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阅读     
贾琦 《贵州教育》2011,(3):23-32
写在复习前美国心理学者华尔特·B·科勒斯涅克“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这句话之所以受到普遍认同,乃在于它不仅体现了“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的真谛,还突出了语文学科与生活紧密相关的特点。“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的内涵是什么呢?首先它表述了我们语文教育观念,即消除学校与生活之间的“厚障壁”将师生从课本世界、  相似文献   

2.
《新课标》把语文实践活动与课文学习并列作为教学内容,科学地体现“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的大语文教育。这样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和教学活动很快走进我们的教学,“滋兰九畹”,“树蕙百亩”。  相似文献   

3.
一位著名的教育家曾说过:“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语文的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因此,在平时的语文教学活动中.可以通过开展专题性实践活动,加强语文学习与生活的联系。力求让语文学习走进乡土、融入生活。  相似文献   

4.
郑朝家 《广西教育》2005,(1A):55-55
语文与生活同在。美国教育家华特指出:“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说明语文教学离不开生活,生活中无处不存在着语文。在教学时,教师应尽可能将语文学习与生活沟通,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并在生活实践中获得语文知识,提升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5.
祝福2010     
《语文学习》每期的封面上,都印着“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这句话。这个判断在逻辑上看似大有问题.因为外延相等的概念,其内涵必然相等.而“生活”的内涵与“语文学习”的内涵显然不等。  相似文献   

6.
顾名思义,备课即教师上课的准备工作,不能孤立而又片面地理解为只是写教案。我们一贯倡导“学生语文学习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语文教师要树立大语文教学观”,那么我们能否树立“大语文备课观”、“语文教师备课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全部”等意识呢?当前语文教师的备课,“抄教案以应付检查”、“教案设计与上课实际完全脱节”等怪状随处可见。鉴于以上认识,我校自2000年春季开始,本着“要想教师有所为,应允许其有所不为”的观点,从改变语文教师的备课形式入手,为教师的创新和发展“松绑”,对全体语文老师教学水平的提高进行…  相似文献   

7.
熊永平 《青海教育》2014,(11):18-18
“语文学习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高中语文教学,不应局限于课堂这一狭小空间,而应以课堂教学为轴心,向各个领域拓展、延伸,在校园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中,时时学语文,处处用语文,从而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以全面提高。那么,如何拓展语文学习空间,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呢?下面谈谈本人粗浅的认识。  相似文献   

8.
记得有位著名的教育理论家曾说过“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相等”。生活是语文学习的源头活水,生活中的语文学习资源无处不在。  相似文献   

9.
语文教学无论是落实“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基本特点,还是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都必须密切联系生活实际,最佳的体现“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因此笔者从转换学生生动的生活经验,丰富个性化的感悟这个角度做了些实践。  相似文献   

10.
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生活是丰富的,是教学的源泉。课堂教学要源于生活,又回归生活,使学生在生活中认识、学习,激发兴趣,激活情感,从而加强学生对生活的关注和体验.语文只有根植于生活的土壤才会枝繁叶茂.鉴于此,语文教学要努力营造“大语文”环境,面向学生广泛的现实生活世界,让语文教学“生活化”。语文教学“生活化”,就是强调教师在传授语文知识和训练语文能力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注入生活内容与“时代的活水”,巧妙地把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进到语文学习中来.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同时,学习生活并磨砺人生.  相似文献   

11.
基于“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这一认识,主体性综合性学习重视拓宽语文学习的内容、形式和渠道,让学生在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培养和发展自己的主体性素质。为此,综合性学习的内容大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考虑和设计。  相似文献   

12.
关于“九义”语文考试的一点思考[栏目约稿]要全面落实素质教育,真正使得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划上等号,真正体现出“九义”教材的意图,使语文教改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景象,以“九义”教材为内容的考试改革是势在必行的。考改若先行,教改必风行。据“九义”新大...  相似文献   

13.
《一堂“广告课”》这篇习作,取材新颖,内容生动活泼,语句也很流畅,但它最大的意义,在于为我们介绍了一堂名符其实的“素质教育课”,用生动的实例证明了“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这句名言。“外延”的意思,和“范围”差不多,准确地说,是指范围的扩展和延伸。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社会生活所涉及的方方面面,都可以包括在语文学习的内容、范围之内。古今中外、天文地理、时事政治、道德法律、民俗风情、自然风光……哪一样和语文无关呢?所以,要学好语文,就决不能只学一些“字、词、句”之类的语文知识,而要面向社会,面向生…  相似文献   

14.
“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语文学习又何尝不是如此?语文课程是学习母语的课程,母语的特点决定了“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我们无时无刻不处于“满耳皆汉语,满眼皆汉字,汉语、汉字组成的民族文化的汪洋大海中”,既然“生活处处皆语文,语文无处不生活”,那么学习语文,我们只是习惯于“坐在教室一心只读教科书”,岂不是只  相似文献   

15.
王白云 《现代教学》2007,(10):22-23
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生活”无处不在.所以“语文”无处不在。但“无处不在”只是关于语文“外延”的一种诗意的描述,语文无疑有其特定的“内涵”。那么,这个只属于“语文”自己、不为其他领域和学科“染指”的东西到底是什么?[第一段]  相似文献   

16.
语文是美好的。语文学习是美妙的。不管把语文界定为什么,语文永远是最基础、最博大、最富文化内涵和最具人文色彩的学科。语文不是“教”出来的,语文是“学”出来的。“教”的语文是死的,“学”的语文是活的,语文教学本该是语文学习,语文学习理应是学识的、诗意的、智慧的、创造的。因而——语文学习要关注文化,关注生活,关注人生。语文学习要有文化的内核,要有生活的外延,要参以人生的阅历和生命的体验。一言蔽之,语文学习是诗意的建构。一、 语文学习——“我”是主人在“课本就是世界”的年代,语文学习的主权无疑紧攥在教师…  相似文献   

17.
“综合性学习”是语文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也是语文教材史上一个突破性飞跃。“综合性学习”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充分体现了语文学习目标的综合性,学习内容的丰富性,学习途径的多样性,学习过程的实践性。“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脱离了丰富多彩的生活,学生就不可能形成丰厚的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18.
《语文学习》2010,(1):1-1
职校语文教师的科研热情长久不衰.但一直少有发表和交流的专门园地。《语文学习》一直追求与“生活外延”等宽的“语文外延”.这是至理名言.惜乎固守“普教”地盘.从未越“界”而行,恕我直言.是在“外延”上打了折扣的.  相似文献   

19.
提高语文教学效率,不应忘记课本外面、教室外面还有一片广阔的天地。“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这是人们对学习语文规律的一个科学的概括。美国教育家华特说:“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陈金明先生指出:“没有语文课外活动的语文教学,是语文学科课程结构畸形的表现。”  相似文献   

20.
语文综合性学习设计的目的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充分体现了“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的理念,使语文教学不死盯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探究创新精神。然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