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深入理解文本是读出感情的前提。学生只有走进文本,与作者产生共鸣,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朗读时才能“情动而辞发”。那么,教师如何引导学生体验文本,读出感情?  相似文献   

2.
新课标指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要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感悟体验"越来越引起语文教师的关注,小学语文教师怎样做到以感悟体验让语文课堂变得更精彩呢?笔者的做法如下。一、朗读中感悟体验古人云: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立者批文以入情。文  相似文献   

3.
课文中所饱含的情感,教师讲不出,学生听不来。学生的情感要靠教师去感染、去熏陶;要靠自己去体验、感悟。没有感情的文章就没有生命力,没有感情的课堂就没有活力,而没有活力的课堂就难以激起学生心灵的涟漪。情感是语文学习理解和表达的心理基础。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有了一定的情感体验,才能与作者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才愿敞开情感的大门“情动而辞发”。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利用多种有效的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  相似文献   

4.
语文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在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感。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写道:"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可见,情是文章的核心、主宰和灵魂。第一,发挥语文教师情感的"中介"作用。从文章作者的情感,到学生体验到情感,其间不可缺少的"中介"是语文教师情感的"投入"和"外射"。教师币讲课,必须在课堂中融入情感,进  相似文献   

5.
教育家杜威指出:"我们的教学要主张必须让学生有一个实际的经验情景,作为思维的开始。""情动而辞发,批文而入情"就是教师设计富有情趣的场景和氛围,加深情感体验,吸引和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欲望,达到教师的教学目的,这就叫情景教学。  相似文献   

6.
1创设佳境,情动辞发,愉快地迈进作文门槛文章是有情之物。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缀文者情动而辞发。"朱自清也说:"古人作一篇文章,他是有了浓厚的感情,发自他的胸腹,才用文字表现出来的。"这正如刘勰所言"辞以情发"。而人的情感来  相似文献   

7.
情感是一篇文章的灵魂.作者“情动而辞发”.而读者需“披文以入情”。作为语文教师,不仅仅是读者.还是作者与读者心灵沟通的桥粱.在短短的几十分钟内.不仅让学生学习语文知识,还要让学生“披文以入情”,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满含激情地投入到每一篇课文中.认真把握文章的风格和基调,要读出情感.讲出情感.从而使学生感悟文章的真谛,陶冶其情操。  相似文献   

8.
【设计简介】"直抒胸臆"是"情动而辞发",直发胸中之情。怎样"直抒胸臆",是学生写作文时应该掌握的一种重要的表达方法。以趣造境,以境激情,让学生在认知与情感共振中感受、体会、探索这一表达方法,让实践与体验说话,是这一教学设计的基点。  相似文献   

9.
文章是作者思想感情的结晶。学习语文,特别是阅读和欣赏文学作品,只有走进作者的感情世界,与作者进行感情交流,才能受到作者的感染,领悟作品生动丰富的内涵。一、从感情态度中感悟。“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这句话是说,写文章的人因为感情触动而产生文  相似文献   

10.
人们常说"文章不是无情物",古人云:"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文章实是作者充沛感情的自然流露.任何一篇作品都包含着作者的丰富感情.  相似文献   

11.
正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是基于文本、学生、教师之间的多重对话。阅读教学的多边活动既是师生与作者的对话,也是教师与学生的对话。教师要通过阅读教学活动,努力寻找对话空间,拓展学生的思维领域,使学生通过语文阅读提高阅读能力和欣赏水平。一、文本:阅读的特殊对话者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中说:"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阅读时要从文本本身出发,通过与作家、文本对话,碰撞出思维火花,用自己的经验、情感、生活理念去寻求对文本的解读。  相似文献   

12.
如果教师把感情这个基本的心理因素调动起来,渗透在作文指导课中,那么,课堂上"说"和"写"的关系就自然清楚了。"情动辞发"就是这个道理。 一、激发感情不管是命题作文,还是其他形式作文,总是教师出题学生写。学生都存在一个"奉命作文"的问题,学生是被动的。激发学生的感情,让学生有感而发,变被动作文为主动倾诉,是作文指导课上教师要做的主要工作。  相似文献   

13.
对同一篇课文,不同师生有不同的认识,对其隐含的情感因素的发掘就不尽相同。因此,教师应在教学的过程当中根据实际需要,挖掘教材的情感因素。依据文本创设不同的情境,引领学生合理的想象,以期辅助和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学生一旦有所触动,就会情不自禁地“情动而辞发”。让学生设身处地地与作者“对话”,与文本“对话”,进入了文本的“情境”,营造学生、教师、文本之间最佳融合境界,使学生的情感在不知不觉中被熏陶、感染并得以培养,也就达到了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相似文献   

14.
《语文课程标准》中不止一次地强调指出:写作应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写作,需要我们教师有敏锐的洞察力,及时捕捉作文课堂教学中那些无法预见的教学因素、教学情景等信息,利用可生成的习作资源开展作文教学,为写作提供素材,情动而辞发,让写作成为学生情感倾诉、体验  相似文献   

15.
语文的学习,是学生用心对文本教材独特感悟、体验的过程,是最具人文意蕴的探究过程。南朝刘勰说过:"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文心雕龙?知音》)可见教师情、作者情、学生情的和谐统一,这是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那么,如何于无痕处滋润学生的心田,从细微处激发学习的兴趣,让心灵在学习活动中闪现光彩,教出语文独特的情感呢?本文谈一下个人看法。  相似文献   

16.
在语文教学中,激发情感,让学生从小乐学、多识、善思、求美,对学生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古人云"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入情"。学生读书要让他们"披文入情",作文则要让他们"情动辞发"。《语文课程标准》致力于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渗透到阅读的内容和方法中去,要求阅读教学要加强对学生的情感教育,让学生在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代早有"言为心声""情动而辞发"的说法,认为"心声"与"情动"应是作文的发端。可见,作文教学首要的是引发学生的习作需要,回到情动而辞发的原点,找回学生的童真、童心、童趣,引导学生体验生活,感受生活,从而酝酿情感,点燃表达的热情!因此,我们的作文教学应该从找回童真、激活童趣、发掘童心出发,沿着一  相似文献   

18.
作者写文章是“情动辞发”,学生读文章则是“披文入情”。阅读教学先要引导学生充分地感知语言文字,而后经过形象再造,使文章刻画的形象呈现在头脑中。这样学生就能进入课文所描述的艺术境界,领会到文中语句的精妙,领略到文章的情趣,真正达到“物我同在”、“人我同在”、“我在情境中”。受到这种情景的触动,必然激起学生的感情波澜,从而和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因此,学生对语言文字的认识,仅有理性思维是不够的,还须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情感体验,让学生的感情和课文所表达的感情共鸣。学生入情入境的阅读,不仅可以激发学习兴趣…  相似文献   

19.
很多时候,我们总听到不少教师抱怨学生启而不发,对文本丰富而绚丽的感情无动于衷。但是作为教师,我们有没有想过:为师的有没有用心、用情去读进文本、读懂文体、读活文本呢?试想,作为老师的我们不用心、用情去品味课文,又何来"情动于衷而形于外"呢?教师不动情,学生又如何会被感染呢?所以笔者认为,要学生能  相似文献   

20.
正"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而入情。"其实刘勰就是要告诉我们让"人——本"对话真正地互动起来的支点应该是"情",而这种文本与读者之间产生的交流、碰撞、共鸣正是我们语文教学活动中所提倡的情感熏陶。新课标提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