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针对孤东油田部分井存在近井地带堵塞、结蜡问题,开展了超声波采油技术的研究与应用,该工艺通过冲击振荡剥离及空化降粘作用解除油水井近井地带堵塞,提高油井产量,现场应用证明,该工艺施工简单,增油效果显著,便于大面积推广。  相似文献   

2.
本文提出了针对安塞低渗油田的化学解堵技术,能够较彻底地清除井筒周围的污染物,解除近井地带堵塞,改善近井地带的渗流条件,且施工工艺简单,经济效益显著,是一项产出投入比高,适用性强的油田增产措施.通过在安塞油田郝家坪区块的34口油井的解堵工艺现场试验,其有效率达到79.5%,部分井有效期远超过120天的增产作业标准,达到1800置.本文同时还对导致措施失败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总结,并提出了进一步提高解堵增产效果的途径.  相似文献   

3.
针对孤东油田部分井存在近井地带堵塞、结蜡问题,开展了超声波采油技术的研究与应用,该工艺通过冲击振荡剥离及空化降粘作用解除油水井近井地带堵塞,提高油井产量,现场应用证明,该工艺施工简单,增油效果显著,便于大面积推广。  相似文献   

4.
酸化是油水井增产增注的一项技术措施。原理是通过酸液对岩石胶结物或地层孔隙、裂缝内堵塞物的溶解和溶蚀作用,恢复或提高地层孔隙和裂缝的渗透性。临南油田自2012年来采用有机酸、复合酸、土酸、CLO2复合酸共酸化26井次,累计增加注水量24万立方米,统计至目前有效率81.25%。2012年至今共实施油井酸化解堵21井次,施工有效率100%,增油有效率83.3%,到目前继续有效的井有15口,累计增油19433t,有效井到目前平均有效期494d。  相似文献   

5.
王晓剑 《内江科技》2012,(3):144+192
随着东辛油田进入开发后期,部分稠油区块受油稠影响,存在“水井注不进、油井采不出”的问题,地质条件要求降粘工艺必须实现两个转变,即由井筒向地层转变,由近井地带向深部降粘转变,水溶性自扩散降粘工艺能够满足这种深部大剂量降粘要求,措施成功率高,通过降粘解堵,使多口停产、低产稠油井恢复正常生产。水溶性自扩散降粘工艺为低产低能稠油井的零发提供了新的技术支撑,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6.
油田开发后期由于各种原因产生的杂质堵塞地层近井地带孔缝,从而导致油水井产油量和注水量下降,而普通酸洗等措施只能解决井筒及井筒周围非常有限距离的污染问题,对上述问题不能得到根本解决,同时由于处于开发后期地层出现亏空的现象,使正常的洗井工艺无法进行。针对上述实际情况,研发了水力喷射工具,具有利用高压水作为动力液,通过水嘴对堵塞地带进行冲洗,实现解堵的功能和特点,现场应用工艺成功率和有效率均为100%。  相似文献   

7.
孤东六区注聚区油水井堵塞原因初步探讨及治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六区注聚区开发进入中后期出现地层堵塞的现象,影响了注聚开发效果。对六区注聚区地层堵塞原因独特性进行了初步分析和归纳,主要是由于六区地层物性及防砂特殊性造成。注聚区地层堵塞治理按照不同堵塞位置采取不同的治理方式和方法,对于防砂上的堵塞则采用重新防砂的治理方式,而对于近井地带堵塞则采用化学解堵与物理解堵相结合的治理方法。  相似文献   

8.
新投井完井时,钻井液侵入地层,滤液、泥饼等对地层产生堵塞,使得供液能力变差,制约生产开发。而老井受颗粒运移、沥青沉淀、粘土膨胀等因素的影响,造成泥砂堵塞、产量递减,影响油井开发。普通酸化、酸洗工艺解堵效果不理想,而高压水射流解堵技术产生高冲击力及高能量脉冲,能冲出井筒及近井地带的细砂等堵塞物,再通过氮气返排将堵塞物带出地面,起到解除污染堵塞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顾军 《内江科技》2014,35(8):29-29
濮城油田属典型高温、低渗、非均质复杂断块油气田,储-3 2层孔隙度10.6%~28.1%,平均空气渗透率3.6~111.8×10μm,渗透率变异系数0.57~0.90,温度80~120℃。部分油井因原油中重质成份含量较高,生产过程中因压力、温度、流速变化等因素影响,导致在近井地带堵塞炮眼污染储层。同时,因产出水矿化度较高,在温度及压力变化条件下易产生结垢现象,过去实施的传统油井酸化解堵工艺,虽然见到了一定的效果,但是效果不是很理想。统计2012年共实施油井解堵井8次,有效6井次,有效率75%,年累增油561.1吨,平均单井增油70.1吨,分析原因为:一是解堵工艺不具备针对性;二是配套工艺不完善,  相似文献   

10.
濮城油田濮85块断块油藏,由于渗透率低、原油粘度高、注水开发困难,造成油井产量下降很快,自然递减难以控制。在其它增产措施效果不理想的情况下,利用CO2使原油体积膨胀、降低原油粘度和改善油与水的流度比作用,对该区块5口油井实施单井CO2吞吐技术。共注入CP2液体600m3,措施实施后全部见到增油效果,阶段累增油2500多吨,投入产出比为1:4.9。现场试验证明小断块油藏CO2单井吞吐技术具有投入低,增产效果好的特点。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对2003年到2005年的调剖井及其连通油井的统计分析,可以看出,随着油田开发的深入、三次采油技术的大面积应用,油田采收率的不断提高,注水井化学浅调剖技术措施效果已由增油控水向控水稳油、控制井区含水上升速度上转移.注水井化学浅调剖后虽然连通油井产油量增加,但是,随着油田采收率的不断加大,连通油井增油量有逐年降低的趋势.  相似文献   

12.
油井在生产和作业过程中经常因有机或无机堵塞造成油层渗透率下降,导致油井产能降低,实施油井解堵是解除油气层污染的有效措施。由于导致油井堵塞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因此各种各样的解堵技术也随之发展。主要阐述了目前最新的各种物理、化学及物化复合解堵技术在海上油田群取得的应用效果。通过建立一套完整的油井解堵优化决策系统,可以准确判断油井堵塞的主要因素,科学制定解堵对策,取得了显著的增产效果。  相似文献   

13.
《科技风》2017,(5)
欢西油田稠油区块已经进入开发中后期,油井生产效果逐年变差,吞吐油气比逐年下降,严重影响了稠油区块的持续稳产。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受地层压力低、动用不均、堵塞等因素影响,注汽后油井出现液量低、含水高、不出等问题,近几年,蒸汽吞吐后供液差井比例逐年升高,已经成为制约油井生产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针对蒸汽吞吐后供液差井,开展技术攻关,分析其机理,指导油井下一步生产,以确定最佳的综合治理措施,实现最短时间内恢复油井生产。  相似文献   

14.
闫乃刚  黄愤  覃忠校 《内江科技》2006,27(2):133-133
文章分析油井近井地带堵塞原因,介绍高压脉冲水射流解堵技术原理及其在东辛油田浅层油藏开发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5.
田苗 《科技风》2012,(16):147
要想真实的评价油井增产措施的效果如何,那就要对油井增产措施增油量进行准确的计算,这样才能发挥出油井的经济效益。由于现在矿产对增油量的计算不够准确,那么本文将从增产措施增油量的基本概念出发,用统计计算通用模型来对油井增产措施增油量进行计算,为日后的油田增产措施的优化决策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6.
冲击波解堵技术是近年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解堵技术,该技术利用机械学、水力学、化学、热力学等原理,对油水井近井地带解除污染,提高油层渗流能力和单井产能,具有明显解堵和改善井底附近渗漉能力的作用,特别是对固井井底污染造成的油井不出液或洗井造成的产量下降,解堵效果特别好.在江苏油田GJ、MTZ、WZ等区块十几口油井现场应用,取得了较好的增产效果.  相似文献   

17.
1、影响酸化效果原因分析 1.1 酸化工艺简介 酸化是依靠酸液的化学溶蚀作用以及向地层中挤酸时的水力作用来提高近井地带地层的渗透率,改善油气水流动状况,从而增加产量或注入量的工艺措施。主要适应于后期近井地带污染堵塞井。 其缺点是:处理距离短,容易二次污染伤害地层。  相似文献   

18.
油田开发到中后期,由于长期注水或注汽开采极大的破坏储层骨架,造成油井出砂,油井出砂将造成油井减产或停产;还会造成地面及井下设备加剧磨蚀;还会导致地层亏空并坍塌,造成套管损坏使油井报废等危害。为了解决油井出砂保证正常生产,油田普遍采用水力冲砂的方法。但在地层压力低或油层漏失严重的油井,使用水力冲砂的效果不理想,为了解决低压井清砂问题,研制了捞砂泵。通过合理的设计柱塞与泵筒配合间隙有效地减少砂卡,现场使用捞砂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9.
胡慧莉 《内江科技》2011,32(8):101-101,125
针对井下作业过程中压井液接触地层造成地层伤害及注水井常规修井作业泄压时间长的问题,冀东油田采用不压井带压作业技术进行作业施工。该技术在冀东油田中深层、深层区块注水井中已成功应用42井次,省去了作业过程中压井、放压等工序,避免了使用压井液造成的地层污染,把对周围油井的影响降到最小,最大限度保持了油气层原始状态,节省了注入压井液和排放井内流体泄压的时间,有效缩短了施工周期,避免了能量的浪费,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修井成本。  相似文献   

20.
油套管穿孔漏失井,其漏失段地层水由套管损坏处流入油井中,导致油井不能正常生产,且易污染油层。为此,开展了套损井产量恢复技术研究。其工作原理是先下入丢手封堵管柱将油层与上部漏失井段封隔开来,然后下入上部泵抽管柱,泵抽管柱通过插入密封管插入丢手封堵管柱上部的密封工作筒中,在生产和检泵时能阻止套损处漏失水进入抽油管柱和油层,不仅能够恢复油井生产,还可防止油层污染。8井次现场试验表明,该技术能够恢复套损井的生产,平均增油5t/d左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