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小学数学作为基础教育的核心学科,本应承载教学与教育的双重职责,既要教学生如何做事,更要教学生如何做人。数学学科的“教育功能”往往是融合在知识的学习过程中渗透落实的。案例1:“怎么上下车?”《用字母表示数》教学片断巩固练习时,其中有这样一道练习题:88路公交车原有乘客36人,到塔山中心校后有一些人下车,又有若干人上车,这时车上有()人。师:谁能用字母表示车上现有的人数?生1:我把下车的人数用字母X表示,上车人数用字母Y表示,所以车上现有36-X Y人。师:还有其他表示的方法吗?生2:36-A B……生3:36 Y-X师:这样的表示方法大家都认…  相似文献   

2.
如何在数学教学中让学生经历“做数学”的过程呢?下面以“分数的初步认识”的教学片断为例,谈谈自己的实践与体会。以下是课堂中学生学习情景的描述: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来认识分数(板书),看到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 生:分数是一种什么样的数? 生:分数是不是考试分数? 生:分数是怎样产生的? 生:分数有什么作用? 师:既然是分数,会跟什么有关? 生:与数有关。生:与分东西有关。师:下面我们就来分一分圆纸片。把4张圆形纸片平均分成2份,每  相似文献   

3.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将数学与其他学科密切联系起来,从其他学科中挖掘可以利用的资源来创设情境,利用数学解决其他学科中的问题。”笔者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尝试将古诗运用于小学数学教学,两者似乎毫不相干,但如果运用得当,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4.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如何彰显数学的文化魅力,塑造学生的现代文明素养呢?下面结合笔者观摩席争光老师执教的《圆的周长》教学片段,谈一下自己的一管之见。[案例]一、“周三径一”,数学文化之唤起师:“周三径一”是我们的祖先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大家想去了解一下吗?(唤起了学生强烈的探求“周三径一”的欲望)师:(播放课件)大家观察这幅图,看看都有哪些图形?生1:图中有圆。生2:有六边形。生3:是正六边形。……师:正六边形周长和直径的比…  相似文献   

5.
上《咬文嚼字》课在对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赏析之后,在贾岛“推敲”的故事尘埃落定之后,咬文嚼字再次进入高潮———师:唐代诗人齐己有一首诗《早梅》,其中有两句诗:“前村深雪里,昨夜枝开”。大家想一想,觉得这里填一个什么字较好呢?一石激起千层浪,下面顿时炸开了———生1:千枝开。生2:万枝开。生3:三枝开。生4:数枝开。生5:几枝开。师:生1,你怎么想到“千枝开”呢?生1:因为唐人有诗为证:“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嘛。(生笑)师:好,有道理。那生2,你也是这个理由?生2:是,不过这只是理由之一,我也有诗为证:“黄四…  相似文献   

6.
一、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吗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 ,这是《数学课程标准》提出的数学教学基本理念 ,这显然无需质疑。但这样的理念是否已经落实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之中 ?学生是否已经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 ?下面 ,先让我们透过“圆锥的体积”的两个教学片段来进行分析和反思。片段 (一 ) :认识圆锥的特征师 :请同学们摸一摸圆锥的底面 ,你发现它是什么形状的 ?生 :圆形。师 :请大家看屏幕 (动画演示 :一条红线从圆锥的顶点徐徐向下穿入 ,到达底面圆心 )。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这条垂直的线段 ,是圆锥的什么 ?生 :是圆锥的高线。师 :请四人小…  相似文献   

7.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可见,探究性学习已成为数学教学改革发展的一个新的趋向和热点。下面用一例就探究性学习模式的构建谈一些体会。案例《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教学实录教师写出一个数“223”,问:能被3整除吗?生:能,因为它的个位能被3整除。教师又写出数“201”,问:这个数能被3整除吗?生:不能被3整除,因为它的个位不能被3整除。(教师让学生将以上两数除以3试试,学生发现都错了)师:能从个位去判断吗?(生:不能)既然不能光看个位数…  相似文献   

8.
师:大家一定熟悉这样一句广告词———联想1+1。请同学们回忆一下,联想的特点是什么?生:由此及彼,由甲及乙……从一事物想到与之相关的其他事物。师:注意,这里有两个要素:一是“与之相关”,二是“其他事物”。请思考:由“绿”会想到什么?生:植物、春天、希望、青春。生:唐诗“春风又绿江南岸”。师:好。修辞中的比喻就是利用联想来完成的。什么是想像呢?生:将已有表象加工改造成新形象的思维过程。师:对。请大家根据圆的外形特征进行想像。(随即板书“圆”)生:皎洁的满月,明亮的眼睛。生:高高的石拱桥,地动仪,圆周率。师:修辞中的比拟就是靠…  相似文献   

9.
最近听了《一个数除以小数》的课,以下是该节课的一个教学片断。出示例4:做一条短裤要用布0.67米,56.28米布可以做多少条短裤?师:读了例4,你认为该怎样列式呢?生:56.28÷0.67。师:我们已经学会了“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利用已经掌握的知识,请你们讨论一下,该怎样计算?生:把56.28米改写成5628厘米,0.67米改写成67厘米,就变成了我们会计算的5628÷67。师:他利用“1米=100厘米”的知识进行了换算,把“一个数除以小数”转变为“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来计算,很好。你们还有其他方法吗?生:利用“商不变的性质”,把除数和被除数都扩大100倍,再…  相似文献   

10.
多年的词语教学,让我切实感受到词语是具有一定的“磁性”的,每个词语都能营造一片“磁场”,只有让词语焕发“磁场效应”,才能达到课堂教学的高效化。怎样才能唤醒词语的“磁性”呢?在教学《早》中的“冰清玉洁”时,我是这样做的:师:同学们,这里描写了“三味书屋”后园的梅花,谁来说说你眼前的梅花?生:这儿的梅花艳丽多姿。生:梅花纯净疏淡的清香,沁人心脾。生:我最欣赏梅花成为“东风第一枝”。……师:其实,这里作者仅用了一个词就概括了你们所说的内容,是……(生:冰清玉洁。)用得多好!请写下来。(生写在黑板上)你从文中哪些语句上体会到梅…  相似文献   

11.
斯托利亚尔在《数学教育学》一书中指出:“数学教学也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在新课程理念的驱动下,数学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在科学化的基础上不断向民主化、平等化、人性化发展。精心锤炼的数学课堂教学语言以其独特的魅力给学生以美的享受、精神的愉悦和丰硕的学习成果。下面,就以高级教师李兴亚老师的“走进圆的世界”一课,谈谈我对数学课堂教学语言魅力的感受。一、课前交流,拉近师生距离师:通过老师和大家的接触,同学们对老师感觉怎么样?生:好!师(幽默地):就一个“好”字吗?生:很好!非常好!师(肯定地):老师对同学们的感觉也很好、非常好…  相似文献   

12.
课例一 《征服世界第一高峰》教学片断(苏教版第六册第4课) 师:要想读出感情来,就必须理解包含在字里行间的情感。“眼里噙着泪花”的“噙”是什么意思? 生:“噙”是眼里含着泪花。 师:为什么噙着泪花,大家什么心情? 生:大家被刘连满的精神所感动。 生:大家心疼刘连满。  相似文献   

13.
教学片断:"用字母表示数"师:字母虽小,作用却大!下面我们来放松一下,说一首儿歌,好不好?生:好!师:《数青蛙》大家一定耳熟能详,谁来说一说?  相似文献   

14.
笔者曾三次执教新世纪《数学》五年级上册“找最大公因数”一课,教学中的细微差异,使我对教师如何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有所感悟,现整理出来供大家商榷。课例一:师:同学们记得第一单元学过哪一对数学好朋友?生:因数和倍数。师:今天我们进一步研究因数。你会找一个数的因数吗?有最大因数和最小因数吗?(生分别找出12的因数和18的因数)生:最大因数是它本身,最小因数是1。12师:请问这两个集合圈(指右图)的中间部分填什么?是什么意思?(生独立思考后交流)生:填12和18共同的因数,是1、2、3、6,叫公因数。师:12和18的公因数里…  相似文献   

15.
引言:我们都有相同的体会:数学概念课和复习课不容易上出高潮和特色来,在贯彻新课标实践新理念中,总觉得这样的课更难把握。可笔者最近听了一节教学研讨课,上的是概念复习,听后顿觉耳目一新。 教学内容:九年制义务教育苏教版小学第12册第60~61页“数的整除”及练习。 教学实录:1.日期导入师:今天是几月几日?生:3月12日。(师板书:312)师:今天我们来复习有关数的知识。(板书课题:数的整除)2.启发联想师:看到3和12,你想到了哪些有关“数的整除”的知识?生1:12能被3整除,3能整除12。师追问:你能说说为什么12能被3整除吗?再举个例子加以说…  相似文献   

16.
教学内容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98 ̄99页。教学目标1.通过“摸球、装球”等活动,初步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事件的发生是不确定的,并能用“一定”“可能”“不可能”等词语来描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体会初步的概率思想。2.培养初步的判断和推理能力。3.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形成良好的合作学习态度。教学过程一、游戏激趣,导入新课师:同学们喜欢做游戏吗?今天老师想和同学们一起玩一玩“石头、剪刀、布”的游戏。会玩吗?想不想赢老师?生:想!师:好,我们就来玩一玩。师生比赛三次。师:刚才有没有三次全赢老师的同学?全赢的把手…  相似文献   

17.
【情景再现】某年轻女教师在为一年级孩子上“认识8”时,为突出新意,一开课便在柔美的音乐声中翩翩起舞,将双手交叉上举,做出数字8的象形。师:你们看,这像什么数(树)?生:像杨树。师:不对。生:李树。师:看我的双手弯弯曲曲,像什么数?生:榕树。师:(着急地)不是这个树,是那个数!(生茫然)师:想想我们前几节课学过什么数,猜猜今天要学什么数?生:哦,是8。【诊断】创新课堂教学形式本无可厚非,但未经细致考究的提问设计带来了歧义,将数学课堂的“数学味道”变得全无。数学课堂中的问题必须有“数学的味道”,否则,学生的回馈将是泛学科的“发散”,学…  相似文献   

18.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如何体现这一理念,让学生学到有价值的数学?其主导者是我们教师。什么样的数学才是有价值的数学?这更是我们在教学实践中要高度重视、认真探究的问题。下面是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对此探寻出的一些浅显答案。一、有价值的数学应是“有用的数学”数学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在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时,恰当的数学知识或数学方法,便是我们常说的“有用的数学”。例如,在教学“简单统计(一)”时,有位教师是这样导入的。师:同学们喜欢玩哪些球类游戏?生:篮球、足球、乒乓球……师:本周五体育老师准备在…  相似文献   

19.
我国“双基”教学取得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这是我们基础教育的亮点。但过分强调技巧,特别是以高度的技巧化训练来替代数学的一切时,就会使数学教学走人误区。正如《编后漫笔》所虑:“‘技巧’会变成‘数学的敌人’吗?”笔者从以下三方面来谈“过分强调技巧”有时会使“技巧变成数学的敌人”,从中大家或许能悟出“该如何做数学”。  相似文献   

20.
【案例:苏教版第六册《菩萨兵》教学片断】师:(板书“菩萨”)大家来读一读。生1:菩萨。师:你知道哪些菩萨?生2:我知道观音菩萨。生3:我知道文殊菩萨。生4:……师:这些菩萨有什么相同之处呢?生1:他们都是神仙。生2:他们眉心都有一个红色的圆点。师:我们在电影电视中见过很多菩萨的形象。除了外貌上有这一相同点之外,还有其他方面的共同之处吗?生1:他们都很善良。生2:他们慈悲为怀。生3:他们是救苦救难,普度众生的。师:大家说得不错。一起再读一读。生:菩萨。师:(板书“兵”)再读一读这个字。生:兵。师:兵是指什么样的人?生1:兵是那些在战场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