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计晗 《文教资料》2008,(2):83-84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与构建和谐社会,是社会发展同一历史过程的两个不同方面.深刻理解二者之间的关系及其在实践中的双向互动作用,对于我们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真正做到以人为本、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这一科学论断。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本文分析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及其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系,论述了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并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3.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发展社会主义事业的必然要求。以人为本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核心原则,它确立了构建和谐社会的主体、动力、出发点和目的,以及衡量是非得失的最高标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以人为本的根本内容,是和谐社会建设的价值指向。要在这个价值目标指引下,维护人民的基本权利,增进民生幸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高全体社会成员的生活质量。要在人民群众共建共享中推进社会和谐进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4.
思想政治工作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相一致的。思想政治工作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因素、主要支点和有效途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又为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提供了新的契机和动力。因此,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基本价值取向是以人为本,同时还必须关注人的信念、道路、心理问题,确立生态发展观念。  相似文献   

5.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命题。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社会与自然的和谐,以人为本的政治和谐,以人为本的经济和谐,以人为本的文化和谐构成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稳定有序发展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理论指导,以人为本为根本前提,把“五个统筹”落实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之中。  相似文献   

6.
构建和谐社会的本质在于不断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基本矛盾基本适应中的不适应,其根本途径在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贯彻落实;体现了思维方式的重大转变,是对社会主义建设动力系统认识的重大进步,体现了社会发展价值取向上的重大转变;构建和谐社会是辩证运动的社会历史过程,构建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全体人民长期奋斗;其动态性、全面性昭示了发展前景的无限性。  相似文献   

7.
构建和谐社会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内在有机的统一。人的全面发展与和谐社会的构建互为目的和手段、前提和基础、依赖和促进;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价值追求;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的重点在于人们的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8.
我国当前正处于经济社会发展变化的转型时期,存在着许多不和谐的因素,为了消除这些不和谐因素,目前我国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重大目标是非常及时非常必要的。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要搞清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就要坚持以人为本。本文就是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要性,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以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三个方面进行阐述的。  相似文献   

9.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丰富和发展,是对我国社会发展目标的准确定位,要求坚持以人为本,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和谐社会在人文关怀中孕育,以人为本是和谐社会的核心内容。建设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是构建和谐社会最终目标。  相似文献   

10.
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社会文明、进步和发展的必然要求。和谐社会实质上是一种法治社会,以什么样的法律来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成为立法不可回避的重大命题。人是和谐社会的主体,以人为本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将以人为本作为立法的价值取向,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11.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命题,这是党中央出于战略考虑而作出的伟大决策,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构建和谐社会除了要求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外,还应该包含人的自我和谐这一方面,毕竟发展归根结底是人的发展。而在现代社会中,人的"自我分裂和自我矛盾"已成为突出的问题,这种分裂和矛盾在我国现阶段又有其特殊表现。所以,要构建和谐社会,就要面对现阶段还存在"自我分裂和自我矛盾"的现实,追究这一现象产生的根源,寻求在当前的历史条件下解决(或缓解)这一问题的方式,使人的内心不断趋向完整、统一、和谐,从而促进和谐社会的实现。  相似文献   

12.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而健康的身体是一个人全面发展的基础.传统养生文化的发展能满足人们对健康的需求,从而推动社会的和谐发展。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对养生文化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进行了探讨,以期能够为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在新时期、新阶段的重大理论创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如何为创建和谐矿区、推动矿区服务事业发展值得探讨。思想政治工作要以科学发展观理论为指导,它是创建和谐矿区的思想基础和重要保证;思想政治工作要坚持以人为本原则,注重人文情怀,营造和谐环境,激励职工不断进取;坚持思想政治工作,以稳定保证和谐,思想政治工作要把营造和谐环境作为价值取向,要加强和谐矿区发展的研究、宣传。  相似文献   

14.
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与和谐社会的构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为切入点,来分析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的内在一致性和本质特征,可以发现二者随资源与环境问题相伴而生,有着共同的渊源。它们倡导的是经济系统要和谐地纳入自然生态系统,其目的是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相处。因此,循环经济和可持续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就是遵循可持续发展观的过程。如果人类在社会经济活动中过度使用资源和排放污染,就会违背自然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规律,导致生态系统结构破坏和功能下降,从而削弱和破坏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就不可能在人与自然的协调、和谐中得到实现。为了发挥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的支点作用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当进一步强化政府职能,加快法制建设,调动企业的内在动力,增强公众参与意识,倡导绿色消费。  相似文献   

15.
就其本质特征、内涵以及实现步骤和手段而言,中国共产党所提出的和谐社会与历史唯物主义所展望并描述的共产主义是一致的,是共产主义理念的当代阐释.构建和谐社会,强调人与自然之间对社会生产的基础作用以及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取向,并借由“发展成果由人们共享的问题”将二者联接起来,是中国共产党对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社会发展基本动力理论的一大创新,符合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社会发展之决定力量及最终目的的原理,是中国共产党对历史唯物主义人之观点的精妙阐释和发展.因此,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就是现实的共产主义运动的有机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人的本质思想以其与时俱进的超越性和富于人情味的鲜明理论品性为我们正确认识人的本质、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指明了方向。据此,本文沿着马克思探索人的本质的思想历程综合考察了人的本质,并强调人的本质的完整实现是在实践基础上的人的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的和谐统一,从而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内在动力和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7.
毛泽东认为统筹兼顾是一门领导艺术,是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基本手段,是“两点论”与“重点论”的有机统一。毛泽东的统筹兼顾思想对我国的和谐社会建设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因为,构建和谐社会必须统筹兼顾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必须统筹兼顾公平与效率,必须统筹兼顾城乡发展,重点解决“三农问题”。  相似文献   

18.
"和而不同":儒道释和谐思想分疏及其当代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儒道释三家都包涵着丰厚的和谐思想:儒家主张中庸之道的和谐观,侧重人际关系的和谐;道家主张天人一体的和谐观,侧重天人关系的和谐;释家主张中道圆融的和谐观,侧重身心关系的和谐。三家虽立意与旨趣各有特色,所谓"以佛治心,以道治身,以儒治世",但共同建构了中国文化"和而不同"的和谐精神与"多元一体"的思想结构。儒道释三家的和谐思想,为建构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9.
邓小平生前虽然没有使用过“以人为本”的概念,但其思想深处却体现了尊重人、关心人与理解人的高风亮节。尤其是对人的尊重,体现在各个方面,较好地实践着“以人为本”的思想理念。在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继承与发扬邓小平的尊重人的思想,对于密切党群关系与防止执政党及党员的蜕化变质,对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人与自然的和谐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和组成部分。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紧迫任务。为此,必须处理好四个方面的关系,积极倡导三种态度,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走生态化建设之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