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传统的语法观点认为在句子意义理解过程中动词决定句子的句法和意义,而构式语法理论指出论元构式在决定句子整体意义方面比动词具有更强的预测能力。英语新闻标题动词使用灵活,语法省略频繁的特点给新闻标题的理解增加了不少难度。论文将从构式语法理论的视角,以英文报刊上的新闻标题这一独特的语篇类型为分析语料,探讨四种不同主题的句子式英语新闻标题中的常见构式,以期为解读英语新闻标题补充一种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几乎所有的语言学理论都会观照到词汇和语法的关系。生成语法认为词汇属于基础部分,决定句子具体的语法特征。在认知语言学、系统功能语言学以及型式语法中,词汇和语法构成连续统,二者之间没有明确的界限。认知语言学将词汇和语法结构都看作构式,二者的差异体现在结构的复杂性和抽象程度上。在系统功能语言学中,词汇和语法构成连续统的两端,二者精密度不同,词汇是最精密的语法。型式语法主张词汇、语法不分家,二者都通过型式得以实现。这些语法理论有的是语法导向的,有的词汇导向的,有的词汇和语法并重。它们都是为各自的总体理论目标服务,都承认词汇和语法密不可分,词语决定具体的特征,语法负责一般的规律,词汇是开放的,语法是封闭的,二者相辅相成,共同为表达意义服务。认清这些基本事实对于理解不同的语言学理论以及语言实践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语法隐喻是一种认知现象,其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语言认知心理过程,也是认知功能语言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文章主要从认知功能语言学的视角,对语法隐喻现象的语言认知过程进行了分析。同时,对基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概念功能和人际功能而语法隐喻化形成的概念隐喻及人际隐喻的语言认知过程做了解析。文章认为语法隐喻现象的更高层次即是概念隐喻和人际隐喻。它们是丰富语言的重要手段,也是主要的语言认知运行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4.
夏云秀  万芸 《考试周刊》2014,(45):82-84
名词和动词是语言的两大基本词类,历来学者们对名词和动词的研究缺乏在名词和动词的根本词类属性的基础上识解其特性。作者在基于Langacker认知语法阐释的基础上,运用认知语言学中的基本框架理论,对动词和名词两大基本词类进行识解分析,指出名词以物质实体为原型,凸显事物;动词以力的作用为原型,凸显过程,描述二者以实物在空间里接触为原型,以便探析实体在域内相互作用的名词和动词的词类属性本质和关系。  相似文献   

5.
景颇语的连动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景颇语的动词在句子中可以连用,动词连用的连动式是景颇语句法的一种结构。本文从系统论的角度对景颇语连动式的概念。结构、句法功能、形成条件等进行探讨。一、概述景颇语的动词是句子结构中功能最大。变化最多的一个词类;连动式则是表现动词语法特点的一个重要语法手段。景颇语属OV型语言,动词都聚合在主语、宾语之后,其连动式使用频率很高,含有丰富的语法、语义内容。因此,研究景颇语动词,必须研究连动式。连动式是指一个以上的动词连用,是从动词连用这个角度划出的语法结构。连动式中的不同动词,都应当是由一个主体发出的。…  相似文献   

6.
动词作为表示物质的存在和发展变化的词,在词汇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不仅如此,动词有较多的语法范畴,而且语法形式与语法意义之间的联系也是相当复杂的。如果把蒙古语的形态变化分为静词系统和动词系统,显然,动词系统比静词系统复杂得多。从形式上看,动词系统的变化有词干(其中也包括几种形式)、词尾(其中也有差别)和连用助动词或小品词等多种形式。从语法范畴方面来看,它有式、时、体、态以及人称等多种范畴。除此以外,从其作用来看,蒙古语的动词也有重要的特点。例如:在蒙古语词组和句子结构中,动词所起的作用比西欧语言更大。  相似文献   

7.
英语中有一类动词既可以作及物动词也可以作不及物动词,当作不及物动词使用时,句子结构中的主语是作及物动词使用时句子结构中的直接宾语,这类动词被称为作格动词。然而,转换生成语法和功能语法都没有针对这类动词的存在为我们提供一种满意的解释。在认知语言学的观照下,主要利用凸显等观点阐释作格动词存在的理据,为我国英语教学在作格动词的教授上提供理据和思路。  相似文献   

8.
英汉语是两种不同语系的语言,其动词在语法语义结构上具有很大不同。因此,在英汉动词互译时,要结合两种不同语言的特点,遵循一定的英汉动词互译原则,既注重传统语言学视角下的词类转换,又要开拓认知视角下的英汉动词翻译研究。  相似文献   

9.
“句式”概念的提出体现了语义语法相结合的思想,有助于细化语法规则和词类研究。《荀子》意志的表达、肯定与否定非对称等助动词使用状态显示,先秦时期,助动词的用法已趋稳定,而能愿式的构成则反映了先秦时期助动词运用的实际面貌,是助动词意义和功能研究的可信材料。研究显示,助动词没有一般动词带宾语、可重叠等主要特征,不能够像典型动词那样参与构句,极少作为句子核心,因此,需要和动词相区别。助动词“扶助”动词的功能十分稳定,具有不可替代性,词类的典型成员产生很早,并且应用至今,因而,给助动词独立确定词类地位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0.
转品产生的心理机制主要从系统功能语言学、认知语言学角度和心智哲学理论以及词的功能概念几个方面进行研究.从系统功能理论看修辞效果产生的原因有语义、语用、构式语法因素.语义角度原因是动词功能代谢、补偿以及名动互含激活语义联想;语用角度是概念整合与迁移;构式语法角度是动词满足生命度或抽象度,就能进入构式,产生新颖的修辞效果.从认知语言理论分析修辞原因,修辞效果与识解的心理和认知能力有关,概念转喻的相关性引起修辞联想,其中及物动词、形容词最具原型特征使之最易产生新颖修辞效果.  相似文献   

11.
动词ing形式近年来已少被语言学家和语法学家进行深入研究。但认知语言学的出现并逐渐普及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视角。本文用认知语言学中的突显理论来分析动词ing形式。从分析结果来看,动词ing形式当作为动名词时,就算以同样的形式出现在句子中,它要突出表达的认知意义并不一定相同。根据其在句子中位置的不同,它突显不同意义,既可被认为似名词那样突显"事物",也可以似动词那样突显"关系"。  相似文献   

12.
动词是英语句子的生命,是英语语法教学的核心和关键所在。英语句子的基本格式或者句型及其语序和句子成分的确定无一不和动词有关;而且,动词与其它词类的关系密切,涉及的语法问题较多,如时态、语态和语气等无一不是由动词引起的题目。但是,中外语法著作及其教材关于英语动词分类的建树却是:或不尽一致,或相去很远,且众说纷纭,各持已  相似文献   

13.
结合功能语言学和认知语言学的研究成果来探讨汉语的方位词,有助于更加全面地了解它的语法性质和意义。研究表明:就语法性质而言,方位词这个概念实际上是对处所词(名词性成分)到后置介词再到附着语素这一语法化过程中不同阶段的统称,它并不是一个特定的词类;就意义而言,"名+方"结构中的方位词即(附着语素)所呈现的不同意义可以从认知语言学的一词多义观以及构式间的隐喻延伸来进行解释。  相似文献   

14.
情态动词是一种复杂的语言现象,其意义的多取向辨析对人类来说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认知过程。情态动词之间具有非常细微的含义变化,与其他词类相比,情态动词的习得对二语学习者来说显得更为困难。认知语言学的出现为解释和理解语言现象提供了新的视角,也为语言教学特别是二语教学提供了新的方法。在大学英语二语教学实践中,恰当引入相关认知语言学概念,对提高教学效果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5.
张海学 《考试周刊》2011,(48):37-37
古汉语中,本属某一类的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里可以暂时失去它原有的语法特点而临时具备另一类的语法特点,产生另一类词的意义,这种语法现象就是词类活用。词类活用多是名词用作动词、名词用作状语。 一、传统名词活用说的概述 (一)名词用作动词 名词在古代汉语中也经常用作动词,但必须由上下文来决定。当我们发现一个句子里有的名词用它原来的意义已经解释不通,并且在句子中有了动词的性质。居于动词的位置,这个名词就是作动词用了,常见的有以下几种情况。  相似文献   

16.
构式语法突破了传统语法单纯结构分析的局限,致力揭示形义之间的某种系统联系。认知语言学认为每一种构式表达一类与人类经验有关的重要基本情景,双宾构式是句法形式S+V+O1+O2与"给与性转移事件"的结合体,是以"转移"为原型义而展开形成的网络系统。构式为动词及整个语句提供基本的情景(generalscene),而动词表述这个情景中的某些突出的行动(salient action)。  相似文献   

17.
一、关于宾语的不同看法宾语是句子的次要成分之一。宾语表示人和事物,由具有及物意义的动词充当的谓语所支配。主语也表示人和事物,在这方面与宾语相同。但主语在语法方面是句子的主要成份,以主格的形式出现;宾语则表示各种宾体关系,一般带有宾格词缀(?),主要由名词(包括动名词)、代词、数词、名词化的其它词类及各种词组充当。宾语一般位于谓语之前。但由于宾语往往带明显的标志(即宾格词缀),所以其位置比较灵活。  相似文献   

18.
语法隐喻是发生在语法层面的隐喻现象,是隐喻研究中的重要一支。受隐喻学整体研究的认知转向影响,单纯从语言结构层面研究语法隐喻的说服力显然是不够的,由于认知和隐喻的密切关系,从认知角度研究语法隐喻的必要性不言而喻。本文将结合认知语言学和系统功能语言学中的相关理论,重点分析德语语法隐喻中的概念语法隐喻,包括及物性系统内各过程、词汇和句子语法层次的隐喻化现象。  相似文献   

19.
名词化现象是语言中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名词化是"指从其他某个词类形成名词的过程或指从一个底层小句得出一个名词短语的派生过程".从语言分类学上说,动词和名词的区分是人类语言的非限制性共性,两者之间可能发生的转化也是一种普遍现象.文章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出发,试图用兰盖克认知语法中最基本的概念理论来对动词的名词化过程中的几个相关问题进行定性的分析,以期探寻动词名词化过程内在的认知规律.  相似文献   

20.
近三十年来,随着语言学理论的进展,语法研究出现了新的趋势。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以前,一般语法体系沿袭传统语法的术语、概念和规则,我国语法著作和语法教学,至今仍然用着这些术语和规则。传统语法中的定义和规则,有的按逻辑意义确定(名词、动词),有的按句法功能确定(副词、连词),标准不一致;词类和词形屈折变化讲得多,句法讲得少;偏重分析,忽略综合,讲句子剖析多,讲词句组合运用少。学生学了语法往往不会造通顺的句子。自三十年代起,到五十年代,美国语言学家布龙菲尔德的结构主义盛行于美洲。他的《语言论》在1933年出版以后,受到世界各国语言学家的重视。有人认为语言学在科学的成就上达到了某种稳定的高度,结构主义的一些语言学基本原则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