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科院上海光机所在国际上率先建成了第一台激光三维强度关联成像工程原理样机(国际同行也称之为"单像素三维照相机")。据悉,该项成果来自该所研究员韩申生领衔主持的国家"863"项目"激光三维强度关联成像技术研究"和"被动光学多光谱强度关联成像技术研究"。项目日前在沪通过了科技部组织的专家验收。据韩申生介绍,他们在国际上首次实验演示了实际室外典型遥感场最中的激光三维强度关联成像,并进行了大量晴  相似文献   

2.
胡安康1956年出生,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第七0八研究所所长,曾经担任上海沪东造船厂总工程师。主要科研成果有:设计的"三用工作船"获得国家优质产品银质奖;开发的71000吨双壳双底原油船,获得新加坡订单;主持的74500吨散装货船开发设计与建造项目获国防科技进步一等奖(第一责任人),主持的71000吨巴拿马型油轮开发设计与建造项目获国防科技进步二等奖(第一责任人),主持的5668TEU集装箱设计与建造关键技术研究项目获国防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第三责任人)。  相似文献   

3.
《科协论坛》2014,(1):12-15
<正>12月15日,"科技梦·中国梦——中国现代科学家主题展"在国家博物馆隆重开幕,这是第一次以科学家群体为主体的大型展览。中国科协常务副主席、党组书记、书记处第一书记申维辰等主办单位负责同志,老科学家和院士代表出席开幕式并观看展览。中国科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王春法主持开  相似文献   

4.
潘君骅院士出生于1930年的上海吴淞,1952年毕业于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后进入中国科学院长春仪器馆工作,1956年赴苏联留学,学习天文光学,1960年获苏联科学院普尔科沃天文台副博士学位,回国后到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工作,并立刻带动了中国光学加工与检验领域的发展,实现了大口径望远镜领域的突破。他长期从事光学仪器的研制、加工和检验工作,对各种光学非球面的设计、精密加工及检验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他提出了大望远镜二次凸面副镜的新检验方法;设计出多种大型远望镜和特殊非球面光学仪器设备;在研制中国大型靶场光学设备的过程中建立了一套重要的光学加工和检测技术;解决了光学非球面加工的关键技术难题;主持完成了中国和当时远东最大的2.16米光学天文望远镜的研制;开拓了中国的非球面设计、加工与检验新领域,为中国应用光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5.
<正>虽然说科普是科学家的责任和社会担当,但其实很少有科学家将科普做得很好,不过在2013年的时候我见识到了一位将科普做得很好的科学家。在许多人眼里他是名副其实的"天文学家":国家天文台博士毕业后留台工作,从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到信息与计算中心主任。他通过新兴信息技术手段将天文学数据结合,主持创建了中国虚拟天文台(China-VO),他是谁呢?  相似文献   

6.
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是我国老一代科学家王大珩、龚祖同、张作梅等人艰苦创建的我国第一个光学精密机械仪器科研生产基地.它的前身是1952年在长春成立的中国科学院仪器馆筹备处和1953年成立的中国科学院机械电机研究所筹备处.建所40多年来,经几代科学家的努力,取得了近千项科技成果;培养了大批优秀科技人才;分建了三个所(院),援建了四个单位.至今,已形成为拥有3200余人,各类专业科技人员配套,科研生产条件齐备,技术基础雄厚,光、机、电及计算机应用等多学科综合研究与开发的基地,为我国光学科技事业的建立与发展和国防科学技术现代化做出了重要贡献,被誉为中国光学事业的摇篮.  相似文献   

7.
<正>2015年1月9日,北京,人民大会堂,"天河一号"超级计算机获2014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这是一个历史性的时刻从1983年中国科学家研制成功"银河"第一代巨型计算机开始,历经数代中国科学家的艰苦探索,2010年,我国的超级计算机"天河一号",勇夺国际TO1P500排名第一。"天河一号"可以在1秒钟内实现2570万亿次运算,而普通的商用计算机峰值为每秒10亿次运算。中国超级计算机终于冲上世界之巅,"天河一号"也被誉为"国之重器"。玻璃房子的故事20世纪80年代,中国气象部门想从欧美进口一台计算机,  相似文献   

8.
郭应禄,泌尿外科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新一代泌尿外科和男科学科带头人。主持研制成功中国第一台体外;中击波碎石(ESWL)样机并用于临床治疗肾结石;首创俯卧位行ESWL治疗输尿管结石,是中国ESWL领域的开拓者。他率先开展经尿道、输尿管镜、经皮肾镜和腹腔镜的微创手术,主编了该领域第一部著作《腔内泌尿外科学》,是我国ESWL领域的奠基人。曾参与国内首例尸体肾移植,主编了国内第一部肾移植专著《肾移植》,完成了首例同卵双生者之间的肾移植。他提出腔内热疗3个温度段的概念及其临床应用标准。  相似文献   

9.
<正>杨芙清,女,1932年生于江苏省无锡市,计算机软件专家,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杨芙清1945年考入无锡市第一女子中学,1951年就读于清华大学数学系,1952年转入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1957年和1962年两次赴苏联学习和工作。她主持研制了我国第一台百万次集成电路计算机操作系统和第一个全部用高级语  相似文献   

10.
1996年是电子计算机诞生50周年。50年前,科技界一声惊雷,第一台电子计算机问世了!此后,经过电子管、晶体管、集成电路、大规模集成电路、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不断更新和换代,如今它已进入了第五代。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由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物理学家莫奇利主持设计,该校硕士生艾克特任总  相似文献   

11.
《学会》2010,(3):F0003-F0003
<正>3月18~19日,中国科协学会服务中心召开2010年中国科协直属学会秘书长工作交流会。中国光学学会等15个学会的秘书长或主持工作的副秘书长出席了会议。工作交流会上,秘书长们就本学会在2010年学术交流、组织建设、民主办会、  相似文献   

12.
为反映我院承担国家重大项目的能力,本刊从2005年开始,对本年度立项的“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中以我院为首席科学家的项目进行系统介绍。2005年科技部批准了54个项目立项,其中有39个项目为2005年启动,15个项目为2006年启动(2006年科技部还将组织新的项目评审和启动)。2005年启动的39个项目中,我院主持10项,联合主持2项(1项为第一主持单位,1项为第二主持单位),共约占批准项目总数的30%。下面介绍我院作为第一主持单位的项目。  相似文献   

13.
他,在上世纪80年代主持“通信处理机网络系统”项目,在国内首次实现了多台异种计算机联网。他,主持规划、设计并建成了我国第一个国家级公用数据通信网;他,主持设计并建成了覆盖全国的“多业务统一网络平台”,在全球率先实现了网络融合;他,被誉为“中国互联网之父”,并被美国《时代周刊》评为全球50位数字英雄之一;他就是我国第一个公用数据网的开拓人——刘韵洁,一个为了自己心中的理想执着追求、勇于创新、坚持到底的人。  相似文献   

14.
北京自由电子激光装置(BFEL)是在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谢家麟院士的主持下建成的中国第一台自由电子激光装置。该装置于1993年实现了稳定出光,是亚洲地区首个实现饱和受激振荡输出的自由电子激光装置。2007年笔者访谈中,谢家麟院士回顾了研制北京自由电子激光装置的历史过程和相关背景,并介绍了当时自由电子激光研究的国内外发展状况。谢家麟先生2016年2月20日去世,谨整理刊发此文以示纪念。  相似文献   

15.
正1952年,仪器馆(长春光机所前身)成立,致力于发展我国的光学事业。20世纪50年代,长春光机所重在建立应用光学学科及技术基础,主要研制民用光学仪器。1953年光机所熔炼出第一炉光学玻璃,结束了中国没有光学玻璃的历史,为光学仪器制造打下基础。"大跃进"期间研制完成的"八大件"(1),是  相似文献   

16.
正中国首个火星探测器和火星车的外观不久前公布,同时向全球征集名称和图形标识。而此前,"玉兔"月球车、"墨子"量子卫星等命名都是将现代科技与传统中国文化结合,深受民众喜爱。1970年,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以"东方红"命名,不仅因为它安装了一台模拟演奏《东方红》乐曲的音乐仪器,并能通  相似文献   

17.
中国历史上第一套发电机组、第一台万吨水压机、第一台双水内冷发电机、第一台2030热轧机、第一台精密磨床……这些中国历史上里程碑式的装备机器都拥有着同一个品牌:上海电气.作为中国最大的装备制造业集团,上海电气集团在中国装备制造业发展史上注定划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相似文献   

18.
马建国 《今日科苑》2012,(24):22-23
科技改变世界,科技点亮人生。在光学薄膜世界纵横游弋,他用深厚的专业技术和前瞻的思维,为行业嘹望与拓荒,用一项项科技成果书写着贡献的价值。他,就是我国著名光学薄膜技术专家毛书正。毛书正1939年10月生,海南临高县人(祖籍广东海口),毕业于中山大学物理系,高级工程师,现任中瑞合资上海光学簿膜器件有限公司总经理(原上海光学仪器厂光学镀摸研究室主任),中国光学学会光学薄膜专业委员  相似文献   

19.
姚士谋汉族,1940年6月18日生于广东梅州平远县,1964年毕业于中山大学经济地理系,现为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城市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学位委员、学术委员,原任城市与区域研究室主任。中国地理学会人文地理专业、城市地理专业委员,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理事、学术委员,江苏省经济学会、省交通经济学会常务理事,江苏省行政规划与地名学会副会长。曾任江苏省城乡规划学术委员会副主任(1984-1990年),国际地理学会区域发展委员会代表。2002年被浙江大学聘任为客座教授、博士生导师。1993年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972年以来,姚士谋教授先后主持和参加了国家、省部级及地方重大项目、重大课题等16项,国际合作项目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项(主持)。与南京市建设局合作的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专题研究、南京地区城市(镇)体系规划曾获得江苏省政府科技二等奖(1983年);主持的连云港城市总体规划(第一轮)获得省政府1986年支援苏北建设科技二等奖;1985-1994年主持的厦门经济特区综合开发(8项规划)获得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三等奖2次。姚士谋教授作为主要参加者的长江三角洲国土规划理论与实践课题(虞孝感主持),及沿海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项目(陆大道主持)均获得中科院科技进步二等奖。三十多年来,姚士谋教授先后在国内外发表论文150多篇(其中核心刊物有60多篇),出版专著共10部,参加编著有5部。其中主要的代表作《中国城市群》(曾再版)、《城市用地与城市生长》获得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二等奖(1996年)。其他重要著作有:《中国大都市的空间扩展》、《美国风光》(再版)、《外向型经济与综合开发》、《厦门市域国土规划纲要》、《江苏省城市化及其对策研究》、《东亚都市行》等等。新一版的《中国城市群》获得2003年华东地区图书出版优秀奖。  相似文献   

20.
钟荷 《科协论坛》2013,(5):29-30,F0002
他提出中国预警机技术发展路线图、主持研制出中国第一代机载预警系统;他笑言自己是工程师,致力于将工程中的复杂问题简单化;他先后培养出18位中国预警机系统或雷达系统总设计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