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大别山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领导大别山军民在长期革命斗争中形成的革命精神。它的核心内涵可以概括为“坚韧忠诚、胸怀大局、无私为民”。实现大别山精神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发展,对提升高校育人环境、坚定学生理想信念、弘扬大别山精神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推动大别山精神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融合,应明确三个原则、优化三类环境、完善三项保障、拓展三种方式,不断探寻融合发展的最佳路径。  相似文献   

2.
大别山精神是指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阶段,鄂豫皖三省围绕大别山地区的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发扬“坚守初心、勇担使命、紧跟党走、不胜不休”的精神。新时代,探讨“大别山精神”,应赋予其新的时代价值,即政治价值、人民价值和社会价值。通过对价值内涵的深入探讨,挖掘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材料,揭示出大别山精神新的时代价值,发挥其更大的社会作用。  相似文献   

3.
大别山精神文化资源是扎实开展“四史”学习教育的生动素材和重要资源。在传承弘扬大别山精神中,学史明理,提高政治自觉;学史增信,树牢理想信念;学史崇德,感悟人民情怀;学史力行,践行忠诚担当。传承弘扬大别山精神,有利于增强“四个自信”,培根铸魂,在笃信笃行中汲取精神力量。  相似文献   

4.
大别山精神是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坚守信念、百折不挠、胸怀全局、甘于奉献、团结奋进”的大别山革命精神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新时代,仍然具有非常重要的教育价值。本文在深入研究大别山精神内涵的基础上,挖掘大别山精神的教育价值,提出弘扬大别山精神的策略,希望对文化自信建设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5.
大别山的女儿──记“全国十杰教师”宋飞琼韩家清,董丞明千里大别山山清水秀、地灵人杰。潢川县第一职业高中教师宋飞琼,这位大别山的女儿,立足三尺讲坛,不仅为当地培养了大批“落地型”的致富带头人,而且以惊人的毅力,克服种种令人难以想象的困难,结合教学和本地...  相似文献   

6.
1984年至1985年,中国文坛文化小说、寻根小说方兴未艾。刘醒龙正是这时开始发表“大别山之谜”系列小说的。因为他是大别山的儿子,对那里的土地和人民有着深挚的爱情,认定大别山是一个谜,便以独具的才情与特有的悟性来说透这个富有神奇色彩而又迷人的谜。笔者仅从“文化圈之谜、神秘美之谜、艺术氛围之谜”三个方面,粗略探讨了刘醒龙在大别山的青山绿水背景上精心构筑的充满谜味儿的艺术世界。  相似文献   

7.
大别山精神是在烽火连天的战争岁月形成的,是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别山精神内涵的阐述和文本凝练,对于弘扬大别山精神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在充分考虑大别山精神的特质、同质性和异质性,以及其特有的地域特征基础上,取众家之所长,提出“理想信念毫不动摇、军民团结无坚不摧、二十八年红旗不倒、朴诚勇毅不胜不休”的大别山精神三十二字文本表述语,以期在大别山精神的研究、弘扬和发展中发挥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千里跃进大别山》记叙了刘邓大军跃进大别山强渡汝河的故事。教学要把握两个重点:一是理解内容的重点,着重理解刘邓大军跃进大别山强渡汝河时遇到的紧急情况和先头部队是怎样杀出一条血路的。二是阅读训练重点,本组的训练重点是概括段落大意。本课可按以下过程进行教学。 一、揭示课题 1.齐读课题,注意读准“跃”字。 2.设问:“跃进”是什么意思? 3.教师简介对大别山的特殊地理位置及刘邓大  相似文献   

9.
朱湘故居     
善文 《中文自学指导》2013,(5):F0004-F0004
安徽太湖弥陀镇百草林诗人朱湘故居。朱湘原籍安徽太湖,生于湖南沅陵,于1911年回祖籍居住,就读乡塾。  相似文献   

10.
《大别山抒怀》是安徽籍词作家王和泉和作曲家雷远生深入大别山地区田野调查而创作出来的声乐套曲,是大别山红色记忆重构的典型性作品。该套曲的创作和采风过程本身就是一次大别山红色记忆重构之旅,其主要的记忆重构路径是通过歌词的语义性和音乐曲调的非语义性达成对大别山红色文化的多维重构。在该套曲的传播过程中,军旅歌唱家的群体表达是为大别山红色记忆接力的重要助力。重新审视声乐套曲《大别山抒怀》的创作和传播过程,可以揭示中国共产党人伟大精神借由大别山红色文化记忆融入新中国新时代集体记忆的“音乐密码”。  相似文献   

11.
《千里跃进大别山》记叙了1947年解放战争开始的第二年,刘邓大军遵照党中央指示,千里跃进大别山的事,赞扬了刘邓大军指战员们智勇双全、不怕牺牲、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革命大无畏精神。课文中三次出现“狭路相逢勇者胜”的句子,把全文内容串联起来,教学时可围绕这一重点句来展开讲读训练。一、认识“狭路相逢勇者胜”提出的经过及其意义首先简介课文的时代背景,大别山在湖北、河南、安徽三省交界处。解放战争的第二年,党中央指示刘邓大军渡过黄河,千里跃进大别山开辟根据地,从此揭开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反攻的序  相似文献   

12.
方刚 《河南教育》2022,(3):30-31
以坚守信念、胸怀全局、团结一心、勇当前锋为核心的“大别山精神”是培育时代新人的宝贵精神财富,能助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高质量发展。本研究以弘扬“大别山精神”为视角,着重规划了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实践路径,为学校积极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在安徽农业大学的同事眼中,他是“大别山道路”的又一个践行者和拓展者。  相似文献   

14.
大别山地区旅游资源丰富,但至今经济仍欠发达。本文以地处大别山地区的著名“将军县”——黄冈市红安县为视点,对红安县发展旅游业的优势及现状进行了分析,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发展其旅游业的对策。  相似文献   

15.
教法一品析“狭路相逢勇者胜”“狭路相逢勇者胜”是《千里跃进大别山》这篇课文的核心。如同一首歌的主旋律回旋往复、一唱三叹一样 ,这句话在文中反复出现了三次 ,既表明了当时形势的险恶 ,也从一个侧面表现了刘邓首长的指挥才能 ,更突出了我军将士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和昂扬斗志。因此 ,教学时我紧紧围绕这个核心来设计教法、学法。一、简介背景 ,切入核心。(一)老师画出当时的行军路线图 ,结合图介绍刘邓大军跃进大别山的背景 ,让学生了解大别山的战略地位和党中央决定进军大别山的重要意义 ,并且体会刘邓大军从鲁西南出发后…  相似文献   

16.
李Wui  丰际萍 《山东教育》2002,(31):32-34
一、交流预习,以学定教 师:同学们,在三年级我们曾学过一篇课文《千里跃进大别山》,你们还记得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吗? 生:这篇课文主要讲了1947年刘邓大军在挺进大别山时遇到了困难,刘伯承司令员果断地下达了“狭路相逢勇者胜”的命令,我军遵照命令胜利挺进了大别山。  相似文献   

17.
五年制小学语文第六册第23课《千里跃进大别山》,讲的是刘邓大军在挺进大别山途中强渡汝河的战斗片断,课文中有一短语集中体现了先头部队的战士不怕牺牲、顽强拼搏的革命精神,这就是“狭路相逢勇者胜”。这一短语,在文中反复三次,贯通全文,教学时抓住这个“点”,就能提纲挈领,突破教学重点。  相似文献   

18.
《千里跃进大别山》是义务教育小学语文第六册的一篇讲读课文。这篇文章讲的是解放战争时期,刘邓大军遵照党中央的决定,向大别山挺进。刘伯承司令员、邓小平政委在紧急关头指挥先头部队杀开一条血路,使主力部队顺利跃进大别山。课文表现了刘邓大军英勇顽强、奋勇杀敌的革命精神。“狭路相逢勇者胜”,就是文章的主旨所在。  相似文献   

19.
《千里跃进大别山》是一个反映刘伯承、邓小平指挥千军万马杀出一条血路的战斗故事,“狭路相逢勇者胜”的谚语关联前后,贯串全篇。因此,谚语为纲,教活全篇,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第一步,引导学生运用谚语准确把握战斗的形势。谚语中的“狭路相逢”是对当时形势的凝炼概括;刘邓大军向大别山挺进,先头部队到达了汝河北岸,形势如何?后面,国民党反动派集中兵力紧紧追  相似文献   

20.
九义教材第六册新选课文《千里跃进大别山》写的是刘邓大军突破国民党反动军队的汝河防线,千里跃进大别山的胜利进程,表明了刘邓首长的英明果断,以及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英勇作战,不怕牺牲的伟大精神.文章按事情发展顺序写,其中“情况紧急”、“刘邓首长亲临指示”、“先头部队勇猛作战”等是文章的重点段.其中心句“狭路相逢勇者胜”与课文二、三、四、五段相照应.根据文章的这些特点,可采用如下中心辐射式教法进行教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