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魏晋六朝小说是中国古代小说形成的标志。此时的志怪小说,写仙写鬼者,数量尤多。本文通过比较研究魏晋六朝小说中的人神恋、人鬼恋的悲剧模式,探讨其悲剧的共同意蕴。  相似文献   

2.
论唐代艳情游仙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唐代艳情游仙诗产生的原因有三个方面:一是源于神仙观念;二是来自道教有关性的养生术;三是仙话传说的影响。游仙诗中所写仙女与凡夫之恋,表现了艳情的雅化;中唐游仙诗则将艳情诗仙化,道士和女冠之间的恋情被视为仙人之恋。李商隐的爱情游仙诗内容深情绵邈,表达婉转曲折,成为这类诗歌的极品。  相似文献   

3.
以《搜神记》为研究对象,主要分析人仙恋和人鬼恋故事中对现代依然具有积极意义的婚恋思想和出现这种故事题材的原因。《搜神记》中的异类婚恋故事创作在文学史上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墉城集仙录》是唐代道人杜光庭撰写的一部专门宣扬道教女仙信仰的神仙传记,其书中描述的种种仙凡恋是上清道教关于"道"与"美"的切身表达,具有隽永的道教审美意蕴。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典小说“人仙妖鬼婚恋”母题的发生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自汉到清的中国古典小说中 ,存在着一个数量巨大、特色鲜明、历史连贯的“人仙妖鬼婚恋”母题作品系列。从原型批评的角度出发 ,通过大量的人类学、神话学材料 ,可以证明这一母题的发生源自世界原始文化共有的“人 /神恋”原型与“人 /神感生”原型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代神话是远古的华夏人民以幻想的形式对所生活的自然界和社会现象进行艺术的解释和描述。是中国文学的胚胎时期,孕育着中国文学的萌芽,也是后世文学创作体制的滥觞。神话的内容很多,也有描写爱情的神话。然而描写最多的、材料最丰富的当属人妖之恋、人仙奇缘这类神话了,可以从侧面很好的解读中国古代文化中的一隅。  相似文献   

7.
学类课程是人素质教育中所开设的科类选修课的重要部分,而合理设计这类课程,是保证和提高其教学效果的实际需要。本就理工院校人素质教育中学类课程的设计提出了初步的看法,对学类课程的门类,学时以及课程设置的理由与教学要求等有关问题作了初步设想。  相似文献   

8.
词自晚唐便形成“艳科”的传统,这是不争的事实,但仙道文化对唐五代文人词的影响人们似乎重视不够。道教的享乐主义特征,迎合了文人的心理需求,于是借仙述艳就成了唐五代文人词的一大特征。唐五代文人词的仙道意蕴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1.大量摄入有关仙道文化的意象、语汇;2.借助“游仙”题材,表现文人世俗生活,隐曲反映求仙觅艳的心理;3.表现女冠的生活情事,重在刻画女冠思凡恋俗的性苦闷和热烈的爱情追求。  相似文献   

9.
中国仙话中的遇仙故事,到隋唐大多是凡人与仙女相恋、一夜情的内容.这原本是充满了浪漫的赤裸裸的性爱色彩的,但到了宋代,人仙恋故事发生了明显的嬗变.它净化了性爱元素,仙女们冰清玉洁,循规蹈矩,发乎情止乎礼仪,而且她们的身份地位也较前代遇仙故事中的仙女们大大降低.这实际是徒有遇仙之名而无遇仙之实的"爱情神话怪胎",某种程度上就是在演绎理学的道德观念.这种嬗变是因有宋一代理学的甚嚣尘上,以及宋代道教的改弦更张,使得人仙恋的故事不得不浸染了儒家思想的色彩,散发着浓烈的道学气.透过这一嬗变我们可以看到宋代文学与政治思想的互动关系,宋代历史文化发展的烙印,以及它对后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消息类本.它不像学作品那样,采斐然,具有强大的感染力量:不像议论那样,启发人思考,显示出强大的逻辑力量;也不像说明那样。虽然平实,却有丰富的内容。具有条分缕析的价值。它篇幅短小.结构过于程式化。更缺乏经典的魅力。一旦编进课本.实际上便意味着已经失去了新闻的时效性和新鲜度,成为“明日黄花”。这样,学生也好,教师也好,一般不大喜欢阅读消息类本。于是,很多语教师往往对这类本很不重视.十几分钟甚至更少时间一略带过.根本没有把消息当作一种。本”.一种同样值得我们去深入挖掘的语言矿藏和意义宝库。下面以《勃兰特下跪赎罪受到称赞》(苏教版,必修二)为例,谈谈消息类本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苏童以他特殊的风格为我们创造了一个精致的小说世界,奇异多姿,引人入胜。其中《1934年的逃亡》、《妻妾成群》、《米》、《蛇为什么会飞》等分别代表了他不同阶段的创作特色,这些作品往往消解理性,淡化伦常,转而关注人性的艺术刻画,具有深刻的心理特质。而其细致柔软的文字则以强烈的艺术表现力为我们构建了一个又一个的日常生活悲剧,好似颓靡的天堂,又如邪媚的地狱,包蕴着人世无限的空间。  相似文献   

12.
移民作家米兰.昆德拉的作品所具有的诸多现代性因素,往往让人们将他从传统作家中划分出来。而在昆德拉看来,欧洲小说史在发展的过程中始终保持着它的连续性。因此他从来不宣称自己是现代派,不声称要和传统小说决裂。他的作品仿佛给人性提供了众多的实验场,来考察在特定的境遇中人性所可能成为的样子。  相似文献   

13.
从"五四"时期至20世纪30年代,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出现了一大批反映农村乡土生活的小说,以鲁迅为首的现代作家群对当时中国农村宗法制社会进行了审视,对由此造成的人性悲剧和社会悲剧进行了剖析。他们的作品在揭示20世纪初农民精神麻木的同时,对当时的宗法制农村社会进行了深刻批判。  相似文献   

14.
被称作“天下言情第一人”的香港女作家李碧华的长篇小说作品全部被改编成影视作品,其中既因为其文字风格瑰丽诡奇,表达方式类似电影剧本,也因为其小说在选材上具有吸引电影创作者改编翻拍的诸多特质。李碧华在作家和编剧之间不断转换身份,其笔下的文字与影像逐渐生出纠缠不清的联系。  相似文献   

15.
张爱玲是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一个奇迹,她的小说大多是以封建社会崩溃的历史转型时期为背景,抒写了传统女性转向现代女性历程中经过的种种阵痛和血泪。她的洞察力穿过了纷繁喧嚣的生活表层看透了芸芸众生,颠覆了传统,还原了世俗男女的世俗本相,从而成功地塑造了一群群欲望驱谴下人性扭曲的女性形象,彰显出对女性命运的文化观照和终极关怀,体现了一代才女超凡的艺术天赋和深切的生命体验。文章旨在通过文本分析,把握张爱玲笔下女主人公的人性扭曲的现象、原因及共性,寻觅出作家创作的深层原因和局限性。  相似文献   

16.
五四时期,学研究会小说家用主观感悟的心态品味人生和描绘人生,以主观意向化的哲理深度探索“人生究竟”。他们的作品既是真实反映现实人生诸层面的写实学,又是强化了主观理性色彩的心理小说;既有对现实人生的审美观照,又有对人生至境的理性思索和哲理表现。这些感情深挚、境界深邃的人生小说,蕴涵着诗化哲学的人生内蕴。  相似文献   

17.
古今中外以爱情母题的文学作品有两种模式--喜剧与悲剧.勃朗特姐妹1847年同时发表的<简·爱>与<呼啸山庄>,以独特的创意,成功地丰富并发展了爱情母题的这两种艺术模式,共同完成了爱情母题这个"圆".本文对两部小说的异同,进行了细致的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18.
以两性之爱来构架学作品,古今中外不乏其例,但台港现代小说的性爱小说,则把焦点聚集在个性性爱心理的透析上,它不但拓展了小说题材的领域,更引发了小说体的重大变革。因此,探讨其人物主题及审美价值,则有着独特的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19.
文学与侠文化结缘已经成为历史事实,许多古代和现代以侠义为题材的文学作品承载着丰富而深刻的侠文化内容。但长期以来,侠文化研究对象仅仅局限于侠义题材作品或通俗文学中的武侠小说,而相对忽略了非侠义题材的纯文学作品和新文学作家。以侠文化为视角来透视新文学作家及其作品,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20.
张爱玲的小说在内容上对人性的揭示,在学意象上的构建和叙事结构上表现了现代与传统的杂揉。其部分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在结构层面上的开放性和不确定性,呈现了浓烈的现代特征,同时,其部分作品又以稳定的传统的结构方式来体现故事的完整性,作出那种我们称之为全知全能的叙述或主观的剖析,这种风格的二重性很大程度上源于她的生活经历和思想理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