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正> 提起唐代著名宦官高力士,一般人只知道他手秉重权、颐指气使而被伟大诗人李白所傲视并让他脱靴的传说。但是,殊不知这位连玄宗对之也称“力士当上,我寝乃安”,肃宗居东宫亦以“兄事”的倾朝权贵,七十七岁时竟被贬流到偏远的南国黔中道巫州(其治所在龙标县,即今湖南省黔阳县黔城镇)。  相似文献   

2.
如果仅仅是将诗词简单引用,如果只是对诗词简单解说,文章就表现不出作者丰厚的底蕴与充沛的情感。写李白,突出一个“狂”字,展开时或引用诗人名句,或引用玄宗亲迎、力士脱鞋、贵妃研墨等典故,使诗人愤世嫉俗、豪放不羁的形象跃然纸上;  相似文献   

3.
综观近年来发生的网络舆论暴力事件,尽管大多数网民的出发点是为了弘扬正义、惩奸罚恶,但它对当事人和社会的影响却不可低估,而且网民的表达方式和采取的实际行动是否理性值得探讨,鉴于舆论暴力事件日益增多,本课题旨在通过分析网络舆论暴力现象的特点、表现,运用传播学理论和相关社会学的视角对该现象做根源、理论上的探究.  相似文献   

4.
在诗歌教学中,教师巧引故事,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欲望,特别是在课文导入中巧妙运用,更能收到奇效。教授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时,教师讲述有关李白的轶事:李白“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豪气和李白让高力士脱靴、杨国忠研墨的醉意,让学生忍俊不禁。  相似文献   

5.
《李谪仙醉草吓蛮书》在我国古代李白再塑史上,是一篇堪称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集李白传说故事之大成的力作;小说集中展现了李白超常的才华、酷爱自由的个性、蔑视权势小人的傲骨和淋漓酣畅的诗酒精神,同时,小说也在社会政治的层面上展现了-个关心时政、为民做主具有鉴识的李白,这是一个明人理想中的李白,在李白再塑史上具有新意;从整个李白再塑史来考察,小说基本上对李白形象的再塑起到大体定型的作用,此后的李白形象的塑造,虽每个时代不乏自己的时代印痕,但总的来看,已趋向一致,没有更多突破性的出新;小说对李白的再塑,无论是继承还是创新,均反映了作者所处时代人们对李白的解读,透露了明代人解读的特定文化背景和内蕴.  相似文献   

6.
寄李白书     
李白是才华横溢的“谪仙”,是不畏权贵、敢让杨贵妃研墨,敢让高力士脱靴的“猛人”。但在高丹同学的眼中,他却是个虚伪做作的人,这是为什么呢?赶紧往下看吧!  相似文献   

7.
热辣剧情: 律师本·艾弗列克因为抢救路人而遭遇车祸不慎双目失明,但却意外地获得超能力,不仅耳听八方而且变得武功高强身手不凡。于是在白天他仍以律师形象出现,到了晚上则惩奸除恶伸张正义,并处处留下了醒目的“DD”记号。  相似文献   

8.
庄子和李白的世界观与处世态度有很大的不同,庄子展现的是一个愤世、超世的逃尘隐士形象,李白则是一位恋世、入世的社会角色;庄子以哲学的思辩表现自我,李白以文学的形象突出自我;庄子是极端超俗精神的代表,李白则是多种文化精神的整合;庄子的浪漫有着浓厚的荒诞虚无、汪洋恣肆的原创性色彩,李白的浪漫则表现为豪情奇想、朗丽清新的继发性特征。庄子为中国士人昭示了一条与现实的决裂之路,李白则为中国士人提供了一种理想人格类型。庄子与李白都是中国文化史上独特的“这一个”。  相似文献   

9.
李白写景诗的风格外观是多色调的,有神奇的美、壮丽的美,也3有清丽含蓄的美。李白写景诗的内涵是时代精神充分个性化的、形象的表现,盛唐气象通过李白的“济世”热情和飘逸个性,转化为空间时间化的动态意象。在艺术创造上,李白继承了“兴寄”和“自然”两大写景传统,在个性表现和自然生成的基础上,一方面尽量呈现对景物的原初感觉,另一方面又象征寄托着深厚的时代内容,是比兴兼得的典范。  相似文献   

10.
张光富 《九江师专学报》1996,15(2):73-75,80
李白名篇《蜀道难》的主题是什么?众说纷纭。笔者新议,认为《蜀道难》的主题是极言国家局势的危殆,并以之正告玄宗,重用亲近奸Wang之臣,国家祸乱必至,并抒写了诗人发现“盛世”将倾的惊愕、焦急、忧虑及怨愤之情。  相似文献   

11.
新时期文学有大量作品关注了弱势群体和个体“弱势者”,近年更成为醒目的主题。这些描述揭示了社会权力状况、阶层结构、时代走向和价值观念的变化,塑造了许多耐人寻味的“弱势者”形象。其中有三种审美倾向:理想主义的赞颂,现实主义的描述,文化的思考与揭示。它们表现了不同的审美立场和价值取向,显示了新时期文学的阶段特征。  相似文献   

12.
甲骨文中的“龙”字,形象地表达了先人朴素的思维意识。龙为祖先的传说,已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龙从真龙天子到贤德君子的指代,反映了龙由宫廷的垄断到民间开放的变化历程;随着时代的发展,“龙”文化涵义也在发生新的变化。  相似文献   

13.
李白是盛唐文化孕育出来的天才诗人。他善于从不同的事物身上,体会到不同的印象,诗人创作的鲜明个性色彩,也就在这种对感情、形象的奇妙构思中,凸显了出来。因此,我们在学习、研读、欣赏李白诗歌的过程中,一定要抓住李白诗歌的感情、形象、风格的变化统一,统一变化。  相似文献   

14.
李白是盛唐文化孕育出来的天才诗人。他善于从不同的事物身上,体会到不同的印象,诗人创作的鲜明个性色彩,也就在这种对感情、形象的奇妙构思中,凸显了出来。因此,我们在学习、研读、欣赏李白诗歌的过程中,一定要抓住李白诗歌的感情、形象、风格的变化统一,统一变化。  相似文献   

15.
天宝三年(744)春,由于杨贵妃、高力士、张洎等向玄宗进谗,李白被赐金放还。济苍生、安黎元是李白毕生的政治抱负,在《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中,诗人直言不讳地表示了自己建功立业、大展宏图的强烈愿望:“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述,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待到功成名遂之后,再退隐山水,垂钓江湖。因此,从二十六岁出蜀开始,十几年里,诗人遍历名山大川,广交高士俊  相似文献   

16.
独上高楼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题记曾经以为,古代文人的生命会简单而明了,时代赋予他们简明的期望:入相出将,封妻荫子。然而,是谁偏偏要抛开那些世俗的期望,独上高楼,为自己的人生另择一条路?一、李白是黄沙漫天,北风吹雁中骑驴高歌的歌者么?是以霓为线,以虹为钩的海上钓鳌客么?是遍访青山绿水、且歌且行的游者么?在那个烟花三月的时代,人们对你的期望是歌功颂德,取悦帝王换取高官厚禄;而你偏偏要独上高楼,在朝要高力士脱靴磨墨,在野要放白鹿于青崖之间。于是你注定要孤独,“举杯邀明月,对饮成三人”,然而你傲然,“钟鼓馔玉不…  相似文献   

17.
从李白对待现实、对待干谒、对待富贵、对待前贤等的态度表现上,剖析了李白形象的矛盾性,这种矛盾性也暴露出李白形象的消极面。作者认为,把李白还原成真实的“人”的存在,这种研究方法无论是对李白研究、抑或对古代文人心态研究,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唐代诗人中,李白格外钟情“流水”意象,在诗中前无古人、后少来者地频繁使用.“流水”作为李白诗歌的中心意象,透露出其强烈的生命意识.时光易逝、年华易老,与渴望建功立业的人生抱负纠结在一起,在李白内心产生一种焦虑感和紧迫感.生命意识投射到具体的“流水”等诗歌意象上,表现出“形象的飞跃感、流动感”特征,反映出李白喜好动感的审美意识.  相似文献   

19.
自我、自由、欲望是李白诗歌的三个主题,也是理解李白精神世界的三个关键词语.李白诗中的自我,由现实自我、幻想自我Ⅰ、幻想自我Ⅱ的三重结构组成,并通过这三种自我形象的连接,对其后的思想资源加以统合.李白在与人生困境的抗争中,以各种方式表达自己的自由意愿,传达对自由经验的向往.这种对自由经验的向往,成为其诗歌感染力、震撼力的源泉.李白诗歌的欲望主题则包含了真实的生命冲动,指向他所向往的自由经验.诗人的其他政治幻想、超现实幻想都因与这个感性层次的联系,而有了活跃的源头.作为一个抒情诗人,李白的最伟大之处就在于,在一个总的来讲缺乏自由的时代,用一种非常强烈的形式表达了人类与生固有的对自由的向往,表达了即使在环境强烈压抑下这种自由欲望如何搏动而不曾妥协.这正是李白诗歌的主题,也是人类文学最重要的主题.正是这一主题将李白与后代无数读者联系在一起,使李白成为人们心底里最喜爱、最倾倒的诗人.与这种自由主题相应,李白诗在形式上也具有最大的自由感(就古典诗歌范围而言).所有这一切综合起来,便构成了作为中国诗歌史上一个特例的伟大诗人,一个无法模仿的伟大诗人.  相似文献   

20.
《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是唐朝诗人李白在公元745年(唐玄宗天宝四年)写的。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李白奉召入京,他以为实现“济苍生”、“安社稷”远大抱负的机会到了;不料到长安以后,却只被当作点缀升平的词臣。于是,苦闷中的他醉酒狂放,终遭高力士等权贵的谗毁,于天宝三年(公元744年)春,被赐金放还。在长安的三年,他的理想遭到重创,于是他把天姥山看作是心灵的归宿,试图通过求仙访道以寻求解脱。壮志未酬的苦闷,对功名与权贵的鄙弃,凝结成了《梦游天姥吟留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