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1 毫秒
1.
陈明远 《百科知识》2007,(10X):47-48
饮食文化早已成为中华文化的大宗、中国最大特色之一。迄今几乎所有介绍餐饮业的文章都沿用如此说法:“满汉全席是清朝宫廷中的大宴,乃为宫廷御膳”、“清末民初,老北京饭庄经营的酒席,是以铺张的‘满汉全席’为主。”不仅以“宫廷”为最高贵,且特色集中于一个“全”字。  相似文献   

2.
清末留日医学生及其对中国近代医学事业的贡献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介绍了清末留日医学生的总体情况,对其在日本就读的学校分布进行了统计分析;收集了163名晚清留日医学生的资料,对其籍贯、在日就读学校、专业及事迹作了简要介绍。通过考查清末留日医学生归国后的医学活动,阐述了这批留学生对于民国时期的医学普及、医学教育、医药卫生行政、医药科学研究等方面的贡献,认为清末的留日医学生为改变中国医学的面貌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格致汇编》与西方近代科技知识在清末的传播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作者以原始材料为依据,讨论清末最早的科技期刊《格致汇编》的创刊缘与刊行情况,分析其内容与特色,论述它在清末传播近代科学技术知识方面的贡献与影响。  相似文献   

4.
张东霞 《科教文汇》2007,(6S):153-154
清末学堂兴起,众多拥有不同教育与出身背景的人员投身学堂充任教员。在旧学与新知并存、中学与西学杂糅的教育领域,在清末社会政治变革的背景下,教员们执教状况和政治与思想倾向颇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5.
日本《沪吴日记》所载清末中国中医史料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本名儒医冈田篁所,于明治维新后的1872年2-4月,前往中国江南上海,苏州畅游,回国后后根据自己的所见所闻,出版了《沪吴日记》,受到日本学的关注,章以原收藏于日本的《沪吴日记》为依据,通过研究作与几位中国名医的交流,及对当时中国医药业概况的描述,可真实,客观地了解清末中国医药界的诸多景象,为研究清末中国医药发展史提供了珍贵的史料。  相似文献   

6.
尹洪雨  孟祥诚 《科教文汇》2012,(4):63-63,84
修身可以从两方面来理解,一是对道德的培养,二是指民国前期的小学校课程《修身》科.本文从修身目标来分析清末小学堂和民初小学校修身的不同,从修身内容和修身方法的演进来揭示清末民初小学校修身的变革,最后得出些许启示.  相似文献   

7.
徐海燕 《科学学研究》2010,28(9):1294-1301
通过对清末洪仁?最早提出建立专利制度的主张、洋务运动时期中国专利制度畸形发展、"百日维新"时期颁布中国第一个有关专利的法规、清末新政时期成立了管理专利机构及其核准的专利以及清末有关专利制度的争论等历史事件的阐述,详细介绍了近代专利制度在中国萌芽的过程,并分析了当时的专利制度与西方专利制度的区别。  相似文献   

8.
俞康宰 《科技通报》1996,12(4):193-197
选择城市,乡镇,都城,政区,海防和省区六种古图作为研究对象。这些古图是在清末以前编制的,作者考证了这些古图的年代,量测了图幅大小,介绍了古图内容,图例符号,比例尺以及主要特色。  相似文献   

9.
清末数学教师的构成特点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清代末年,自强运动首领和经世派学者的大力倡导下,数学教育得到了显著发展,并出现一批职业化的数学教师,该文依据大量原始资料,对清末数学教师进行了初步统计,并进而对清末数学教师的构成特点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0.
在清末翻译出版的大量外国地理学著作中,包括了不少的人文地理学译著,为中国近代人文地理的建立创造了条件,该文分通论性著作,商(工)业地理学,交通运输地理学,农业地理学,旅游地理学,人种地理学,文化地理学,政治地理学,聚落地理学和军事地理学10部分,介绍了清末(1871-1911年)出版的43部人文地理学译著的基本情况,并简要分析了它们的主要特点及其形成原因。  相似文献   

11.
试论著作权法对市场经济下出版事业保护的重要性李鹏程,邢玮与十八世纪初叶英国颁布的《安娜女王法》相比,我国的著作权保护制度的出现是晚了两个世纪,但从有文字记载的《大清著作权律》计算,却也有了八十余年的历史。只是从清末到蒋家王朝的几十年间,战乱频繁政局极...  相似文献   

12.
《海源阁》是清末四大藏书楼之一,《海源阁》藏书是研究我国古代文化不可多得的古文献之一。因其藏书之宏富、版本之精善,驰名中外,为国内外文化界所羡慕。本文介绍了《海源阁》藏书的来源、保存方法、散佚及《海源阁》重建等情况。  相似文献   

13.
近代解剖学传入中国较早,但格于中国的礼教和风俗传统,清末学校是禁止尸体解剖的,民国初年,随着一些专门医学校的开办秒留学生的归国,这一禁令终于被废除。1913年11月,江苏公立医学专门学校率先进行了一例尸体解剖,当时被誉为“破天荒之举”。  相似文献   

14.
女学教育是伴随着中国社会的转型而产生、发展的,它萌芽于清末,发展于民初。广州的女学教育肇端于西方传教士开办的教会女学,并随着广州社会的发展而产生了国人自办的女学,形成了教会、官方、民间共同办学的局面。本文综合考察了清末民初时期广州女学的特点及其影响,表明清末民初广州女子学校教育的发展是艰难的、有局限性的,但却为以后广州女子学校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因而其历史过渡作用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5.
中日两国有着悠久的文化交流历史,汉语词汇、日语词汇相互借用,互相渗透。清末民初大量的日语借词进入汉语,增加了汉语词汇的数量,丰富了汉语词汇的表现力,对汉语词义和语法都产生了影响。对这些来自日语的词汇在汉语中的定位,一直是一个比较有争议的话题,本文把清末民初大量传入汉语中的日源词汇分成六种类型,分别探讨不同类型的词汇在汉语中的定位。  相似文献   

16.
惠更斯发明的摆钟在清初传入中国,其他力学成就是在鸦片战争后翻译的《重学》中传入的,对惠更斯所观测到的土星环和土卫交,部分中国人的了解比较早,他的光学理论和数学成就直到清末才被中国人接触到,这些材料为揭示从清初到鸦片战争之后二百多年来西方科学在中国的传播脉络提供了一些新证据。  相似文献   

17.
文伟 《知识窗》2008,(2):38-38
民国年间,高官显贵几乎没有人不知道清末镇国将军傅侗、袁世凯次子袁克文张作霖之子张学良、直隶总督张振芳之子张伯驹的,他们个个家产万贯,人人风流倜傥,时人称之为“四大公子”。张伯驹尤其酷爱古玩收藏,若是遇见稀世珍宝,总会不惜一掷万金买下,是名震海内外的大收藏家。  相似文献   

18.
陆城街道办事处是宜都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原名陆城镇。因三国名将陆逊在此筑城抗蜀而得名;是清末著名学者、“日本现代书道之祖”杨守敬的故居。地处长江中下游与清江交汇处,素有“三峡门城”和“楚蜀咽喉”之称,是鄂西南地区主要门户和辐射川东鄂西的重要商品集散地。  相似文献   

19.
孙赫 《百科知识》2007,(3X):47-49
唐绍仪,又名唐绍怡,字少川,1862年1月2日出生于广东省珠海市唐家镇唐家村。唐绍仪自幼随父到上海读书,较早就学习外语并接触洋务知识。1874年官派留学美国,留美7年,深受西方文明熏陶,对西方民主共和制度崇仰备至。唐绍仪是清末民初著名的政治活动家、外交家,以担任过清廷巡抚、尚书和民国总理而蜚声政坛,又以就任民国广东省中山县长而被毛泽东引为“能上能下”的例子。  相似文献   

20.
人力飞机的最早发明者,是我国清代的一位心灵手巧的木匠的木匠徐正明,据徐翥先著于清末民国初的《香山小志》中介绍:徐正明是江苏吴县人。在天资聪颖,志趣专业一。他受了《山海经》中神话故事的启发,想制造一种能载人飞行的人力飞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