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周巍 《传媒》2021,(14):67-69
全媒体时代,通过讲故事来阐述、宣讲理论,给人以启迪并使人产生共鸣,成为党课的创新传播形式.党课《从"心"出发》在故事内容、讲述者、讲述方式、传播平台等方面精心谋划,既讲"好故事",又"讲好"故事,成功提升了党课的传播力和引导力,成为名副其实的网红党课.  相似文献   

2.
做好新闻立台,关键是持续提升媒体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城市广播在当地受众心中和行业内打造高知名、高权威、高口碑的节目品牌至关重要.文章从"本土典型,全媒体首发""第一时间、第一现场""创新创优、打造精品""拥抱新传播技术"等方面,通过对江苏南通广播多年的实践分析,探讨城市广播如何发挥自身优势提升传播力和影响力.  相似文献   

3.
重大主题报道是各家媒体呈现自身传播力、影响力的重要"产品",重大主题报道如何才能成为爆款,其核心要义就是报道自身要有强大的价值力,而"高端、高论、高频""三高"组合无疑是锻造重大主题报道价值力的有效方法之一.科技金融时报的实践证明,"三高"有效提升了重大主题报道的含金量,从而提升新闻报道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  相似文献   

4.
媒体融合背景下,积极探索儿童绘本传播新路径,提升优秀绘本在儿童和家长中的文化传播力和影响力是出版人的天职.外教社"儿童英语阅读魔盒"系列成功开拓了儿童绘本传播的新形态、新路径和新方式,将该书所蕴含的"人与自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理念,以其聚合性的传播内容、多模态的传播手段取得了辐射性的传播效果,为我国当下儿童绘本的出版和传播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5.
信息脱媒并非完全去媒,而是媒介的隐藏、简化、易得和遍在,实质是跨媒.信息脱媒表现为信息的碎片化、全网流动和自传播.信息的"内容元""形式元""技术元""影响元"各自在脱媒传播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进入5G时代,要改变"人本位"的信息观,摆脱"媒体本位"观,树立"信息本位"观.  相似文献   

6.
全新的传播环境对新闻工作者提出了新要求。增强舆论引导力,新闻记者需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进一步提升新闻"四力",才能更好地记录时代风云,讲好中国故事。为此需要着力强化"群众意识""立场意识""问题意识"和"受众意识"。  相似文献   

7.
赵静  郝雯婧 《传媒》2021,(12):44-46
以纪录片为代表的视听作品是世界各国真实、立体、全面了解当代中国的"窗口",既要"走出去",更要"走进去",本文认为,要想充分发挥纪录片的国际影响力,应该从"文化维""翻译维""融媒维"建构纪录片的传播策略,才能让世界更好地了解到了中国的发展,讲好中国故事.  相似文献   

8.
林斌 《视听》2018,(11):32-33
在对外传播中,纪录片能起到树立地区形象、弘扬本土文化等作用,是提升国家软实力的一个有效载体。城市台在外宣纪录片创作与传播方面也可以大有作为。本文以绍兴台的操作实践为主要案例,从"挖掘本土题材打造地域名片""融通中外文化讲好真实故事""凸显审美特征提升传播效果"三个层面切入,对城市台如何从事外宣纪录片的创新与创优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9.
"给力"泛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最近我很烦"给力"两个字,因为报纸上"给力'标题泛滥让我由审美疲劳至尤生厌恶. 何为"给力'?一说中国北方土话,表示给劲带劲之意,一说系从闽南话演变而来.作为形容词用类似"牛""很带劲""酷";用作动词相当"给予力量""加油'之意.  相似文献   

10.
姜泽玮 《出版科学》2021,29(5):31-40
以移动应用"微信读书""微信听书"为中心,围绕"内容""形态""场景""满足"四个角度,对移动新媒体有声书的用户使用现状进行量化与质化结合的实证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对有声书传播的问题与发展进行讨论.目前移动新媒体有声书传播包含"AI语音—文字有声化""真人语音—口语传播"两种声音与表达形态的对位,用户对二者的使用基本相等;用户收听内容以文学类为首,整体"重文轻理",且内容大多与用户自身职业(专业)无关;夜晚的卧室与白天的家庭起居空间为主要传播场景,"时间管理满足""情感满足""身体满足""知识满足""经济满足"构成有声书用户主要的使用满足.总体来看,内容的有限性、场景的封闭性、传播的交互性和声音的艺术性是移动新媒体有声书在未来发展中面临的四个重要问题,有声书的发展能否迈入新时代,取决于实践对这四个问题的回应与创新.  相似文献   

11.
为了"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我国需要推出更多优秀的对外图书.文章梳理我国图书"走出去"现状,剖析优秀对外图书稀缺的主要原因,并以传播"中国声音"的先行者林语堂的代表作《苏东坡传》为例,提出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图书创作策略.  相似文献   

12.
叶刚 《传媒》2021,(11):75-77
迈入新时代,我国纪录片的创作正在发生重要的嬗变.本文以"一带一路"题材纪录片为例,从优化传播效果的视角,运用纵向比较的研究方法,概括出我国当前对外传播的三个转向,即从宏大叙事转向个体叙事,从理性说教转向感性故事,从自说自话转向有的放矢.这些嬗变对于我国对外传播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塑造受尊重大国形象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3.
郝君 《声屏世界》2017,(5):28-30
进入新世纪以后,河南电影的创作发行基本保持着稳步上升的状态,环顾新千年以来的河南电影,"草根情结"成为其内容创作的永恒话题.这种"草根情结"不仅体现在电影里对边缘人物生活状态的勾勒描绘上,也体现在对当今河南电影现实处境的一种无奈与自嘲.与此同时,河南的"草根"电影也开始逐渐呈现出一种类型化的创作势头,这种类型电影的尝试,是对河南电影产业发展的一种有益促进与尝试,也成为河南电影有别于其他地域电影的标志之一.  相似文献   

14.
当前社会已经进入"微时代",利用视频、声音、图像等媒介形式,进行短、平、快的高频互动,是"微时代"信息交流的主要特征,也逐渐成为整个中国文化对外传播链条上的重要一环.鉴于目前我国国家话语权还不够强大,主流媒体对外传播效果不太明显的现状,各种微媒介的作用得以凸显.本文指出"微时代"对外文化传播关注日常生活,具有碎片化视觉传播方式、轻松幽默的话语模式以及背景化、隐蔽式的的传播形式等特点.在崭新的全球化传播语境中,应进一步释放微媒介的传播力,采用轻灵的故事叙述方式、工业化的文化产品思维以及情感共振式的文化输出等策略,展望未来中国文化对外传播情境化呈现的图景.  相似文献   

15.
冷凇  郭菁 《传媒》2021,(17):20-22
从《唐宫夜宴》到《洛神水赋》的火爆,河南广播电视台(以下简称"河南广电")拒绝跟风,深掘作为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发祥地的历史文脉,将"国风""国潮"极致演绎,盘活了中原大地文化资源.其以创新和匠心制作文艺作品引领媒体融合,推广优秀作品引燃电视端口和短视频端口热度,赢得了优质口碑,不仅对内激发了民族认同感与自豪感,增强了文化自信,在对外传播方面也同样精彩.从河南广电多个节目的"出圈",可以看到地方台创意文化类节目应以稀缺的独有的文化资源开发为先.  相似文献   

16.
卢慎勇  王锐锋 《传媒》2021,(8):20-22
讲述黄河故事,深耕内容定力,传承文化自信,在"融合传播、转型发展、有用有效"理念的指引下,河南广播电视台(以下简称"河南广电")2021年春节晚会"当潮不让·你好·牛"全网多平台话题累计讨论阅读量突破26亿次(数据截至2月18日),连续4天位列热搜榜单,其中《唐宫夜宴》《天地之中》《白衣执甲》等节目话题量更是居高不下,人民日报、新华社等主流媒体纷纷转载点赞:当潮不让,你最中!2021年河南春晚亮点频出,成功实现"破圈",值得探究.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政务新媒体普遍而广泛地参与融合传播,成为全媒体时代"官宣"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以"福建共青团"微信公众号为研究对象,结合大数据和具体案例,从热文推送、发文规律、传播效果等多个角度进行细化分析,指出政务"官宣"必须紧紧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强化组织力、引领力、服务力的互动,才能在融合传播中更好地扩大主流价值影响力版图,巩固和壮大主流思想舆论.  相似文献   

18.
在当代社会,当新媒介迅速崛起,特别是网络传播中各种各样真实的或虚拟的故事甚嚣尘上时,一度垄断媒介叙事的"故事"、"故事化"手段,正在开始一点点消失,正在一步步远离我们.  相似文献   

19.
本研究基于传播仪式观的视角,对央视频的"雷神山""火神山"慢直播进行研究,通过对传播仪式观和仪式化传播的内涵解读,分析央视频"雷神山""火神山"慢直播中仪式化传播的实践与价值,以期帮助当下的媒体在开展传播活动时更好地运用仪式化传播.  相似文献   

20.
全媒体以全程、全息、全员、全效树立了新闻工作行业标杆,主流媒体工作者面对时代变革的考验需看清"四力".鉴于此,本文探讨了全媒体环境特征,从"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四层维度,深入思考了全媒体环境下主流媒体新闻工作者提升"四力"的方法.旨在洞悉全媒体时代的新闻变革,助力媒体人更好地为时代发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