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我校一位青年教师上一节市级公开课《白杨》 ,课文中有这样一段话 :“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 ,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 ,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 ,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 ,它总是那么直 ,那么坚强 ,不软弱 ,也不动摇。”如何才能让学生体会到白杨的可贵品质呢 ?这是教学的重点 ,也是难点。这位教师试教时是这样教的 :师 :请同学们自由读这一段。(生自由读 )师 :白杨有什么可贵的品质 ?(生思考 ,举手者不多。)生 :白杨树非常直。师 :这一点照应了前文的“挺秀”。生 :哪儿需要它 ,它就在哪儿生根发芽 ,长出粗壮的枝…  相似文献   

2.
[开场白]同学们都观察过植物吧,在中年级也描写过植物,但大家可能更多的是描写植物的外形特点。我们上高年级了,再面对人们常见的花草,你能不能发现一般人看不到的现象,想到一般人想不到的意义来呢?每一种生命能够生存到今天,它身上一定具有某种超凡的能力,你能发现植物具有什么精神吗?例如:小草默默无闻、生命力强,仙人掌耐干旱……再有,我们学过的《白杨》一文中,爸爸对白杨树的陈述:“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这么高大。哪儿需要它,它就很快地在哪儿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遭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坚强,不…  相似文献   

3.
魏清香 《福建教育》2006,(10A):31-31
《白杨》是一篇思想性强的课文,饱含着作者对边疆建设者们崇高的敬意。文章构思巧妙,感情丰富,是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的佳文。但是,学生年纪小,阅历浅,如何理解文章的深刻内涵是教学难点。文中有这样一段话:“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如何才能让学生体会到白杨的可贵品质呢?我初次教此文是这样教的:  相似文献   

4.
所谓感性化教学,是指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知识积累出发,调动学生的感觉、知觉等心理活动,参与文本内涵的理解、领悟的理念和做法。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借助创设情境等手段,调动学生的感觉和知觉等心理活动,以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为基础,将内涵丰富的词句具象化,并在这一过程中完成和加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领悟。本文所选的几个教学片断都较好地做到了这一点。“第二句中的‘哪儿’可以是哪些地方?换成地方说一说。”〔文本内容〕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  相似文献   

5.
阮志琴 《学子》2012,(9):29-29
一、仿经典语句:让语言更美教材中的文章有许多值得学生模仿的经典语句。课堂练笔让学生仿写经典语句,可增强学生对语言的敏感性,提高学生遣词造句的能力。如,学习了"白杨"和"把铁路修到拉萨去"之后,让学生模仿句子:"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  相似文献   

6.
第二课时教学步骤  一、直奔重点内容,了解白杨特点。  1-阅读思考:爸爸介绍白杨特点的话是哪几句?用笔在文中划出。  2-用幻灯打出爸爸介绍白杨的三句话,引导学生体会理解白杨特点。  第1句:“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这么高大。”这一句爸爸回答儿子的问题,说明白杨不管什么时候,不管在什么环境中总是这么直,这么高大。高大直立,这是白杨的本性。  第2句:“哪儿需要它,它很快就在那儿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这句写出白杨无论在哪儿都很快就能适应,能生根、发芽,说明它的生命力强。  第3句:“不管遇…  相似文献   

7.
随着新课改的推行,新的课堂教学模式悄然兴起,历史小品、历史短剧、小组辩论赛、模拟历史法庭、课堂五分钟演讲……纷纷登场。特别是公开课,一时间课堂上热闹非凡。是新理念还是新形式?是新思想还是新方法?其实,不管它是什么,也不管它象什么,关键是看这节课到底给了学生什么,学生又学会了什么。那么,新课堂应是什么样的课堂呢?笔者认为,新  相似文献   

8.
?不管在什么时候,也不管在什么地方,天生是个拉不直的弯子。。一个圆满的结束,其实,越放大越像一个0。  相似文献   

9.
《红领巾》2005,(6)
A.拆玩具一无是处吗?孩子的内心独白:前几天,小姑送我一块电子表,挺好玩的。我盯着它琢磨了半天,为什么里边有数字,为什么小黑点一闪一闪的,它怎么藏在里面的?我决定弄明白。我偷偷把爸爸的工具拿来,把表拆开,可里面的东西乱七八糟,怎么也看不明白,也没找到小黑点在哪儿。我想重新装好,却怎么也装不上了。爸爸这时恰巧过来,看见了我的“破坏”行为,瞪大眼睛怒吼,吓得我不敢出声。唉。为了屁股不挨板子,还是老老实实的吧!爸爸的内心独白:这孩子真能闯祸,见什么拆什么,好好的玩具,都让他拆坏了。他怎么就不知道爱惜呢?再不管他,哪天能把电视…  相似文献   

10.
灵魂     
灵魂是什么形状?像一朵云彩,一团气体,还是一坨泥巴?它是什么颜色?纯白、漆黑,还是五颜六色?它栖居在哪儿?它以什么为食?它会死吗?常听到"不死的灵魂"的说法,是否所有的灵魂都是不死的?假若灵魂有死的有不死的,那么怎样的灵魂会死去?怎样的灵魂会永生?假若不死的灵魂愈来愈多,会不会挤满天空,阻塞阳光和雨水的道路?  相似文献   

11.
不会关心人     
娟子 《父母必读》2014,(1):107-107
正3~5岁奶奶腰疼得要直不起来了,可一出门还是要奶奶抱;妈妈下班刚进门,宝宝就迫不及待地让妈妈给他讲故事。唉,这个小家伙怎么不会心疼别人啊?为什么小家伙总是不管大人疲惫与否,提出这些听着不考虑别人感受的要求?是不是他不会关心人?有什么办法可以让他开始有关心别人的意识呢?爸爸妈妈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做些小小的调整。  相似文献   

12.
不知道从何时起,北京成为所有文艺青年的朝圣之地,不管路途多遥远,不管是搞音乐、美术、表演、舞蹈、设计、文学,也不管高房价、高物价、高节奏的生活、糟糕的交通,这些都没有阻碍全国文艺青年潮水般涌向北京。那么他们来北京膜拜什么?到北京之后得到哪些?又失去了什么?北京的文艺青年平时都去哪儿?文艺青年留在北京的理由是什么?他们是爱北京,还是爱文艺,更或者血拼成名的万分之一机会?  相似文献   

13.
像条小尾巴     
郭丽华 《父母必读》2008,(3):122-122
2~3岁不管什么时候,孩子总是喜欢待在妈妈身边,像一条小尾巴似的。妈妈走到哪儿,他就跟到哪儿。  相似文献   

14.
你去旅游过吗?在旅游之前你会做什么事情呢?是否一定会好好“策划”一番──想一想去哪里,是跟旅行团去还是自己去,是和家人一起去还是与同事结伴,坐飞机还是坐火车,准备花多少钱,想去看什么,希望有什么收获……无论是时间较长的旅行,还是三两天的旅游,我们都会做一番认真的策划才出发。应该不太会有一家人出游的时候会这样:“咱们五一去旅游吧。”“好啊.去哪儿?”“现在想它干吗?到时候再说。”等到五月一日早晨一家人出得门来,一个人问“去哪儿”,另一个人说“随便走,走到哪儿算哪儿,没钱就回来”。会有这样的旅游吗?有也只是凤毛麟角。…  相似文献   

15.
现在不管是小学老师还是初高中老师都会对学生们强调家庭作业的重要性,那么很多人不管是学生还是家长就会在心里产生疑问到底它有什么重要性呢?因为现在随着社会的发展,学生的数量是越来越多,而在一个教室里面老师是无法顾及到所有的学生的。这时老师通过平时的家庭作业就可以看出来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以及欠缺。家庭作业也是学生对课堂知识的巩固,由此可以看出,家庭作业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若方法得当,能对学生的进步提供很大的助力,否则对学生的学习会产生一定的影响。那么我们就来谈谈小学数学家庭作业有效性的研究。  相似文献   

16.
每个人都有好朋友,如果要好的话,可以好到什么程度呢?形影不离?朝夕相处?还是永远的背靠背! 小娴和小钰是一对十分要好的朋友,她们形 影不离。小钰漂亮开朗,小娴优雅文静,她们却相 处得非常融洽,无论到哪儿都不轻易分开。曾经有 人问过她们:“你们那么好,如果分开了怎么办?”  相似文献   

17.
孤芳     
去采过花吗,在这雨后的清晨?不管是无心还是有意,你总能在百花丛中,摘到最满意的一朵。它是那么新鲜,那么完美,那么与众不同。  相似文献   

18.
男孩卡尔胆子大极了,他敢一个人在森林里走。有一天,他经过森林的时候,遇到一头狮子。狮子问他:“你从哪儿来?要到哪儿去?”卡尔一个劲地往前走,头也不回地说:“我从城市里来,要到另一个城市去。”狮子紧紧地跟着他,继续问:“你去做什么呢?”  相似文献   

19.
虫子,爬吧     
你说虫子算一个什么东西?虫子有什么了不起?有谁能把虫子放在眼里?可是,虫子在爬着,它在蠕动着、蹦跳着、缓缓飞行或快速移动着……虫子就是这样,它不管你是不是喜欢它,欢迎它,它就出现了。它甚至连看也不看你一眼,自顾自地向着某个方向游移,也不  相似文献   

20.
九年义务教育五年制小学语文第八册教材基础训练3第四题是 :读句子 ,然后照样子说一句话 ,句子里要连续用上几个相同的词语。(1)车窗外是茫茫的大戈壁 ,没有··山 ,没有··水 ,也没有··人烟。(2)这地方的火烧云变化极多 ,一会儿···红彤彤的 ,一会··儿·金灿灿的 ,一会儿···半紫半黄 ,一会儿···半灰半百合色。(3)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 ,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 ,它总是那么直 ,那么坚强 ,不软弱 ,也不动摇。人教社小语室编写的该册教材《教师教学用书》对该题的解释是 :认识排比句的训练。要求学生在练习“照样子说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