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林小萍 《海外英语》2023,(23):238-240
高职英语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可以调动学生学习兴趣,还能提高学生英语学科素养,增强学生文化自信,提升学生民族自豪感。基于此,文章围绕文化自信,阐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英语教学的价值意蕴,并从教学内容、校园活动、教学方法、考核评价、课外活动、翻转课堂等方面出发,探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英语教学策略,旨在提供一些有益参考,提高高职英语教学效果,培养有文化自信的专业人才。  相似文献   

2.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是时代进步的需要、文化传承的需要和学生发展的需要,对校园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和行为文化建设有着影响深远,对构建和谐校园文化氛围、提升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3.
王凌晨 《教育与职业》2012,(12):184-185
建设高职校园文化是我国高职教育全面和谐健康发展的关键,而高职校园文化的建设必须以优秀的传统文化精神为内核,以传统文化教育为手段,利用多种形式,开辟多种渠道,提升高职学生的人文素养,形成人文性的校园氛围,合力推进高职校园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4.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必须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奠定基础。本文从高职院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与趋势进行分析,提出了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应秉承的理念与坚持的方向,并进一步提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校园文化的"两个层面,三条途径,四种方法",以便为高职院校传统文化研究者带来一些思路与启发。  相似文献   

5.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的 精神根基。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进校园是当前推动文化传 承的有效途径之一,也是全社会的共识。所以如何让优秀传统 文化真正融入学生的生活和思想,成为广大中职教师开展思想 道德教育的重点。本文以中职校园文化建设为切入点,从让优 秀传统文化走进课堂、开展文化活动、创造良好的校园环境等 几个方面展开深入探究,以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好更快地 走进校园。  相似文献   

6.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在高中英语教学中,教师要了解中华传统文化融入英语课堂的必要性,充分挖掘教材中蕴含的传统文化,将传统文化融入校本课程、选修课以及校园文化建设中,提高学生的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7.
基层党组织是高职院校党建工作的组织、实践者,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处于核心地位,发挥着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重要作用。先进的校园文化活动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加强校园精神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科技文化等建设,开展有特色、有品牌的校园文化活动,发挥党员新时代先锋模范作用,提升学生专业技能、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养,创造积极向上的成长氛围,彰显学校的综合实力和办学特色,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水平。  相似文献   

8.
校园文化是学校的灵魂,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对于高职院校的生存和发展有着重要意义。近年来,随着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日渐重视和正确把握,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院校文化建设这一课题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本文试从重要性、要避免的误区以及具体措施等角度展开论述,以期为高职院校文化建设具体实践提供有益支持。  相似文献   

9.
在高校思政教育中融入优秀传统文化,可以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同时还有助于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文章首先分析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意义,然后阐述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原则,指出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路径:利用思政课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充分发挥榜样的力量,结合实践及传统节日等多种形式,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的校园文化建设中。  相似文献   

10.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高职学院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独特资源,我们应该采取有效途径充分发挥优秀传统文化在当前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笔者针对高职学院的办学要求和特点,提出在思想政治课程建设、职业道德教育、校园文化建设和师资力量培训等方面融入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  相似文献   

1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民族精神之魂,凝聚着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和强大的号召力。学生群体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弘扬者,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要注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高职学生发扬中华传统美德和民族精神、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三观、提高他们的道德品质。可以从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校园文化建设、当地特色文化和网络平台等途径,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好地融入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充分利用发达的网络技术实现优秀传统文化传播方式的创新。  相似文献   

12.
文化认同是一个民族最伟大的精神力量,故而作为当代大学生重要组成部分的高职学生也应不断增强自身在文化认同方面的使命感与责任担当意识。这便要求广大高职院校要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同时,还要努力培养高职学生对璀璨绚烂、历久弥新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有利于激发高职学生建立强烈的家国情怀,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并逐渐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广大高职院校可通过课堂教学、第二课堂和校园文化活动、学生自主学习,以及不断强化氛围营造这四种途径来加强高职学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意识,以使高职学生能够成为心怀爱国情和强国志,并拥有报国行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相似文献   

13.
朱泳 《成才之路》2024,(11):125-128
新时代下,思政教育是对大学生进行理想、道德、纪律、法治、国防和民族团结教育,使其树立正确的“三观”,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有效途径。而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院校思政教育中,能丰富思政教育的内涵,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使学生成为德技双修的优秀人才。文章在分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院校思政教育的重要性及现状的基础上,探究创新策略,以期为高职院校思政教育改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文化是学校的灵魂,也是学校发展的强大精神支撑。初中校园要积极探索本真文化建设,牢牢把握学校教育教学立德树人的本质,树立"归本求真、止于至善"的校园文化理念,明确本真文化在学校教育教学中的统领地位,优化"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育人环境。在打造"书香校园"建设方面狠下功夫,在增强师生文化自信方面狠下功夫,在切实改进学校德育工作方面狠下功夫,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狠下功夫,在有效提升班级文化建设方面狠下功夫,让校园文化真正成为学校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相似文献   

15.
要提高独立学院校园文化建设水平,就必须注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校园文化的融合,努力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带入校园,使其走进课堂、进入教材。实现与校园文化四方面的充分结合。要继承并发扬传统文化,使其充分体现其作用,增强学校的文化底蕴,提高校园文化建设的感染力与凝聚力。  相似文献   

16.
中华工匠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包含了丰富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其核心是工匠精神。中华工匠文化融入高职教育,对于传承发展中华工匠文化,健全职业教育德技并修育人机制,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均有重要价值。中华工匠文化融入高职教育,重在引导学生认知中华工匠文化体系,传承中华工匠文化精神,领会中华技艺美学意蕴。融入各类课程教学、融入校园文化建设、融入社会实践教育与融入校企合作等都是中华工匠文化深度融入高职教育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7.
孙玉华 《辽宁高职学报》2013,(6):100-102,110
高职校园网络文化中融入现代职业教育元素,使得高职校园文化制度建设有了新的含义。高职学生对网络虚拟实训环境的需求及网络本身形式的生动活泼、内容的全面丰富、时效的更新快捷等特点,使得加强高职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更具重要性和迫切性。运用先进技术建设高职校园网络文化平台,营造真实的校园文化氛围,可以有效引领学生的网络行为,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18.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资源,二者的有机融合对培育学生爱国情怀、培养文化自信和延续传统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面对新媒体迅速发展带来的挑战,高校出现对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视程度不足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衔接不到位等问题。为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高校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平台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19.
校园文化是高职院校办学特色和综合竞争力的体现,是推动学校发展的强大动力。高职院校校园文化要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传承中创新发展,要把握时代脉搏,要突出学校特色,要积极吸收优秀文化成果。山东城市建设职业学院以打造品牌校园文化为抓手,形成了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育人体系,探索出了一条高职院校特色校园文化建设道路。  相似文献   

20.
周凯婷  朱中文 《科教导刊》2023,(24):122-125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可以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增加民族凝聚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助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向世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古诗词教学能够唤起情感共鸣,促进文化认同;弘扬传统文化,彰显民族精神;继承国学经典,增强民族自信。文章以江苏省交通技师学院“诗词赏析”课程为例,通过阐明高职古诗词教学的现状和问题,分析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古诗词教学的意义和价值,并提出融入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