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以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重新审视桐城派在中国古代散文史上的地位与作用。认为桐城派的最大成就,即在于体系化的散文理论的建设。桐城文论的成功,得力于桐城文人对传统诗歌理论的借鉴与吸收。桐城文人擅长以小文章抒写对社会人生的切身感受,他们对“小说笔法”的认同和运用,极大地增强了其作品的文学意味。桐城派的理论建设和创作实践带有对古代散文全面总结的性质,它是古代散文向现代散文过渡的中介。  相似文献   

2.
注重研究并大量使用古代文论命题进行思想观点的表达和理论建构,是童庆炳先生学术研究的一个主要特色。他不仅在著作中详尽阐释中国古代文论命题的涵义和价值,而且使用古代文论命题建构理论系统、撰写大量论文对古代文论的某个命题进行专门论述。童庆炳对古代文论命题的研究具有双重的意义和价值,不仅为古代文论的研究更为当代文论的发展指出一条明亮的道路。  相似文献   

3.
命题是中国古代文论的赋形剂,古代文论以形态各异的命题形式呈现。不同类型的命题赋予古代文论以不同的形态,大致上可分为三类:描述型命题赋予古代文论以知识形态;思辨型命题赋予古代文论以理论形态;观念型命题赋予古代文论以意识形态。命题负载着古代文论的思想观点,砥砺着古代文论的理论品格,是构建古代文学理论的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与思想体系的标志性元素。  相似文献   

4.
"命题"作为古代文论家表述思想观点的基本方式和构成古代文论思想理论的基本因素,对于古代文论体系的建构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虽然命题凝聚着古代文论的思想精髓,但在近百年的古代文论研究中却很难找到命题研究的相关成果。因而,命题作为新世纪古代文论研究亟需展开的课题,是摆在当代学人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文论命题研究可从不同的角度展开,而经学与文论命题之关系的研究尤为重要。原因主要有三:其一,经学是古代文论命题的生成渊源,最早的文论命题就诞生于经学元典,之后经学家的释经著述提出了大量的文论命题,促进了文论命题的发展壮大。其二,经学影响了文论命题以"论述性"为主的学术特征。文论命题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描述性命题,二是论述性命题,并以论述性命题为主流。论述性命题"以论为本"学术特征的形成,主要受经学的影响。因为经学作为一门理论研究性学术,主要运用论证性的理论化语言表述思想观点,出自经学以及受经学影响的文论命题都具有论述性的学术特点。其三,文论命题的价值意义受经学影响。一方面很多经典文论命题因其内涵受经学影响而具有重要的价值;另一方面,很多受经学影响的命题因其在古代文论的体系建构中具有重要作用而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5.
《桐城派与中国文章理论》以桐城派文论为中心,上溯下延,比较清晰地阐明了中国文章理论发展的脉络及其通变关系,开拓了中国文章理论研究的途径和范围,是一个相当难能可贵的新贡献;它古今相参,密切联系实际,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鲜明的针对性;它讲究章法,注重框架,为学术著作的撰制,提供了一个可资化用的范例。  相似文献   

6.
李琳 《现代语文》2009,(8):19-20
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是中国古代文论中的一个重要命题,历代都有与之一脉相承的理论论述。在具体的语境中,这一理论有它的合理性,它揭示了作家的痛苦经历与创作才能、创作成就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是中国古代文论中的一个重要命题,历代都有与之一脉相承的理论论述。在具体的语境中,这一理论有它的合理性,它揭示了作家的痛苦经历与创作才能、创作成就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文气"说综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气"是古代散文理论的一个中枢性的、整体性的概念.它在散文的创作过程、文本构成、作家的人格修养、艺术功力和风格等方面都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文气"说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经曹丕、刘勰、韩愈、苏辙、刘大櫆等古代文论家的一系列论述,逐渐完善为一个独立的理论体系.以"气"论文,体现了古代文论整体性、普遍性、易感性观念.正是由于作家们注意到了作品中"文气"的贯注,从而使中国古代散文,尤其是议论散文具有了生命机制和艺术品质.  相似文献   

9.
归有光和桐城派之间有着极其深厚的渊源关系。归有光重道又不轻文的文道合一观和关注国运世情的文以致用观一定程度上启发和影响了桐城派文论体系的建立;归有光的自然本色、言生于情等文学理论和融小说笔法于散文中等创作技巧直接影响到桐城派内容醇正、文辞雅洁的散文风格的确立。桐城派奉归为宗师是与清初文风的转变和散文自身的发展变化分不开,也与桐城派始祖方苞最早师承归氏有直接联系。  相似文献   

10.
<正>桐城派不仅以古文享誉文坛,还以独树一帜的文学理论辉映学界,故桐城派文学理论亦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重要论题。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以"义法"说为中心,辟六节专论桐城派文论,阐释方苞古文义法的要义,考镜刘大櫆对义法说的具体化,论证姚鼐对义法说的抽象化,直指桐城派文学理论的要路津。先生导夫先路,在高起点上确立了桐城派在中国文论史上的重要地位。贾文昭编著《桐城派文论选》,收录从戴名世至吴闿生在内的46位桐城派作家文论,共计108篇。其中既节录有刘大櫆《论文偶记》、  相似文献   

11.
“意在笔先”最初是对书画理论的见解,后代文论家把这一见解推而广之,使其成为中国古代文论的重要命题、且倍受后人推崇。本文把“意在笔先”同一些质疑的观点“意随笔生”、“情在笔先”进行了辨证的比较。从而说明“意在笔先”不是一个固定的、一成不变的模式。我们需要用辨证的眼光去审视它。  相似文献   

12.
“物感”说作为中国古代文论的一个重要命题,探讨并分析了艺术的发生论,体现了中国古代美学追求心物交融统一的特点,并对中国古代美学思想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直接影响了后代的文论和诗论,影响了中国意境论的形成。  相似文献   

13.
"气"是中国古代哲学的最基本、最重要的范畴之一,它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在传统文论史上,把哲学之"气"引入文学理论,以"气"论文,始于曹丕。后来刘勰、韩愈、苏辙、等人对此都作了论述,他们不再是空泛地讨论文学,而是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并试图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解决问题,这很大程度上体现了中国古代文论的承传和变易的特点。但不论何种性质的气,它都是人的一种活跃的生命力,一种独特的精神风貌,一种与众不同的个性特征的体现。"文气"说经过数代文论家的继承和革新,其内涵渐趋完善,至桐城派已发展为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4.
<正> 一桐城派是有清一代势力最大、影响最广的一个散文流派,因它的倡导者方苞、刘大櫆、姚鼐都是安徽桐城人而得名。桐城派为古文,推崇唐宋八大家,上追左、史。其最大成就和贡献,在其文论。桐城派初祖方苞首倡义法说。他说: 《春秋》之制义法,自太史公发之,而后深于文者亦具焉。义即《易》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古代文论缺乏思辨理性其实是其自觉选择的结果。古代文论强调文学理论只是整个文学实践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它的理论理性是贯穿在实践理性中的,所以反对纯思辨的抽象分析是古代文论的自觉行为。古代文论思想就是中国古代文化思想在文学艺术观念上的具体反映,正是基于这样的哲学背景,中国古代文论才不从二元对立的角度,去对客观对象展开认识,即不热心逻辑认识体系的建立,因而具有强调主体性、浑整性和会意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16.
明清时期散文流派众多,各派所推举、崇尚的前代散文大家也不尽相同。基于此,主要从桐城派始祖方苞《古文约选》的编选情况、方苞对前代散文的评点中分析其对韩愈文论艺术的推崇与接受,进而阐释方苞对前代诸贤备加推崇韩愈的原因,以及作为桐城派的奠基者,其论文宗韩思想对桐城派后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桐城派继承了我国古代散文的优秀传统,对扭转明末清初矫饰浮夸的文风,起过积极作用,作为桐城派的主要代表,姚鼐在理论与创作的双向实践中,都有重大贡献,他把“义理”、“词章”放在一个综合化结构中加以考察,形成了文史哲的统一观,对我国传统学术向现代学术转化产生了一定影响,他的散文理论包含了散文在结构和外在结构的主要因素和相互关系,并体现了我国传统文化所蕴涵的生命意识;他的“阳刚阴柔”论,在美学的风格审美范围也有所建树。  相似文献   

18.
现代教育理念下的古代文论教学的复眼透视观,不单表现在古代文论资料的梳理上,更体现为教学理念的更新。复眼透视中国古代文论的文化生态和思维方式,有利于盘活古代文论命题的现代生机,最大限度地贴近了传统文论的本真生态,促进教学效果的优化,从而展现一个有意义的古代文论的教学新天地。  相似文献   

19.
以恽敬、张惠言为首的阳湖派,是清代著名的散文流派之一。关于阳湖派,历来有桐城派的“对抗”或“旁支”的不同评价,其原因是阳湖派与桐城派的关系若即若离、微妙复杂。阳湖派代表了桐城派后继者中兼取别派、修正理论、以求发展的进步倾向,他们也为我国即将步入近代的传统文论增加了不少新的内容。  相似文献   

20.
“文气”说是中国古代文论中的一个重要范畴,也是中国古代文论异于西方文论及现代文论的重要理论之一。曹丕首开先河,引“气”而入文论,建立文学主体论。以“气”贯通的中国古典文艺美学体系,经过许多代人的努力不断加以完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