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运用文献资料法等,对动漫电影与体育的关系以及我国动漫体育电影的发展进行分析。主要结论:体育与动漫的结合具有必然性;动漫体育作品能极好的阐释体育精神的实质;动漫体育电影可以从体育的角度丰富动漫电影的内容,从动漫电影的角度促进体育文化的传播。建议:政府要重视并积极扶持动漫产业,企业则加强体育素材动漫的开发;不能忽略了动漫体育电影所具有的精神价值;动漫文化受众对象应侧重于青少年;加大动漫体育电影周边产品的创新开发和推广,借鉴国外动漫产业的优势。  相似文献   

2.
《体育师友》2021,(5):67-70
体育动漫作为体育产业以及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体育强国的建设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通过文献资料法以及逻辑分析法对体育动漫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结果显示:目前我国体育动漫数量不足、涉及项目较少;体育情节超脱现实,易产生错误认知;多面向儿童,剧情幼稚说教生硬。进而对体育动漫的发展提出相关策略:以中国的体育故事为创作对象;融入体育知识,寓教于乐;细分受众需求,打造多种类体育动漫;借助赛事进行宣传,积极培育动漫形象;积极推动动漫产业发展,培养体育动漫人才。  相似文献   

3.
对中日体育动漫现状进行比较研究,包括体育动漫起步、体育动漫的理念、体育动漫人才、体育动漫的作品及其产业链等方面。在此基础上,找出差距及值得借鉴的经验,提出我国体育动漫今后的发展对策。为我国体育动漫与国际化接轨,促进我国体育动漫产业从为其他国家加工引进代理为主走向自主研发为主,由进口其他国家的体育动漫产品转向出口的产业转型之路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对动漫和体育动漫定义的归纳分析,简述体育动漫的发展过程,以文献法和问卷调查法对郑州市公园内健身人群热衷动漫程度进行比较,得出动漫和体育之间有着共同发展的合作平台,在此基础上阐述动漫能够积极促进公园体育健身文化的原因,并提出加大政府对动漫投入力度、增加公园的动漫展示活动、用动漫形式对公园健身器材使用方法进行指南等建议。  相似文献   

5.
体育动漫对我国体育产业促进作用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和前瞻性分析相结合的综述性研究,论述了体育动漫的内在特点,分析了体育动漫对我国体育产业的促进作用,指出了体育动漫在体育运动普及、增加体育比赛趣味性及体育教学科研等方面的突出表现.体育动漫的快速发展必将带动我国体育产业向更高层次迈进.  相似文献   

6.
采用问卷调查、内容分析、数理统计等方法,实证考量体育动漫对受众体育兴趣和人格特征影响.结果显示:体育动漫对受众体育总体兴趣的影响不显著,更倾向于加强受众的“预存体育兴趣立场”,强化体育兴趣的持续性;体育动漫对受众人格特征的影响跨越了地区和性别差异;体育动漫对人格特征的影响程度受到了年龄、文化程度和专业差异的制约;性别变量不影响大学生对动漫的喜好程度和接触的广泛性.  相似文献   

7.
随着体育改革的深化,政府职能的转变,体育社会组织逐渐成为我国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而文化作为体育社会组织的灵魂,对体育社会组织的发展壮大至关重要,进而影响着我国向体育强国迈进的步伐.本文采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在梳理分析体育社会组织文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对体育社会组织文化培育理论要素进行构建与呈现,研究得出:体育社会组织在内外部环境的影响下,应从理念文化、形象文化、行为文化和制度文化四个方面构建文化培育要素.  相似文献   

8.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施以来,我国的社会体育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受到我国农业国情的影响,农村文化建设发展比较缓慢。民族体育文化是我国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随着社会的进步,东西方文化的交流,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受到致命的威胁。基于这一现状,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将民族传统体育和新农村文化建设联系起来,探究两者互动发展的思路和对策。  相似文献   

9.
谭东辉  金慧惠 《体育世界》2009,(11):106-107
体育文化反映了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对体育的需求和对体育的认识和理解,建国六十周年来我国的体育文化发展伴随着运动形式、体育体制、体育观念的变迁,实现了中国体育文化发展的大跨越。从社会文化发展、变革的角度来分析体育文化的变迁,从体育文化表现的阶段性出发,进行具体分析和整体把握相结合,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研究中国近现代体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二元”社会结构是我国现阶段社会结构的主要特征,政治、经济、文化、现代化水平发展不平衡是当代社会最主要表现。社会体育依托社会的发展而发展,“二元”社会结构导致了我国社会体育发展的“二元”特征:社会体育管理体制、体育意识、体育人口、体育消费、体育产业等指标存在巨大差异。因此,我国现阶段的主要任务应该是加强农村地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社会体育的发展,结合地区特点大力开展体育活动,以此促进我国社会体育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1.
竞技运动是现代社会中最具社会性的体育形态,是比赛性的体育活动。发展竞技运动项目文化对提升国家软实力、市场竞争力、社会影响力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从《体育强国建设纲要》"促进体育文化繁荣发展,弘扬中华体育精神"出发,从社会文化土壤、制度保障、大众生活参与等三个方面反思了中国竞技运动项目文化建设存在的文化缺失问题,并从体育强国战略、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精神信仰认知的高度整合和确立中国竞技运动项目发展的文化使命,最后基于文化缺失的问题和文化使命提出中国竞技运动项目文化建设的具体思路。  相似文献   

12.
竞技运动是现代社会中最具社会性的体育形态,是比赛性的体育活动。发展竞技运动项目文化对提升国家软实力、市场竞争力、社会影响力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从《体育强国建设纲要》"促进体育文化繁荣发展,弘扬中华体育精神"出发,从社会文化土壤、制度保障、大众生活参与等三个方面反思了中国竞技运动项目文化建设存在的文化缺失问题,并从体育强国战略、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精神信仰认知的高度整合和确立中国竞技运动项目发展的文化使命,最后基于文化缺失的问题和文化使命提出中国竞技运动项目文化建设的具体思路。  相似文献   

13.
采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和实地考察等研究方法,从文化权利视角对全民健身计划实施中的农村体育社会整合问题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社会整合就是以利益关系协调为基础的各种社会关系的协调,其实质是协调利益关系。实现文化权利是文化利益协调的基础,体育机构和一种文化权利,农村体育赛事的文化利益体现在促进农民体育参与、改善农村体育基础设施、提供文化信息、强化群体文化认同等方面。发展农村体育对农村社会整合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随着校园体育文化的蓬勃发展,其已成为一项新时代发展所需的特殊体育文化现象。以独特的视角对其文化要素的内涵、演进、内容、原则及时代特点进行了再认识,以求推动校园体育文化的发展与构建及完善社会文化体系。  相似文献   

15.
运用文献资料等研究方法,基于"契机-轨迹"理论,对中美建交40年来体育文化交流情况进行了回顾和梳理,分析了外交政策导向下中美体育文化交流"契机"的形成和"轨迹"的发展,解读中美建交的历史背景和体育文化交流的特征与价值。认为:在"和平与发展""构建开放合作和谐社会""新时代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外交政策的影响下,中美体育文化交流具有体育文化财富的共享性、体育竞技的对等性、体育文化交流的公共性特征;中美体育文化交流促进中美建交,促进中美和平发展;改变世界格局,获得话语权;树立国家形象,展示大国责任;深化体育改革,促进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16.
发展体育经济的社会心理因素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竞技运动和消遣娱乐的全球性“体育热”,这种社会需求提示我们,体育经济的发展路径是如何适应社会心理的趋向,充分利用体育运动的文化诱因,展示体育经济作为“文化经济”的内含,以此在经济与文化的良性互动中,繁荣体育经济。  相似文献   

17.
运用文献资料等研究方法,基于"契机-轨迹"理论,对中美建交40年来体育文化交流情况进行了回顾和梳理,分析了外交政策导向下中美体育文化交流"契机"的形成和"轨迹"的发展,解读中美建交的历史背景和体育文化交流的特征与价值。认为:在"和平与发展""构建开放合作和谐社会""新时代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外交政策的影响下,中美体育文化交流具有体育文化财富的共享性、体育竞技的对等性、体育文化交流的公共性特征;中美体育文化交流促进中美建交,促进中美和平发展;改变世界格局,获得话语权;树立国家形象,展示大国责任;深化体育改革,促进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18.
体育文化创新初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制度存在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随着社会文化的变化而变化,文化创新是当下社会变革的普遍性要求,体育制度改革与体育文化创新也成为当下我国体育发展的重要问题.本文对体育文化创新的动力和阻力作出具体分析,从理论上探讨体育文化创新规律.  相似文献   

19.
民族体育文化作为体育和文化交融的传统文化传承形式,在当今经济社会中呈现式微的发展倾向。采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的方法,在剖析民族体育文化的概念及经济社会中民族体育社会化延伸的基础上,结合经济社会学发展对民族体育文化和经济社会协同浸润逻辑进行论证。在面对民族体育文化内容开发程度低、文化系统建构易断层、防御能力低且产业转化程度低等问题时,要形成健康的经济社会引导,从而打造富有凝聚力内涵的民族体育文化品牌,不断完善文化体系构建并加强对民族体育人和社会群体的文化培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