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8 毫秒
1.
接受美学是西方的一种文学理论思潮,一种现代的文学批评方法,它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的联邦德国。康斯坦茨大学的汉斯·罗伯特·姚斯教授和沃尔夫冈·伊瑟尔教授率先从事文学的接受研究,并创建了独立的理论——接受美学。不久,这种理论便在欧美、日本及苏联等国产生影响,并开始流行于文学批评之中。我国的文学理论界也对接受美学给予了关注。我国最早开始研究和评价接受美学的学者章国锋指出:“接受美学丰富  相似文献   

2.
李彦平 《新闻窗》2009,(5):94-95
接受美学又称接受理论,于20世纪60年代在联邦德国兴起。它是文学研究领域的一种全新的方法论,确立了作品的意义是从读者对作品的阅读过程中诞生这一事实。它第一次把读者推到了整个文学活动的中心,从而使文学研究进入了一个更广阔的领域。  相似文献   

3.
新闻故事化报道就是借鉴写故事的文学手法来报道新闻的一种写作方法。文学与新闻的关系源远流长。发端于20世纪60年代联邦德国的以姚斯和伊瑟尔为代表的接受美学,是西方重要的文学理论。其作为文学研究的一种范式,对社会科学理论的研究,尤其对新闻学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启示和借鉴价值。本文试图从接受美学中为新闻故事化报道找到理论附依。  相似文献   

4.
新闻故事化报道就是借鉴写故事的文学手法来报道新闻的一种写作方法.文学与新闻的关系源远流长.发端于20世纪60年代联邦德国的以姚斯和伊瑟尔为代表的接受美学,是西方重要的文学理论.其作为文学研究的一种范式,对社会科学理论的研究,尤其对新闻学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启示和借鉴价值.本文试图从接受美学中为新闻故事化报道找到理论附依.  相似文献   

5.
生命美学是20世纪90年代初在中国崛起的新的美学思潮,在美学研究陷入理论困境的时候,为美学的理论突破开辟的新 的思路。虽然国内美学界对生命美学给予了极大的关注,但是却忽视了生命美学价值的真正意义。事实上生命美学的主要贡献在于其对 整个美学理论背景的整合及其方法论的创新,而这正是我国美学研究长期误入歧途的症结所在。  相似文献   

6.
薄立伟 《新闻传播》2010,(3):102-102
接受美学,又称为接受理论。主要创始人有德国康斯坦茨大学的姚斯和伊瑟尔等人。接受美学从读者与作品的关系来研究文学,是文学研究领域的重要理论。由于接受美学带来的是一种视角的转变,给很多学科带来了新鲜的研究视角,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五、美学美学方面的著作,在50年代曾出版了6集《美学问题讨论集》以及几本个人的文集。60年代的头5年,翻译出版了一些苏联、西方的美学论著,朱光潜的《西方美学史》代表了当时中国对西方美学理论研究的水平。70年代末以来,社会对美学的关注和兴趣日益增长,形成了美学书籍出版的热潮。1981年出版了王朝闻主编的《美学概论》,之后,具有相当水准的学术专著一本本问世,最引人注目的是美学史著作的出版。第一本问世的中国美学史著作是文  相似文献   

8.
接受美学对新闻传播学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接受美学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发端于联邦德国的一种美学研究思潮.接受美学的应用对其他社会科学理论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启发作用,对于新闻传播学的探索更具有很大的影响.本文通过探讨接受美学的主要观点及其在新闻传播领域的应用分析这一理论结构在新闻传播研究领域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十几年前,读过朱光潜先生的一部书,叫《谈美书简》,里边说过这么两句话,印象很深,对我启发很大。第一句话是:“研究文学、艺术、心理学和哲学的人们如果忽视美学,那是一个很大的欠缺。”第二句话是:“研究美学的人如果不学一点文学、艺术、心理学、历史和哲学,那会是一个更大的欠缺。”我想,这两句话,对我们研究翻译同样有用。做文学翻译,不能对原作之美熟视无睹,翻译失却了原作的美,无异于断其生命;做文学翻译理论研究,不能不对美学有所关注,忽视了美学,文学翻译研究至少是不完整的。美学是一门深奥的学问。研究文学翻译美学,我一直有一种担心,怕这种研究或流于概念,或流于玄虚,给  相似文献   

10.
沙笑慧 《新闻世界》2011,(11):61-62
接受美学是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在联邦德国出现的美学思潮,它高度肯定了读者在文艺实践中的重要地位及能动作用,从根本上改变了过去作者中心论和文本中心论的偏差。新闻传播活动同样经历了由“注射论”到“受众本位”的转变,而受众本位与读者中心有着相似的特点。本文以(《走近科学》为例,浅谈接受美学对于新闻节目制作的启示。  相似文献   

11.
新时期以来,在我国的人文科学建设中,美学无疑是卓有成就的学科之一。这不仅体现在对美学基本理论的探讨上,也体现在对中国古代美学理论的整理和研究上,更体现在对西方美学理论的翻译和介绍上。不无遗憾的是,时西方美学理论的翻译介绍,较集中的成果主要是在80年代后期。那时,有几个出版社或联合或分别地出版了一批美学译义从书,极大地开阔了人们的眼界,使人们了解了西方美学的发展状况,促进了我国美学理论的研究和发展。可是在90年代以后,这种翻译和介绍的势头大大缩减,虽然尚有些零星的译作面世,但是较大规模的从书却难得一见…  相似文献   

12.
上个世纪70年代末到90年代以来,西方近一个世纪以来的各种社会、哲学、文学思潮纷纷涌入中国大陆。西方话语很快成为一种“话语霸权”,以致90年代中国文坛发出了“失语”的惊呼。因而,祛除西方现代文学理论的艰涩,系统了解其来龙去脉,如何运用它们对在此话语背景中产生的小说文本进行艺术—技术层面的“细读”,成为中文类本科生、研究生,文学研究者和文学爱好者的热切企望。王又平著《新时期文学转型中的小说创作潮流》一书正是对这一企望的成功回应。在50万字的篇幅内,所涉及的话题几乎囊括了新时期小说在“革命现实主义后…  相似文献   

13.
一 传媒经营自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成为中国传媒业和学界的一个持续关注点以来,已经在实践和理论两个领域取得了长足进步,即组建了85家传媒集团和有了一批媒介经营管理研究成果.基于此,人们对于我国传媒业的发展前景普遍持乐观态度.  相似文献   

14.
程孟辉先生主编的《现代西方美学》近日由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了。 全书分上、下两编,对20世纪(包括19世纪末)的现代西方美学作了一次较为清晰的梳理。本书介绍了22个美学流派,包括表现主义美学、自然主义美学、移情学派等等,基本包含了产生于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以来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各种美学理论思潮。正像编者在导言中所说的,“这些流派有的历久不衰,有的风靡一时,有的至今余波未逝,有的则方兴未艾”。读者通过阅读这本书,一定可以对现代西方美学有一个比较清晰全面的把握。 这本《现代西方美学》与同类型著作的最大不同,…  相似文献   

15.
从接受美学看广告受众中心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60年代,在德国的博登湖畔,两个年轻的学者姚斯和伊瑟尔提出了震惊世界的接受美学思想,把传统意义上处于配角地位的读者引向了文学活动的中心,构建了作者———作品———读者三位一体的崭新格局,破天荒地把人们的思维视线从文学艺术的创作活动引向了接受活动。接受美学的兴起与传播给现代广告业以极大启示:这就是广告受众中心论理念的形成。“受众”在《中国大百科全书·新闻出版》卷上的解释是:接受信息传播的群众。“受众”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群体,是信息的目标。美国消费行为学家威廉·威尔穆曾说过:“受众是实际决…  相似文献   

16.
进入心理学的细部—─“当代智力心理学丛书”读后周维强几年前,一位有影响的教育学家曾在一篇文章里恳请教育学界多关注教育的微观研究。我当时读了,深有感触。我国的教育改革进入了纵深发展的新阶段,但有的人仍然热衷于放谈教育观念,喜欢发表“宏观”(有的其实是大...  相似文献   

17.
美学与政治之间的关系正在成为当代学界的核心论题,本文主要辨别出了三条发展路径。第一条路径是政治的美学。政治的审美化、美学意识形态都属于此论域,而主张政治具有一种不可消除的美感维度在近来产生很大影响。第二条路径是艺术中的美学与政治。随着先锋派艺术的产生,美学与政治整合为一体,主要表现为艺术的反体制行为。第三条路径是美学的政治。其勾勒了从康德经由阿伦特、利奥塔再到朗西埃和斯蒂格勒的发展线索,这条路径的理论预设是康德美学,并最终形成了这样一个理念:美学的问题是政治问题,政治的问题也是美学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近几年来审美文化成为美学界关注的中心决非偶然,这既是经典美学自身拓展研究领域、更新观念的必然,又是8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各层面变革推动下的必然。我们正处于商品经济日益繁荣、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世纪之交,与以往任何时代相比,传统艺术的内涵、形式、传播渠道及价值取向均已发生了迥然不同的变化。正如艺术史家阿洛德·豪塞所说,现代技术“发展的迅猛速度和它那似乎是病态的节奏压倒了一切,特别是它与文化艺术的早期进行速率相比更是如此。因为艺术的迅猛发展,不仅加快了风尚的改变,而且给审美标准带来重要的变…  相似文献   

19.
艺术终结之后——艺术绵延的美学之思刘悦笛著,南京出版社,2006"艺术终结"是在现代西方语境中产生并在国内引起广泛关注和讨论的一个话题。它既是当代文学艺术危机的表征,也是文艺美学自我反思与建构的契机。在西方,自黑格尔1828年提出这个话题以来,艺术终结问题得到了持续的讨论和研究。在国内,20世纪80年代薛华先生在《黑格尔与艺术难题》(1986)一书中最先对这个话题进行了理论的梳理和启发性的阐释。遗憾的是,此书研究的对象主要是说德语的艺术哲学家,对英美学界中的相关研究几乎没有涉及。刘悦笛先生的新著《艺术终结之  相似文献   

20.
左漪漪 《现代传播》2023,(12):117-126
在中西美学对话的语境中,译介是不可或缺的环节,研究对西方美学的接受情况对于当下美学学科的建设来说具有重要意义。1978—2000年这一时段内,思想解放的浪潮和学术热情的高涨使我国对西方美学的译介工作取得了不小的进步,关注的时代、流派、美学家也较为全面。德、法、美、英四国占据着译介的主导地位,罗兰·巴特、尼采与弗洛伊德成为这个时代影响力最大的思想家,由此初步建立起了我国接受与研究西方美学所遵循的基本学术思路。将之放置在建国以来中国对西方美学接受的整体历史框架里,这一时段对于我国接受西方美学总体特征可以总结为“重启”与“开新”,出现了三种重要的“范式转变”:认知的改变,自主性的选择以及本土问题意识的引入。这些转变促进了西方美学与本土美学的进一步融合与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