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博客之困:四大问题成关键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陈睿 《传媒》2007,(3):56-57
与2005年的风风火火相比,2006年整个博客行业热潮趋降.因为后续资金未能跟进,为了压缩运作成本,国内最负盛名的两大专业博客网站先后缩减了规模.2006年1月,博客网一口气裁员约100人(占当时员工总数的1/4);到6月中旬,中国博客网又撤掉北京分部的市场商务部门.而7月份敏思博客因为资金问题而休克,则直接引发博客寒流来袭的大争论.越来越多的互联网公司推出了自己的博客服务,原先集中的博客用户被进一步分散,专业博客网站面临来自传统互联网媒体的挑战.  相似文献   

2.
付松聚 《青年记者》2007,(3):129-129
博客是互联网技术日益发展的新生宠儿,作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据中国互联网协会交流与发展中心发布的《2005—2006中国互联网产业调查报告》显示,2005年全球博客数量突破1亿,而在中国已经达到1600万,预计2006年中国博客规模将达到6000万。目前,我国已经有三大博客网站,即博客网、中国博客网和BLOGBUS,统计中国博客的注册用户达到740万。[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2002年,因为出现了第一批博客而被称为中国“博客元年”2005年,因为迅速普及被称为“博客大众化元年”2006年,因为更广泛的博客群体而被称为“全民博客年”中国博客旋风三步曲:  相似文献   

4.
随着博客的兴起,因博客所引发的侵权问题也日益增多。仅2006年,与博客名誉侵权相关的诉讼就有多起,其中影响最大的是被称为“中国博客第一案”的陈堂发诉中国博客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案。该案已于当年8月2日宣判,判决被告在中国博客网首页向原告陈堂发刊登致歉声明并赔偿原告经济损失1000元。此案的判决,对规范博客网站的运营意义重大。然而,有些学者就博客名誉侵权纠纷中博客网是否应承担责任问题却有不同的看法。如有学者认为博客侵害名誉权真正的被告应当是博客的作者,而不是博客网。①笔者认为,虽然博客作者在博客侵权中应负主要责任,但由于博客的匿名性,使得博客作者难觅踪迹,而博客网作为博客的管理者和载体,在博客侵权案中是应承担一定法律责任的。  相似文献   

5.
周军 《新闻记者》2006,(6):49-51
一 2006年3月24日,杭州西湖区法院对浙江省第一例博客侵权案进行开庭审理,庭审因被告不承认自己是侵权博客的作者,案件没有当庭宣判。值得关注的是,原告在开庭之前又将登载侵权博客的中国博客网追加为第二被告,但未得到法庭准许。无独有偶,在这一案件之前,南京大学副教授陈堂发状告中国博客网,称其网上有辱骂、侮辱他的博客文章,诉状已被南京鼓楼区法院受理,成为中国博客第一案。  相似文献   

6.
张明华 《新闻前哨》2006,(11):72-73
2006年8月2日,备受关注的“中国博客第一案”在江苏南京市鼓楼区人民法院公开开庭宣判。法院判决,被告杭州博客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自判决生效起5日内,在中国博客网首页向原告陈堂发刊登致歉声明并保留10日:赔偿原告经济损失1000元。至此,“中国博客第一案”从2005年6月开始,历时一年多,终于有了尾声。  相似文献   

7.
吴献举 《新闻传播》2006,(12):30-31,33
博客名誉侵权是近年来随着博客的勃兴而出现的一种新的侵权现象,其中影响最大的是被称为“中国博客第一寨”的陈堂发诉中国博客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寨。该案已于2006年8月2日宣判,判决被告在中国博客网首页向原告陈堂发刊登致歉声明并赔偿原告经济损失1000元。  相似文献   

8.
近来,以新浪、搜狐、MSN为代表的互联网服务提供商纷纷推出博客服务以及举办博客大赛等活动。2005年9月到10月,搜狐、新浪以及博客网先后举办三大博客赛事;2006年4月20日,第二届新浪中国博客大赛正式开赛。四大赛事带动博客注册用户迅速增长.步入全民博客的时代。  相似文献   

9.
《网络传播》的使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用户为中心的Web2.0时代已经来临,博客、播客、视频等简易个人信息发布方式,几乎成为各大网站的必备内容。据CNNIC发布的2006年中国博客调查报告显示,截止2006年8月底,我国博客读者已经达到7500万;另据赛迪顾问报告,预计到2007年,中国博客读者将接近1亿。这些数据都充分说明了中国互联网正在逐步走向丰富、走向成熟。  相似文献   

10.
博客新闻化是博客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会产生的,是博客优秀的传播方式必然带来的。比如美国博客“德拉吉报道”,在新闻方面曾经被美国社会刮目相看,有些新闻比其它大媒体更快更准确。而且因为技术门槛和资金门槛很低,博客标志着精英文化向草根文化的过渡,开创了一个全民写作新时代。  相似文献   

11.
罗攀 《网络传播》2006,(6):57-57
当前的中国,最流行的网络概念不是BBS、QQ,也不是MSN,而是“Blog”(博客)。回眸2005年的博客世界可谓异彩纷呈:专业博客网站如“博客网”的并购及融资;各大门户网站如新浪网、搜狐网等纷纷举行的各种博客大赛;以及学术理论界在中国网络传播学年会上专门开设研究专题对博客进行研讨等等。这些都表明:“博客”,这种以网络日志和超文本链接作为基本构成要素的个人网页,正在成为一种以燎原之势发展的社会现象与社会行为。  相似文献   

12.
白云 《新闻实践》2007,(3):40-41
如果说2005年被称为中国的博客元年的话,那么,2006年则是中国博客及博客研究迅速发展的一年。一、博客研究的专业化说去年是博客研究专业化的一年并不过分,因为这一年有一个专业研究组、一本专著和一份调查报告可以成为中国博客研究专业化的标志。  相似文献   

13.
阅读提示:2006年6月11日,台州晚报、台州博客网共同组建了一支跨越传统纸质媒体与网络媒体的新闻采写队伍——台州博客新闻媒体村(下称博客媒体村),“村民”全部由台州博客网上的博客作者组成,主要职责是为台州晚报提供一线的新闻。博客媒体村不仅为台州晚报带来了新的稿源与活跃的版面,同时也为新旧媒体的交融带来了新的思路与思考。  相似文献   

14.
曾丽清 《视听界》2007,(1):66-67
据中国互联网协会发布的《2005—2006中国博客发展与趋势分析研究报告》:2005年,会球博客数量突破1亿l在中国,这一数字达到了1600万。2006年,随着博客规模不断扩大,中国博客数量预计将达到6000万。  相似文献   

15.
两会博客与公共领域的建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蒋艳芳 《青年记者》2006,(10):63-64
两会博客在中国的兴起2006年1月15日,浙江省政协九届第四次会议开幕。13点32分,政协委员肖锋的《我看到的政协开幕式盛况》在浙江博客网发表。接着,肖锋还发表了自己14日关于政协的提案,不少网友都在后面跟帖评论。据了解,这是第一个以政协委员提案为主题的博客。先河一开,跟随者蜂拥而上。2006年,许多省市的两会期间,都涌现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开通博客的现象。2006年2月15日,人民网强国博客正式开通,标志着新闻网站开始提供博客应用服务。2月24日,人民网发布两会博客招募辞,率先以博客这一形式,宣传报道两会盛况,搭建沟通交流平台。两会…  相似文献   

16.
名人博客塑造的媒介文化奇观——兼谈网络自由的幻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郑亚楠 《新闻记者》2006,(12):48-49
2006年9月23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公布了《2006年中国博客调查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06年8月底,中国博客作者规模已达到1750万,其中活跃博客作者(平均每个月更新一次以上)接近770万,注册的博客空间数接近3400万,而博客读者则达到7500万以上,其中活跃博客读者高达5470万人。就在这欣欣向荣的博客群中,还有一个无法忽略的文化现象——名人博客的兴起。本文将就名人博客所塑造出的媒介奇观进行剖析,对博客的文化意义进行深层思考。  相似文献   

17.
从2002年博客被方兴东引入中国开始了博客文化和理念的启蒙,到2006年各大门户网站纷纷开通博客服务,意味着博客已经成为基础性的互联网服务,到现在博客在中国已经与全球同步,实现了大众化和社会化,成为全球博客发展最活跃的国家之一.  相似文献   

18.
李欣 《记者摇篮》2007,(7):47-47
2006年被中国网络界称为“博客元年”,自从中国博客诞生的那一天起,它就以其个人性、开放性、实时性等特点显示出了日益突出的传播力量,随着互联网的日益普及,在网  相似文献   

19.
杨萍 《声屏世界》2007,(12):35-35
2006,中国博客年“领导博”、“名人博”、“政府博”、“警察博”是经常见诸报端的热门话题。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公布的《2006年中国博客调查报告》显示:截至2006年8月底,中国博客作者规模已达到1750万人,注册的博客空间数接近3400万个,博客读者达到7500万人次以上。  相似文献   

20.
去年8月1日,中国军网推出了博客。这是一个值得纪念的事情。从此,无论驻守在荒原戈壁还是南疆海岛,无论生活在边远山区还是繁华都市,每一个穿军装的人都可以通过军网博客将自己的生活空间延伸到天南海北。军人的生活,将因为博客而精彩。有了军网博客,你可以学习写作、整理思想、读书交友、甚至寻觅爱情……如果说博客的诞生开创了网络的新纪元,那么军网博客则是开辟了一片属于中国军人的绚丽时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