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曾有一位老师在执教后反思自己在课堂上说过的一句话:“把你的想法说给老师听听。”的确,有时在全班汇报时,往往是汇报的学生与老师单独交流,其余学生只是充当听众或无所事事,最终教师以自我为中心,把学生汇报的内容用“教师讲,学生听”这种方式再教给学生,又变成了教师讲知识、学生被动接受。  相似文献   

2.
要实现课程标准提出的“沟通课堂内外”,就要打破40分钟的课堂概念,教师不再充当导演的角色,而成为学习情境的创造者、组织者,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促进者。就一篇课文而言,要进行拓展阅读,要求师生共同参与课前、课中、课后的各项活动,充分发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两个方面的作用。教师要从以往“只见教材,不见学生”的备课模式中转变过来,花时间去研究课堂,关注学生在课堂上可能的反应,思考相应的对策,了解学生的需要。  相似文献   

3.
笔者结合一些语文课改观摩会、研讨会及深入学校听到的课,就阅读教学的现状进行了一次比较细致的调查研究,发现目前阅读教学在“自主学习”方面出现了不少误区,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误区之一:“自主学习”就是“自己学习”听课调查中发现,当前教师在阅读课教学中有以下几种不当的角色表现:一是教师充当了学生课堂学习的“召集人”。整节课都是学生自己在“哇啦哇啦”地读书、吵吵闹闹地讨论,教师则显得无所事事,课堂教学缺乏目标性,实际效益太低。二是教师充当了学生课堂交流活动的“旁听者”。在学生交流资料或汇报读书收获时,教师始终不置…  相似文献   

4.
一、课前引疑,激发学习兴趣 首先,教师要改变传统的布置预习作业.让学生被动地带着问题预习的方法,实施让学生预习后主动带着问题走向课堂,走向教师的新方法。阅读贵在让学生自己“尝试”.从阅读中发现问题。而不能由教师主观地用问题缚其手脚。否则就难以发挥学生思维的“独创性”.束缚了学生质疑能力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顾名思义,课堂大讨论就是一种人人踊跃参与、个个争先发言的教学方式。“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在课堂讨论中,人人都有权利发表自己的观点,教师应该包容所有学生的观点,应该尊重每一个学生。同时,教师应该最大限度地开放课堂,使课堂成为一个“鱼翔浅底,鹰击长空,万类霜天竞自由”  相似文献   

6.
很多老师都有这样的经验:只是课文.哪怕是生动曲折的小说,学生都缺乏兴致,而对课外的一些快餐类读物,学生却兴致勃勃。课文都是千挑万选出来的“营养丰富的食品”呀,为什么会这样?其实。这怨不得学生,而是因为我们一些教师的阅读教学方式专制所致:着意于对课堂的充分驾驭,使学生在每一次阅读课文甚至阅读课文的每一个段落时都要带着明确的任务,再加上有的教师在课堂上还要一遍遍“引诱”或“审问”出自己制定的“标准”答案,使原本轻松活泼的阅读享受变成了学生的“苦役”。长此以往,会使学生对阅读课文失去兴趣.理解阅读能力难以得到有效提高。  相似文献   

7.
起点     
王丹 《宣武教育》2007,(9):17-18
我是陶然亭小学一名普通的青年语文教师,教师这一职业是我儿时的梦想、现在的钟爱、将来的永恒。初看到“智慧教师,生命课堂”这八个大字,我被震惊了。我想,研究型、思考型、学者型的教师才能被称为智慧教师,让学生学会思考,使学生终身得到发展的课堂才是充满了生命的课堂。我不敢说自己是智慧教师,我更不敢说自己的课堂是充满了生命力的,但我会不断地总结自己,反思自己,使自己朝着更高的目标前进。感谢各级领导为我提供了这样一个机会,总结汇报自己在成长过程中的收获和体会。[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一、开放式阅读教学,引发学生的“阅读期待” “阅读期待”是一种教学理念,是在呼唤生成的课堂,但由于受到传统教学的影响,我们在设计时往往喜欢环环相扣.教师怎么问,如何答;怎样总结,如何过渡,一一设计.为了“完美”地完成既定的教学设计,课堂上师生步步为营,短兵相接,当学生在阅读中产生“卡壳”或“争议”时,就急于把所谓的“标准”答案“抖包袱”给学生,殊不知这是在给自己和学生来了个五花大绑!试想,教师在课堂上还有什么激情、灵感可言?学生有自己的阅读期待、独特体验吗?这样的课堂又能生成些什么呢?在孙建峰老师执教的《钓鱼的启示》中,他对于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是这样的:  相似文献   

9.
一、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为学生创设个性阅读的空间 “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要大力鼓励学生的独特感悟,而不能一味地以自己或某个学生的见解作标尺,把学生的充满个性的思维抹杀。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也是阅读中的对话者之一。例如,《愚公移山》这一课,列子通过寓言的形式为大家塑造了一位名叫愚公却能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的老人形象,  相似文献   

10.
王艳 《广西教育》2014,(5):50-50
正语文阅读课堂应当是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但是,当前不少阅读课堂往往是台上教师滔滔不绝、口若悬河,台下学生却沉默寡语。怎样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激活语文课堂,实现活跃而又有效的阅读教学呢?对此,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点滴经验。一、关注学生特点,趣味引入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全面地了解学生,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认知规律合理地组织教学活动,让学生保持高涨的热情,主动参与阅读学习活动,才能使  相似文献   

11.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这清晰地指出了在阅读教学中应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阅读教学应努力让课堂成为学生张扬个性的广阔空间,让学生有丰富的情感体验。因此,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开展个性化阅读是必要的。下面就如何打造个性化阅读课堂谈谈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2.
叶兰 《教书育人》2002,(9):18-19
要提高课堂效率,课堂提问是一个极其重要的环节。通过提问,教师可以导出新课,复习旧课,也能提供大量的课堂语言实践活动。如何正确地进行英语课堂提问呢?通过大量的教学实践,我觉得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注意以下几点:一、课堂提问的层次性即教师在问题的设计上应该注意连贯性和梯度,要由易到难,层层递进,使学生理解层次不断深入,逐步实现由知识向技能再到交际能力的转化。它可以通过由浅入深的三个层次来实现,即阅读前提问、阅读中提问和阅读后提问。阅读前提问可以极大地吸引学生对所学课文的兴趣,促使学生自觉地去阅读课文,它…  相似文献   

13.
在探索部编教材“三位一体”课堂模式的过程中,我从一开始的教读课“用力过猛”,自读课“无所作为”,课外阅读课“任意发挥”,到渐渐萌发了一点自己的想法:教师在设计教学时,应着眼于引导学生从课内阅读这本“小教材”,走向课外阅读这个“大课堂”,从而拓宽阅读的时空。  相似文献   

14.
在课堂上,常常会看到两种倾向:一种是教师“口干舌燥”地在讲台前滔滔不绝地讲着,学生在下面默默地听着、练着,课堂上的一切活动都按老师的要求行事;另一种是教师全面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自主学习”,一节课下来,不知道学生学会了什么,也不知道还有哪些不会。当然,这两种现象都值得反思和探讨。“要把学生引向一个地方,首先得知道他们现在在哪里。”这是一位教育专家曾说过的一句话。国家《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只有了解学生,才能更…  相似文献   

15.
高子阳 《江苏教育》2007,(13):36-37
从多角度确认自己的课堂,是教师专业成长中不可缺少的思维。“确认”之理念来自于“国际教师培训中心”,其主要精神是听课者对授课者的课提三至五条优点,并且逐条分析形成一篇较长的文章,以让执教者阅读后真正确认自己的优点。  相似文献   

16.
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是贯彻新课程理念的主渠道。要贯彻“以学生发展为本”的“二期课改”核心理念,教师必须转变自己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为师者要充分考虑学生自身的特点,精心爱护和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课堂上动态地参与学习,引导学生生动活泼地进行学习,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相似文献   

17.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可是,当前阅读教学忽视学生主体性的现象屡见不鲜,“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的课堂教学模式根深蒂固。如何把课堂阅读的空间还给学生,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点体会。一、建立平等的对话场,是让学生自主阅读的前提“没有沟通就不可能有教学”,教学活动中的教与学不仅形成了教师与学生之间一对一的关系,也形成了学生与学生之间、教师与学生群体之间的“对话”,这昭示着民主和平等。教师改变居高临下的角色意识,树…  相似文献   

18.
“生成”的误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新《语文课程标准》出台以来,素来被视为戴着镣铐跳舞的语文教学似乎可以无拘无束地手舞足蹈了。一个新概念向我们走来,这就是生成!“语文教学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阅读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因此,教育者不再囿于一孔之见。定于一家之言,而是尊重异端,容纳叛逆。课堂俨然成了多声部思维合奏曲。  相似文献   

19.
段天喜 《辅导员》2014,(14):107-108
语文教研的土壤在课堂,一切活动的载体是课堂,教学与研究都须“依托→立足→实践→超越”课堂。而“主题式·同题异构”就给教师搭建了一个比较学习、多元互动的平台,让每位同学科教师亲历亲为,彻底走出了在“主题式阅读·同题异构”课堂“学生要学什么,老师要教什么,语文主题阅读最终要实现什么”的瓶颈。  相似文献   

20.
在山西省九·五复式子课题——复式“三自”课堂结构的改革中 ,我们从改革课堂结构入手 ,探索了以自学为主线的课堂教学结构。纵向上讲是尝试自学、指导自学、引深自学 ;横向上讲的是帮助学生构建自读、会读、会学的知识结构 ,其主要模式为 :一、利用“复习与思考”,尝试自学尝试自学是《复式小学课本》教学中首要环节。在尝试自学前 ,教师首先交待教学目标 ,有计划地出示自学提纲 ,让学生围绕教学目标 ,自己阅读课本 ,自动操作 ,思考问题。学生通过复习 ,巩固有关旧知识做到“举一”,通过思考预习新内容做到“反三”。语文课起始让学生初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