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孙复初 《师道》2008,(10):60-60
一个班上,40-60个学生,都按标准答案回答问题,老师给全班学生都打了满分。 一个孩子,从小学到高中,为了考试获得高分,12年来一直在老师的指导下接受严格训练.统一思想,统一行动。按标准答案思维,按标准答案说话、做题、行事。这是好事还是坏事呢?  相似文献   

2.
1.打破思维定势,激励创新意识。有教师问学生,雪融化了,变成什么?有的说变成水,有的说变成冰,而有一个学生却说变成了春天,这个孩子的回答明显地充满智慧很有诗意。但是,他不符合常规,根据标准答案他应得零分。但他的回答具有创新的意识:我们老师对于学生回答的问题,不能以自己的思维方式或惟一的标准答案捆住学生。我们要鼓励学生打破思维定势的羁绊。在评估学生非基础知识方面的答案时,要把有无创造性摆在首位。只有这样不断激励学生的创新意识,才会在头脑中闪现创造的火花。2.培养发散思维能力,鼓励多角度思考问题。创造性思维的核心是发…  相似文献   

3.
求异思维是相对于求同思维而言的,它和求同思维都是思维的一种形式.求同思维重在"同",而求异思维重在"异".求同思维是从已知的条件和目的中寻找惟一答案的一种逻辑思维方法,它只从一个方面去思考,每一个思考步骤都指向标准答案.求异思维又叫发散思维,是指从多方推测、假设和构想中来试探答案的创造性思维形式.它可不依常规寻求变异,从多方面去寻求答案.传统的教学太重视求同思维训练,重视标准答案.其结果是学生只知继承前人的知识而没有创新的冲动.现代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创新型人才,要培养创新型人才就必须重视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  相似文献   

4.
有这样一个问题:设计一个从酒精和水的混合液中分离出酒精的办法。 对这样一类问题,在应试教育时代,我们只能要求学生做出标准答案,做出标准答案的学生就能得满分,就能得到老师的表扬。而教师在教学中也必须循规蹈矩.教给学生标准答案,否则就会引起争议或者批评。  相似文献   

5.
在传统的阅读教学中,教师的教学过程就是一步一步地实施自己教案的过程,而学生的任务就是配合老师顺利地实施教案,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回答老师所预定的标准答案,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这样的教学,学生的思维基本局限在教师设计中,这样的阅读教学只会泯灭学生的个性,扼杀学生的创造天赋。  相似文献   

6.
最近笔者接连听了几堂语文公开课。尽管这些公开课上得很花哨,但我总觉得有些什么不对劲,有很大“作秀”的成分,没有做到真正的启发式教学。原因何在?笔者认为“老师设框框,学生套框框”的原因不可忽视。那就是别看语文执教者们用尽了五花八门的教学方法和模式,却始终没改变老师背教参,念教参,学生记标准答案,套标准答案这一轮回。老师给学生留下的思维空间小,思考时间少,束缚了教学的活力。从小学到高中的课堂中,我们都能体会到老师那种浓浓的念教参,背教参,用教参所告诉的一切束缚学生思维的味道。甚至有些老师战战兢兢,恐…  相似文献   

7.
技校教育如何面对二十一世纪,这是对我们技校教育工作者提出的一个严肃课题。李岚清副总理曾指出:“面向二十一世纪的教育,最重要的是素质教育”。而要实现从传统的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首先应当是教育工作者育人思想的大转变。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是应试教育,是分数决定命运,是鼓励学生跟着标准答案走。老师器重的是听话的、各门功课都得高分的学生。这种教育模式束缚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不利于培养高素质的可持续发展的人才,满足不了面向二十一世纪的中华民族全面振兴的客观要求。  相似文献   

8.
人教A版数学必修1首页上"主编寄语"中提到"数学是自然的"、"数学概念、数学方法与数学思想的起源与发展都是自然的",要求我们崇尚自然,回归问题的本原性.综观一些高考题标准答案真是"神来之笔",老师和学生有时很难想到,若老师上课时照搬标准答案讲评,学生只能"望题兴叹",啧啧称  相似文献   

9.
曾经有这么一个故事:老师问学生,雪化了以后会成为什么。一个学生说“春天”,老师脸上有些茫然;另一个学生连忙纠错说“水”,教师才露出“此乃标准答案”的微笑。其实,孩子们的思维是活跃的,在他们身上蕴藏着巨大的创新潜能。作为教师,我们只有努力去开发,而不是简单地扼杀。那  相似文献   

10.
王秀娟 《生活教育》2011,(21):79-81
长期以来,在应试教育体制下,课堂被教师所垄断,学生被教师牵着走,学生的思维完全被教师讲授的所谓的标准答案束缚着、制约着。老师说什么,学生听什么,学生独立的人格与个性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和发展。我们知道,每个学生都是发展的主体,都有自己的尊严和独立的人格,都需要得到他人的  相似文献   

11.
王秀娟 《生活教育》2011,(11):79-81
长期以来,在应试教育体制下,课堂被教师所垄断,学生被教师牵着走,学生的思维完全被教师讲授的所谓的标准答案束缚着、制约着。老师说什么,学生听什么,学生独立的人格与个性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和发展。我们知道,每个学生都是发展的主体,都有自己的尊严和独立的人格,都需要得到他人的  相似文献   

12.
新课标“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不仅对学生提出了新的教育要求,更对教师及教育行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初中语文作文需要改进以往的评改思维,灵活创新,探索出更加适合新时代语文教学的策略.以往的语文评改策略都是老师单向评改,不能让学生充分领悟语文作文教学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难煞老师了     
年轻的谢老师遇到难题了。一年级的数学试卷上有这样一道图形题:一个老师在给4个学生模样的人讲着什么,要求学生看图写出一个加法算式。标准答案为:1 4=5。可学生试卷上的答案却五花八门:4 1=5,5-1=4,  相似文献   

14.
一、考试改革的一次尝试学生们听课、做作业、答题、应试,所有学习活动几乎全是围绕一个又一个问题,这些问题都有固定的标准答案。教与学的效果都用这些标准答案来检验。于是,学生们被老师牵着走,记忆、回想、练习、模仿,慢慢地知识增多了,人也“成熟”了,失去了无知,也失去了童年的“非非之想”。  相似文献   

15.
某小学一年级考试,有这样一道填充题,“1个()和1个()组成11。”其中一个学生是这样填写的:“1个(7)和1个(4)组成11。”评卷老师给了“X”,原因是标准答案是:“l个(10)和1个(1)组成11。” 从学生方面看,确实,班上绝大多数学生所填写的答案是标准答案。老师教学中是按标准答案来教的,而这位学生没有跟着老师的指挥棒走,是按照另外一种方式来思考的,这种独立的思维方式给出的答案,从广义上讲是正确的,应该肯定,答卷上该给“√”。 从教师方面看,在大力推行创新教育的今天,老师还以是否符合标准答…  相似文献   

16.
<正>常听数学老师抱怨:"现在的学生简直没法教,一点数学思维都没有,讲了多少遍了还是不会."然而在指责学生的同时,又有多少老师能从自身找原因呢?又有多少老师能审视自己,反思自己?老师讲个不停,学生当时听懂了,再遇到还是不会做,这是为什么呢?问题是给了个标准答案,更多是没在教学上下功夫,只教学生模仿,甚至连模仿都达不到,缺乏思考过程.作为重要学科的数学,给不少学生带来的不是享受、愉悦和成功,而是  相似文献   

17.
从这道题目的设置看,老师想要教给学生的是:当你给别人造成了侵害,应该如何真诚地表达歉意.问题是在设置题目的时候.老师心中已经预设了一个标准答案.所以当学生中出现各种各样的答案时,老师会发出"学生们怎么啦"的疑问.面对这样一个结果,教师不但要看到问题,还应该因势利导.  相似文献   

18.
赏析窦桂梅老师执教的《魅力》一课,有一个细节让人印象深刻:窦老师不断追问,把孩子的思维引向深入:是谁让卡佳"醒过来了"?这样长大的成人们有错吗?如果你来续写,你如何写?此刻,你正在想什么……老师的每一个问题,实际上都设标准答案,但正因这些问题,得以持续地让学生的思维碰撞,不断拓展,因而课堂上才会有一个个精彩的讨论和生成,课堂变得厚重。  相似文献   

19.
孙永庆  安琪 《初中生》2018,(9):12-14
孙永庆:您在大学学的是中文专业,毕业后当过多年语文老师.请您谈谈对语文学习的经验和看法. 安琪:中学语文教育遭受诟病为时已久,主要问题在于标准化和模式化:段落大意、中心思想、阅读理解等,都必须符合相对固定的标准答案.事实上,文学是与心灵最相关的艺术门类,语文课文多数是文学作品,除了字的读音和形状有明确规定外,其他如何规定?多义和歧义往往是文学的魅力所在,我们的老师却只能按照教学大纲给出的唯一答案判定学生,确实是对学生思维的限制.孩子上大学之前真的很痛苦,太有想法、太特立独行一准会在考试中失败,只能规规矩矩一切按照老师的要求做题.  相似文献   

20.
学生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相当重要的一种教学形式和环节。无论老师提出的问题是要求齐答还是单独回答,都是教师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检查学生知识掌握程度的有效手段,同时也是老师获取学生学习及思维信息的机会和反映教学效果的一面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