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若虚是初唐诗人,在《全唐诗》里,只留下了两首诗。《春江花月夜》便是其中的一首。闻一多对这首诗给以极高的评价。他说:“这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这话有些夸张,但至少可以看出,这位现代大诗人对它是何等推崇!  相似文献   

2.
周长春 《阅读与鉴赏》2006,(11):42-44,46
现代诗人闻一多曾写过一篇《宫体诗的自赎》,其中在谈到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时说:“在这种诗面前,一切的赞叹是饶舌,几乎是渎亵。”“这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从这边回头一望,连刘希夷都是过程了,不用说卢照邻和他的配角骆宾王,更是过程的过程。至于那一百年间梁陈隋唐四代宫廷所遗下的那份最黑暗的罪孽。有了《春江花月夜》这样一首宫体诗,不也就洗净了吗?向前替宫体诗赎清了百年的罪,向后和另一个顶峰陈子昂分工合作,清除了盛唐的路——张若虚的功绩是无可估计的。”诗人评诗,心心相印。虽有溢美之嫌。然足见后代诗人对此诗拍案激赏之神情。  相似文献   

3.
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被人誉为“孤篇盖全唐”之作,闻一多称其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在中国古代灿若群星的诗篇中,这首诗发出自己最明亮最独特的光芒。如果说从齐梁以来浮艳奢靡的文风至初唐的一些宫廷诗人还在自觉或不自觉地沿袭的话,那么张若虚以其非凡的艺术才情所创作的这首诗,不仅彻底地洗尽了此前诗歌在形式上的铅华,而且极大地开拓了诗歌的题材内容,  相似文献   

4.
重点点击】“我”写的第一首小诗,母亲是怎么评价的?“我”当时表现怎样?父亲又是怎样评价的?“我”听了以后表现如何?几年后,作者对自己写的第一首诗又是如何看的?解决方案】母亲兴奋地嚷着“多美的诗啊!精彩极了”,我“既腼腆又得意洋洋”;父亲的评价是这首诗糟糕透了”,我听了“冲出饭厅,跑进自己的房间,扑到床上痛哭起来”。几年后,我再看这首诗时,不得不承认“父亲是对的,那的确是一首糟糕的诗”。难点提示】不管是“精彩极了”还是“糟糕透了”,这两个看似矛盾的结论是否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解决方案】母亲的赞扬…  相似文献   

5.
"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这是后人对唐朝诗人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一诗的极高评价.千百年来,人们对这首"孤篇横绝,冠盖全唐"的诗赞不绝口.前人已经从很多方面对这首诗褒誉至极,本文单就它的时空意境谈一下自己的粗浅认识.  相似文献   

6.
王梓嫣 《特区教育》2014,(12):19-19
背景小故事: 本诗的小作者在四年级第一次单元测验时,因为不想写400字的作文,于是“刷刷”地写了首诗并且,回到家中,小诗人直接对妈妈说:“妈妈,这次考试太累了,所以我没写作文,写了首诗。” 下面就让我们共同欣赏一下这篇“作文”吧!  相似文献   

7.
《春江花月夜》被称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是"孤篇横绝全唐"。本课通过一系列问题的设置,引导学生思考本诗之所以获得如此赞誉的原因。一是格局大,诗人把写景、说理、抒情融合在一首诗里,三部分自然相承,气脉贯通。诗中的景、理、情,都写得壮阔、大气、广博。二是格调高,这首诗的哲思和情感可谓是"哀而不伤",表现了诗人豁达的一面。诗中的那种雍容、大气、广远、不局促,写出了春、江、花、月、夜的绚烂与人类的勃勃生机,体现了初唐时期蓬勃的朝气、宽广的胸襟和浪漫的情怀,甚至可以说透露出了大唐气象。  相似文献   

8.
慈母与严父     
我八、九岁时写了生平第一首诗。母亲读了这首小诗,惊喜地说:“巴德儿,这么美的诗真是你写的吗?”无比的自豪却又有些羞答答的,我结结巴巴地说真是我写的。于是母亲对我赞不绝口。瞧,这首诗称得上是天才之作。我喜不自禁。“父亲什么时候回来?”我问。我急不可耐地要向父亲显示我的成就。  相似文献   

9.
小朋友,这儿有一首古诗,诗名叫做《咏华山》。这首诗的作者名叫寇准,写这首诗时他才()岁。读了这首诗,你的脑海里是不是浮现出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如果把它画下来,再为这幅画配上你所抄写的古诗,那该多美啊!你一定能把这首诗书写得很棒!试着先描红,再照着样子写。告诉你吧,“描红”是写好字的一个窍门!一、首先,描红的第一个任务是练习按笔顺写字。描一描“与”。“与”的第一笔是()。描一描“近”。“近”的第一笔是()。描一描“低”。“低”的最后一笔是()。二、描红还是体会“运笔”的好方法。试着把下面这五个字描一描,体会其中一些笔画的…  相似文献   

10.
清末王闿运评张若虚《春江花月夜》说:“孤篇横绝,竟成大家。”近人闻一多先生评《春江花月夜》说:“这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这些赞美真达到了极致。然而从明代以来,文评家尽管对这首诗都是肯定的,但由于欣赏的角度和理解的程度各有不同,因而无论从内容或艺术方面,看法都不尽一致,甚或是互相抵牾的。就内容说,有人认为是“细致、形象而有层次地描绘相思离别之苦”;有人认为是“真实地反映出所谓‘大唐盛世’的现实生活中矛盾的另一个侧面”。就结构说,有人认为诗的后半部全是思妇之词;有人认为中间穿插有游子之词。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究竟应该怎样来理解这首杰作的思想内涵和艺术奥秘呢?  相似文献   

11.
“绝句”是诗的名称,并不直接表示诗的内容。这种形式便于用来写一景一物,抒发一瞬间的感受。诗人偶有所见,触发了内心的激情,信手把自己的感受写下来,一时不去拟题,便用诗的格律“绝句”作为题目。杜甫用这一形式写了一组诗,共四首,用“绝句”为总题。语文五册35课《绝句》,是其中的一首。这首诗是从他家里的窗口摄取的一幅优美的风景画,表达了他宽阔的胸怀和悠闲愉悦的心情。这首诗是杜甫重返成都后在他的草堂中写的。他这段生活比  相似文献   

12.
这首诗写诗人对早春景色的热爱。上联可结合诗题来理解,紧扣题目实写早春景色。首联“诗家清景在新春”,是诗人在城东游赏时对所见早春景色的赞美。意思是说,为诗家所喜爱的清新景色,正在这早春之中;  相似文献   

13.
高中语文(人教版)第六册《香菱学诗》一文节选自《红楼梦》第48回,文中有香菱两首写得“不好”的咏月诗。文末,作者写她又“忽于梦中得了八句”,这便是到第49回出现的第三首“好”的咏月诗。这三首诗都咏月,又都是七律,但写得有优劣差等,细细玩味,别有一番意趣。下面试作比较鉴赏。  相似文献   

14.
我在教学陈然烈士所写的《我的“自白”书》这首悲壮的诗歌时,是以充满诗意的方式来作总结的。实录如下: 师:同学们,陈然同志是在敌人威逼他写自白书,也就是要他投降时写下这首诗的,陈然同志写的这首诗实际上是对蒋家王朝必然灭亡的宣判书。学完这首诗,我们能不能也用诗一般的语言来表达我们的感受? 生:陈然同志,您所写的“这就是我——  相似文献   

15.
《小学语文教学》2006年第三期中有段仕德老师的文章《<逢雪宿芙蓉山主人>之我见》。认真拜读后,我觉得将诗中“的夜归人”理解“为主人冒着风雪连夜赶回来”为妥。刘长卿的这首诗描绘出一幅旅客暮夜投宿、山家风雪人归的寒山夜宿图“。日暮苍山远”是写投宿的时间及原因“;天寒白屋贫”是写投宿的地点及天气“;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是写借宿后的所闻……这首诗主要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诗的主体字“是贫”,这是来自从遥望见茅屋到叩门入室后形成的印象。诗中通过“对白屋”的实写来证“实贫”,通过对冬夜风雪的描绘来烘“托…  相似文献   

16.
《梦游天姥吟留别》是李白的代表作之一。这首诗写在诗人被排挤出长安之后,行将告别东鲁诸亲友而南游吴越之际,故有“留别”二字。但这首留别诗,却以其奇特的构思和表现手法,突破了我国古代诗歌中一般留别、赠别诗的常格。诗人别出心裁,写了一个“梦”,假托“梦游天姥”,抒写其在理想破灭之后对于前途的新的憧憬和对权贵的蔑视与反抗。因为是写“梦”,这就给了诗人施展其浪漫主义创作方法的更加宽广的天地。因而全诗写得词彩飞动,造意新奇,风格雄放,形成了李白浪漫主义诗作的一个奇峰,而为千古留别诗的绝唱。  相似文献   

17.
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这首诗的诗句次序与正常的次序是不一样的,只有理清了诗的次序才能更好地理解这首诗。首先,这首诗的整体就是个倒装。应该先是见到李龟年,后是回忆当年,应该先有“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后有回想“歧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可诗却写回忆在先。写相逢在后,先写了“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后  相似文献   

18.
一篇文章深深地在我脑海中扎根,也不知何时读过,只觉得心已触动,泪已动容,泪光之中闪出了《“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我”七八岁时写了第一首诗,父母对这首诗的观点截然不同,爸爸严厉地批判这首诗“糟糕透了!”“我”还小,只懂得一味地哭泣,面对妈妈,觉得只有妈妈才爱“我”。长大后,再次翻开那幼稚而无趣的,的确是一首糟糕的诗时,泪花溢满眼眶,父亲极端的断语都是对“我”的爱,不过表达的方式不同罢了。  相似文献   

19.
传统观点认为 ,杜诗《夏日杨长宁宅送崔侍御常正字入京》写于大历三年荆州。这是错误的。从该诗所言及的“西江”、“扬雄宅”、“长宁”、“夏日”并结合历史典籍来考证 ,该诗应写于永泰元年泸州。诗中的杨长宁与杜甫有一定的交往 ,与戴叔伦等颇熟。该诗是一首应酬诗 ,其写作技巧较为圆熟 ,是杜甫应酬诗中质量较高的一首  相似文献   

20.
剥体诗说趣     
煮豆燃豆萁,豆熟萁亦灰。不为同根生,缘何甘自毁。一读这诗,就知道是仿拟曹植的《七步诗》“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写就的。这首诗是当代诗人郭沫若先生写的,吟咏的是亲人之间相互体贴谅解成全之情,突出了“豆熟萁亦灰”,与曹植感叹骨肉相残“相煎何太急”的意思相反。这种有意识地仿照某首诗写的诗叫做“剥体诗”。也叫“剥皮诗”,有人还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