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史记.司马相如列传》所载《难蜀父老》的创作背景及讽谏主旨,都不十分明确。从宋至今,人们从各种角度对《难蜀父老》的主旨提出不同看法。作于汉武帝元朔二年的《难蜀父老》,有着主开发与反开发以及担心汉武帝开发西南夷决策转变的政治背景与创作心理背景。其讽谏主旨是借晓喻天子之意,打消汉武帝开边的犹豫,坚定汉武帝开边的信心。司马相如对汉武帝开发西南夷意义的论述,在"中国"与四夷关系处理上,是对羁縻文化政策的重要补充,给汉武帝开边决策提供了文化意义上的支持。  相似文献   

2.
顾炎武《赋得秋柳》一诗,学术界历来以唱和王渔洋《秋柳》四章为主导观点,也一向认为此诗主旨是寄意永历帝。本文对顾炎武同时在济南创作的四首诗作综合分析,认为此诗非唱和渔洋,是受徐夜秋柳诗的影响而作;该诗的主旨乃是凭吊崇祯十二年被清人俘虏的德王朱由枢,并进而表达亡国之悲。此诗的解读有助于对王渔洋《秋柳》四章的理解。  相似文献   

3.
《红楼梦》第七十八回,曹雪芹借宝玉之手写了一首题为《WeiHua词》的诗,内容是赞美林四娘的忠义精神,但其中有作的点睛之笔,它表达了宝玉反封建传统的异端思想,是与作“赞美女性”的创作主旨相一致的。在情节上这首诗是宝玉在晴雯之死到制作《芙蓉女儿诔》之间的过 渡,两诗一为引,一为本,相辅相成,都闪耀着民主思想的光辉,可看成是《红楼梦》反封建主题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4.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西周初期(前11世纪)至春秋中叶(前6世纪)约500余年间的诗歌305篇。按照音乐的不同,作品分为风、雅、颂三大类。在这部诗歌世界里,展现了久远的年代里,我们的祖先关于政治风波、春耕收获、男女情爱的悲欢离合。《蒹葭》与《将仲子》就是其中的两首名篇。对这两首诗的主旨历来解说不一。关于《蒹葭》一诗,《诗经》研究专家余冠英认为,这是一首情诗,《诗小序》认为该诗主旨是刺襄公未能用周礼,《诗沈》认为该诗主旨是求隐士,时下还有人说,《蒹葭》诠释了网络爱情。  相似文献   

5.
《伐檀》主旨新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诗经》往往要关涉《伐檀》一诗的主旨,有时到了对该诗主旨的确立,甚至可以影响整部《诗经》在文学史上的地位的程度。笔者综观过往的《伐檀》主旨说,感到不满意,故重新加以讨论。 一、旧说综述 《伐檀》一诗主旨旧说,综合起来,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曰刺与斥,二曰颂,尽管刺斥与颂的具体对象很有些差异。第一类:刺与斥。《诗序》云:“《伐檀》,刺贪也。在位贪鄙,无功受禄,君子不得进仕尔”。郑《笺》:“斥伐檀之人”。孔《疏》:  相似文献   

6.
顾言 《文教资料》2012,(26):138-140
《蟋蟀》为《诗经·唐风》之首,历代对于其主旨的大致有六类观点。理清本诗主旨不仅对理解这一首诗有帮助,对把握整个《唐风》也是不无裨益的。综合考察诗文本身和其产生的文化背景,《蟋蟀》大致应为晋国士大夫相警戒之作,表达了及时行乐又不忘节制的思想。这也反映了《唐风》所独有的思深忧远的特点。  相似文献   

7.
《苏武李陵诗》简称《苏李诗》,是假托苏武、李陵之名而写的一组组诗,有关作者写作此诗的背景和意义以及对诗歌的评价,历来存在着种种不同的观点。关于苏李诗的形成:《苏李诗》是从梁代的《李陵诗》中派生出来的;《李陵诗》并非后人伪作;《李陵诗》是汉末交州避难难民之作。苏李诗对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离别诗具有极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孙喜晨 《海外英语》2012,(3):139-140
《刘彻》与《离别长江畔》两首译诗皆出自庞德之手,前者译自汉武帝刘彻之作《落叶哀蝉曲》,后者译自唐代诗人李白之作《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庞德以其意象派审美观和独到翻译策略,从读者认知角度出发,实现了汉诗英译过程中意象的真切传递。  相似文献   

9.
以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为素材的《长恨歌》感染了千百年来的读者,但对它的主旨历来众说纷纭。文章紧紧围绕“恨”字,对诗的主旨进行了阐释,  相似文献   

10.
春秋称《诗》之风对孔子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在教育理念上,使孔子重视《诗》的传授,以《诗》作为教学内容;二是在学《诗》目的上,使孔子重视《诗》的政治功用,重视《诗》在伦理教化、性情修养和增长见识方面的作用;三是在引诗、解诗的方式上,孔子也深受《左传》一类解诗性质的引诗的影响。春秋时代人们称《诗》时没有文本观念,而孔子却已具有朦胧的文本概念,他在引导学生理解诗歌时,要求他们注意《诗》作者的本意。可以说孔子诗教并非空穴来风,它是对春秋时代称《诗》传统的继承与发扬。  相似文献   

11.
井陉拉花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除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外,还具有良好的健身意义和推广价值。将井陉拉花引入高校课堂并加以推广,不仅可以保护和传承悠久的传统文化,而且能够使大学生身心得到锻炼,同时也利于打造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可从题材、表现形式、动作设计风格等方面对井陉拉花进行传承与创新。  相似文献   

12.
井陉拉花类属北方秧歌,是盛行于河北省井陉县境内的一种传统民间舞蹈艺术,河北省三大优秀民间舞种之一,距今已有百年的历史。井陉拉花在地方传统文化发展史上有重要的价值,是非常宝贵的文化资源,也是继承民族传统,发展民族文化的前提条件。因此,研究井陉拉花在当代社会的发展有着现实和具体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高磊 《丹东师专学报》2008,10(5):102-104
《宋诗别裁集》是清代一部很有影响的宋诗名选。而对于其主编张景星的籍贯问题,学界迄无定论。通过对史料的钩沉。文章考定张景星就是松江府人,从而为呼声甚小的“松江府说”提供了坚实的史料依据,也让“江西奉新说”不攻自破。  相似文献   

14.
民国史家李景星上承清代乾嘉时期正史研究的遗韵,以《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为批评对象,撰成史学批评专书《四史评议》,在批评体系和评论重点上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四史评议》对"前四史"逐篇评论,文字简要、篇幅适中,可以称得上是一部研读"前四史"的教科书,在评史和读史之间搭起了一座桥梁。在史学批评上,李景星尤其重视评论史书叙事的生动之美、从容之美和跌宕之美,比较集中地反映了他的史学审美思想。  相似文献   

15.
石家庄方言晋语区语音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石家庄地区的赞皇、元氏、井陉、平山、灵寿、行唐、鹿泉的方言存在入声,这跟官话区方言、普通话相比,语音系统差异很大,具有晋语的特征。入声在石家庄方言中有分化的趋势。处于由晋语区到官话区过渡带上的行唐和古代交通要道上的井陉,方言性质因入声的保留,属于晋语。  相似文献   

16.
井陉煤矿是华北地区的重要煤矿之一,抗战时期曾被日军侵占开采了8年之久。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即命有关部门接收井陉煤矿。先是由国民党第一战区先遣军司令侯如墉率新编第五军第十二旅就近接收;之后又被河北省党政接收委员会接收;1946年初,蒋介石电令河北省当局,井陉煤矿由经济部接收,然后交由经济部资源委员会与河北省政府合办。整个接收过程漫长繁杂,机构重叠。  相似文献   

17.
井陉煤矿是河北省重要煤矿之一,在抗战时期,被日军侵占了8年之久。日本侵占井陉煤矿后,掠夺煤炭资源,奴役煤矿工人。面对日本的侵略行为,井陉军民进行了顽强的抵抗。  相似文献   

18.
英汉两种语言在常用的修辞手段上存在着非常相似的现象,但又有各自的特点。本文对英语修辞格Euphe—mism与汉语委婉语进行比较,并探讨了互译中出现的情况,目的是更好地理解翻译中出现的修辞格。  相似文献   

19.
All educational and training institutions are concerned with the improvement of instruction which in turn should result in improved institutional effectiveness. If the curriculum of an institution is viewed as a statement of work for that institution, the teachers have a professional obligation to teach from the written curriculum. In many cases curriculum can be considered written, taught, and tested. The written curriculum is that which is found in courses of study that have gone through institutional committees for approval. The taught curriculum is what the teacher actually presents to the members of the class. The testec curriculum is what is tested or evaluated by tests, assignments, term papers, practical work, and other requirements as stated in the course of study or by the teacher. Curriculum alignment is the term used to indicate that the written curriculum is in fact the curriculum that is tested or evaluated at the end of the course.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