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黑水城文献中有一些关于元代官员解由方面珍贵记载,这些文书对于研究元代官员解由体式、人事与选官制度与过程等有着重要的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2.
宋朝逐步建立起一整套比较严密的官员铨选制度,即朝廷中央选拔、任免、考核各级官员的制度,其中包括官员注授差遣、叙迁、考课、荐举、恩荫、奖惩等许多方面。 官员在任职期间,建有功勋或有劳绩,按规定朝廷应给予奖励。犯有罪过,则应给予惩处。 奖惩的形式和名目极多。且不说物质上的奖励和刑事方面的惩罚,只就人事行政方面奖惩而言。宋理宗时,《吏部条法》“差注门”列举了“较量”官员“功状”和“过犯”的“通用格”。其中功  相似文献   

3.
官员财产申报制度是制度反腐的重要举措,也有助于保护官员的合法财产。但长期以来,我国官员财产申报始终局限于公布单个政策性文件,而迟迟未能形成完整的制度体系。因为官员财产申报制度的确立,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中都面临着诸多困难。用制度变迁理论的观点去看待并解释现阶段我国官员财产申报制度建设过程中面临的困境和障碍,并得出以下结论:个人隐私权与公众知情权的内在价值冲突,法律地位较低,政策文本本身的缺憾,来自既得利益者的阻力,改革的潜在风险较大,监督约束机制不足等是影响我国官员财产申报制度建立的制约因素。基于此,寻找可以有效化解困境的未来发展路径,为我国官员财产申报制度的尽快完善和最终确立做出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4.
宋代任官制度中的荐举保任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代任官制度中的荐举保任法苗书梅宋代官员选任权高度集中,而无论是皇帝亲自任命高级官员、宰相府堂除中上级官员,还是吏部铨注广大基层官员,都无法对全国几千乃至数万官员的品行和才能进行全面深入的了解,为减少任用过程中的失误,在当时尚未产生从下而上选举制度的...  相似文献   

5.
致仕制度到宋元时已经发展得较为严密和细致。元代致仕制度大体承袭宋制,但二者之间还是有诸多差异。总体而言,宋代官员致仕后的待遇要明显优厚于元代官员,但元代致仕制度执行得要比宋代顺利得多。  相似文献   

6.
流外官的考课分为年考和任考。年考是和经济收入及仕途密切相关的。任考是在年考的基础上进行的.考核合格就可升迁或转迁。流外官的考课是和其迁转有直接关系的,流外官入流内叙品.从严格意义上来讲,也属于迁转.但由于其要求不同,且流外官入流内叙品对流外官而言,具有质的不同。唐代流外官“八考入流”只是一通称,其实际考限不但考劳数.而且考劳绩,但是只要担任门户官,其考满劳数是递加的,不会因为任满转选而影响考满劳数。  相似文献   

7.
考满是明代和清初考核官员的一种制度,即任满考核。入关以前,满洲贵族建立的后金政权已经开始有了考满制度,清朝入关之后,沿用这一制度,并在实践中不断调整,前后经过三十几年,于康熙年间将这一制度废止。考满制度实行的始末,体现了清代制度沿袭中有发展,而重视实效是清初统治者在制度上进行取舍的重要标准。  相似文献   

8.
元代致仕制度在中国政治制度史上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它经历了创建、发展到完善、定型的过程。这一过程从世祖朝开始,一直到文宗时期才结束。元代官员致仕有其自身的原因,官员致仕后享有不同的政治、经济等待遇。总体上,元代官员致仕执行得较为顺利。  相似文献   

9.
高拱军备边防建设及其历史地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扭转明中期以来军备废弛的现状,适应明中期国防的实际需要,高拱改革军事体制,增加兵部官员,创设军事官员人才储备制度、特迁制度、边防官员休假和内迁制度等激励机制,同时强化军备人员不职误事的惩处之制等,使明中后期军备一度振兴,边防形势大为改观,其改革意义重大,在明代历史上举足轻重。  相似文献   

10.
近日重庆市在司法系统实行官员财产申报制度的举措,具有两点突破意义: 第一,将官员财产申报制度的建立变成一种立法行动。参与这项制度设计并曾经向全国人大提交《关于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财产申报珐的建议》的韩德云指出,这次重庆试水的一个重要特点。  相似文献   

11.
在元代,怯薛入仕较其它途径入仕官员在许多方面都具有很大的优越性。表现在任职迁转上,他们不遵循元政府的普通规定,往往被皇帝直接提升而不经过中书省,其根本原因在于怯薛入仕后依然与皇帝保持着怯薛关系。  相似文献   

12.
在元代,怯薛入仕较其它途径人仕官员在许多方面都具有很大的优越性。表现在任职迁转上,他们不遵循元政府的普通规定,往往被皇帝直接提升而不经过中书省,其根本原因在于怯薛入仕后依然与皇帝保持着怯薛关系。  相似文献   

13.
王丽 《石家庄学院学报》2010,12(1):39-43,65
在清代,原本在中央候补的官员可通过加捐分发到各省,以备地方上的差委和署任之用。该制度的出现源于地方和中央的共同需要,它与清代的官缺制度、官员的分发试用制度和捐纳制度有着密切的联系。分发、委署和试用制度在发展中逐渐形成三位一体的格局,成为清代地方铨政的重要环节,用以甄核候选官员的人品和才能。随着清代捐纳制度的兴盛,分发到省的官员日益增多,地方逐渐形成严密的委署章程,以保证分发人员委署任职时的公平公正。但在咸丰以后,随着军事繁兴,地方委署章程限于名存实亡,委署制度陷入重重危机。归于地方督抚的委署权逐渐侵夺中央吏部的铨选权,直接造成了清代地方铨政的紊乱和吏治的败坏。  相似文献   

14.
建立我国公务员财产申报制度的法律考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务员财产申报制度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用法律手段惩治官员腐败的重要形式,我国目前应突破面临的现实难点,尽快建立全国范围内法律层级的公务员财产申报制度。对公务员财产申报的主体、申报范围、主管机关、申报程序和法律责任做出相应规定,并明确相关配套制度,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公务员财产申报制度落到实处,发挥其遏制腐败的立法目的。  相似文献   

15.
宋代对移制度是一项集官员监察和管理于一体的差遣再分配制度,是官员管理制度的灵活性在实践层面上的体现,它既有利于克服吏部或中书铨选按资排序注授地方官员差遣却无法实现对其全面监督的弊端,又有利于发挥地方高级官员的积极性和灵活性,使他们既有监察属下的权力又有解决问题的权力。它既有存在的必要环境,又有执行的程序和原则,对移制度在宋代一直处于不断的改进和完善中,并对该朝官制产生了一定的作用和影响。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我国在官员财产申报与公开方面做了大量的探索和努力,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但我国在现行财产申报与公开制度的建设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我国要想实现完善的官员财产公开制度还面临着许多的障碍,只有彻底消除影响财产公开制度法制化的因素,才有望使我国成为财产公开的国家.  相似文献   

17.
作为宋代京城开封府直辖的县,赤畿县政的运作与治理直接关系到国家政权的安危。为了保证赤畿县的发展与稳定,朝廷严格县官的选拔程序,以县主簿的选拔为例,朝廷对构成赤畿县主簿任职资格的人选出身、官阶资序、历任治绩等做了明确规定。同时,在具体选拔中,十分强调入选者的从政经历与业务能力,在一定程度反映了赤畿县主簿选任的务实性。赤畿县主簿的迁转途径呈多元化特征,任满后除少数人继续留任京畿地区外,大部分迁为外官,且多数人获得了超迁或优迁的机会。  相似文献   

18.
西晋在立国之初就把“扬清荡浊”①作为选官的原则。泰始四年晋武帝发布督励地方官的诏书,号召施教育、兴产业,谋求人民生活提高的同时,要求推荐“好学笃道、孝悌忠信、清白异行者”,调查并报告公正为官、热心公务的官员和行为不轨、敛积钱财的官员。主管人事的吏部官僚正是遵循这一原则挑选的。魏末晋初吏部尚书卢钦,生活“清贫”,死时家中几无积蓄,人事方面他是唯“才”必举,被世人称为“康平”。另外,在司马炎当政时,担任了十余年吏部官僚的“竹林七贤”之一的山涛,在担任吏部郎期间,也被称颂为“清明”,他荣升之后,仍然一…  相似文献   

19.
官员财产公示作为财产申报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近年来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尽管各地不断地在探索实行官员财产公示,但从试点的实践来看,还存在诸多阻力,致使官员财产公示在我国迟迟不能实行。本文在对各地试点探索的实践中,分析推行官员财产公示陷入困境的原因,从而提出实行官员财产公示的可行性路径。  相似文献   

20.
元朝的退休制度是和迁转法联系在一起的,元朝建立之初,也有官员巡休的记载,但具体的政策规定则不得而知,可能是沿袭前朝,邓金朝致仕制度规定,对致仕官员给予半俸的待遇,元政府正式实施致仕制度始于至元二十八(1291)年,规定各级官员年龄到七十岁的,应按规定退休;其后制度逐渐完善,以礼致仕,在元朝表现得比较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