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校图书馆员与公共图书馆员职业倦怠之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职业倦怠是困扰图书馆员工主要心理情结.本文通过对高校图书馆员工与公共图书馆员工职业倦怠的程度及其成因进行比较.认为馆员应适应社会,领导应实施人本管理,建立良好激励机制,提升自身素质,这是消除图书馆员工职业倦怠现象的核心因素.  相似文献   

2.
文章对高校图书馆基层馆员这一特定职业群体进行研究,分析图书馆馆员职业倦怠的形成原因,并结合高校图书馆工作实际,提出缓解馆员职业倦怠的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3.
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及其消解策略探析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在简述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的现状及影响的基础上,试从社会、组织、职业、个人等不同方面解析引起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并提出缓解的思路和策略: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创设良好的学校组织环境;加快体育教师专业化进程;加强体育教师自身建设.  相似文献   

4.
高校图书馆女性馆员素质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女性馆员是图书馆建设和发展的主要力量,本文分析了高校图书馆女性馆员的优势和劣势,列举现阶段女性馆员的不足,提出一些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5.
"职业倦怠"是一种心理疾病;这种疾病在助人行业因为工作压力大容易出现;图书馆可以认为是助人行业,所以也可能存在.图书馆克服这种疾病的最佳对策是馆员应当自强不息,努力学习,提高水平,做出成绩.  相似文献   

6.
高校体育教师的职业倦怠会导致工作效率的降低,影响教师的身心健康并阻碍个人的事业发展.主要运用心理测试的方法对天津市普通高校体育教师的职业倦怠情况进行深入研究,研究发现:当前高校体育教师的职业倦怠情况较为突出,且职业倦怠受性别、年龄、学历、职称及课时量的影响表现出不同特点;大部分教师采用消极的应对方式来应对职业倦怠.为了应对高校体育教师的职业倦怠,社会应当对高校体育教师的工作予以高度认同,学校应当建立合理的教师管理及评价制度,教师个人应当注重自身能力的提高.  相似文献   

7.
健身指导员是职业倦怠的高发群体,通过实地调查和问卷调查,从个体因素角度研究自贡市健身指导员职业倦怠问题。结果表明:该市健身指导员普遍存在职业倦怠;男性健身指导员成就感比女性更低,但情绪衰竭较女性轻;30~40岁的健身指导员职业倦怠最严重;随学历提升,健身指导员情绪衰竭减轻,自我成就感增强;随周课时数增加,健身指导员职业倦怠愈加严重;已婚健身指导员存在去个性化问题和严重情绪衰竭,而未婚者成就感低;从事有氧健身操、街舞、器械的健身指导员情绪衰竭严重;以经济效益为从业动机的健身指导员情绪衰竭最严重,但其个人成就感最高。  相似文献   

8.
健身指导员是职业倦怠的高发群体,通过实地调查和问卷调查,从个体因素角度研究自贡市健身指导员职业倦怠问题。结果表明:该市健身指导员普遍存在职业倦怠;男性健身指导员成就感比女性更低,但情绪衰竭较女性轻;30~40岁的健身指导员职业倦怠最严重;随学历提升,健身指导员情绪衰竭减轻,自我成就感增强;随周课时数增加,健身指导员职业倦怠愈加严重;已婚健身指导员存在去个性化问题和严重情绪衰竭,而未婚者成就感低;从事有氧健身操、街舞、器械的健身指导员情绪衰竭严重;以经济效益为从业动机的健身指导员情绪衰竭最严重,但其个人成就感最高。  相似文献   

9.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职业倦怠的高发人群。其自身状况直接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实现和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效果。本研究以属于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内蒙古6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为调查研究对象,调查研究了他们的职业倦怠的基本情况。结果显示:被调查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职业倦怠现象虽然总体情况并不十分严重,但是部分教师确实存在不同程度的职业倦怠;性别、年龄、学历、职称、婚姻状况、工龄与职业倦怠具有相关性;而民族与倦怠没有直接相关性。减少和预防职业倦怠现象的发生应该从职业、个人和家庭、组织和社会环境等四个大方面着手。其中,本研究特别关注了婚姻家庭与职业倦怠之间的相关性,强调建立强有力的家庭支持系统是应对倦怠的重要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10.
职业倦怠研究: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外研究者对于职业倦怠的研究已经有30多年的历史了.主要的研究内客包括概念、研究领域、影响因素和发展模式.职业倦怠的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教师、服务人员、警察和医务工作者,而且,研究领域还在进一步拓展.职业倦怠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个体因素、组织因素和社会因素三方面.职业倦怠的发展模式主要有四种不同的观点.国内很多研究者针对不同领域的职业倦怠进行了初步的研究,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议,但这些建议都过于理论化,可行性以及有效性不够,对于未来的研究方向,应该针对具体的职业特点,找到关键影响因素,并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