献   

20.
褚成红 《天津教育》2014,(19):37-38
品德与社会课程注重培养学生收集、整理和运用信息的能力。课外文本资料的交流是培养学生收集、整理和运用信息能力的重要途径,是品德与社会课常用的教学活动之一。课外文本资料指教科书之外的、与教科书内容有关的文字、图片、图表等资料。在品德与社会课堂上,经常出现学生机械地宣读课外文本资料,进行资料简单堆砌的现象:一人读课外文本资料,其他人听,交流资料的活动表面化、形式化、简单化,造成读者和听者都没有多少收获,学生的思维也没有得到激活和训练。那么,如何提高品德与社会课外文本资料交流的实效性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