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寻欢作乐"是人类创造节庆、建设多种娱乐场所单一而明确的动机,以笑为特征的喜剧性正是对这样一种动机的概括和观照。喜剧性的笑的基础在于审美主客体之间某种对应的不协调的激活,它与审美主体和客体都有联系。笑话的最大艺术魅力即是它的喜剧性。以大学校园笑话为摹本,根据喜剧形态将其分类,可以分析出笑话的喜剧性是如何产生的。  相似文献   

2.
从创作主体、审美客体及接受主体等几方面入手,才能比较全面、准确地把握喜剧性笑的发生系统。喜剧性笑的产生与喜剧的创造善于运用逻辑智慧、变易语言要素或巧用艺术与修辞技巧有关,同时,审美客体应呈现某种反常和不协调状态,接受主体也应在具备一定的化背景及个人素质的条件下对喜剧客体产生意外、惊奇或优越等心理反应。  相似文献   

3.
《集宁师专学报》2017,(1):17-21
《牡丹亭》中喜剧性因素集中表现在陈最良、春香、道姑等人物身上,其喜剧性起源于矛盾性、反常性;喜剧性因素的使用或冲淡了悲剧气氛,或喜中含悲、喜后见悲,喜剧情节从另一面体现了悲剧性。并且,汤显祖使用这些喜剧性因素,实则寓含对皇帝官员、官场与科举等社会百态的讽刺;将《牡丹亭》等戏曲与西方戏剧比较,从中窥探出中国传统戏曲具有"悲喜混杂"的风格特征,其原因是继承插科打诨的戏曲传统与具有乐天的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中国当代影视喜剧为例,阐明当今广为流行的超文现象"戏仿"的审美特征与功能:它采用戏谑夸张的滑稽摹仿方式,在仿本之内以及仿本与源本之间造成多重背反性矛盾的叠加,同时这些背反性矛盾又因有悖于常规常情而造成接受主体理性规范的移除和审美心理的反弹,由此形成了独特的喜剧性审美效应。戏仿具有解构与建构的双重功能,其创造性主要体现在多文本杂揉的狂欢体风格,并在戏谑不恭的无厘头表象下表达出现实关怀和平民意识。  相似文献   

5.
巴赫金对西方喜剧美学的理论贡献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及对拉伯雷的研究,蕴含了丰富的喜剧美学思想。如何从喜剧美学的角度评价巴赫金的理论贡献是目前学术界较少论及的问题。本文试图考察巴赫金的喜剧美学理论对西方传统喜剧美学的突破与创新,认为巴赫金对笑与喜剧本质的认识富于思辨色彩,突破了片面注重喜剧的否定性内容及伦理意义的西方喜剧美学传统,并将对喜剧的理解扩展到本体层面和认识论层面;同时,他对喜剧的诸种范畴-怪诞、讽刺的分析也有许多创新,对西方喜剧的理论研究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6.
喜剧性语言的研究通常作为文学或者戏剧美学的一个附庸和补充,从语言学角度研究很少。莎士比亚是世界公认的喜剧大师,在喜剧创作中进行了丰富的喜剧性语言实践,其喜剧性语言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有很高的欣赏价值和研究价值。一些学者对莎士比亚戏剧作品的整体语言做了研究,如"莎士比亚戏剧语言的多样性"[1]等,但是都没有对莎士比亚的某一剧本进行详尽的语言特征分析,尤其没有对喜剧性语言进行分析。《无事自扰》是莎士比亚四部喜剧中十分成熟的作品,它的喜剧氛围直到三百多年后的今天仍然令人为之捧腹。从双关语、夸张、反语、反复以及排比等修辞手段对剧本中的喜剧性语言进行分析,可以看到莎士比亚运用丰富的语言形式构建的喜剧性。  相似文献   

7.
阿凡提笑话的最大艺术魅力即是它的喜剧性。阿凡提笑话短小风趣 ,引人发笑。然而这种笑不是生理上的无内容的笑 ,无缘无故的笑 ,它是智慧的笑、深邃的笑、胜利者的笑、审美意义的笑。喜剧性是其笑的奥秘 ,由于本质与现象 ,内容与形式的矛盾而产生的倒错、自相矛盾、悖理等。即通过笑话来揭示事物的矛盾本质 ,从而成为战斗的武器、教育的课本  相似文献   

8.
语言是造成喜剧性的重要因素。在小说《红楼梦》中,人物的语言具有喜剧性。这些语言既源于生活.又经过了作者曹雪芹的精心提炼,密切配合了小说中人物的个性特征和情节发展,增添了小说的喜剧色彩。  相似文献   

9.
巴赫金根植于中世纪诙谐文化和拉伯雷创作实践的狂欢化理念,避免了形式主义和庸俗社会学的偏颇,真正把握了喜剧意识的本质和精髓;他对狂欢式“笑”的双重性的思考和阐释,具有哲理深度和积极的建设性,有助于我们全面、辩证地理解和把握喜剧性的实质和审美功用;他的狂欢化理论所体现出的相对性思想,揭示了喜剧思维的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10.
《三国演义》中的很多人物形象,从某种角度上来看,具有比较鲜明的喜剧性特征。这主要表现为以张飞、曹操等为代表的人物的喜剧性;二角或三角的喜剧性人物关系;以及用对比和白描的刻画手法来增添人物的喜剧性色彩。这些,使《三国演义》这部民族史诗著作,于悲剧意蕴之外,另具了独特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1.
明末剧作家吴炳创作的著名喜剧传奇《绿牡丹》,其中作为喜剧性人物的不学无术、鄙陋奸邪的纨绔子弟柳五柳和车尚公分别由净、丑饰演,通过分析他们自身言行的喜剧性矛盾,机械的思想行为与变化了的环境的矛盾,以及情绪的突转异变,展现出本剧净丑角色的喜剧性审美意蕴及其所营造的喜剧氛围。  相似文献   

12.
悲剧的精神实质是积极的 ,有它的乐观色彩。当然并非所有的悲剧都有乐观性 ,但悲剧冲突的必然性预示着美必将战胜恶的乐观前景。悲剧的审美效果是积极乐观的 ,中国悲剧比西方悲剧更富有乐观色彩。  相似文献   

13.
毛泽东认为统筹兼顾是一门领导艺术,是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基本手段,是“两点论”与“重点论”的有机统一。毛泽东的统筹兼顾思想对我国的和谐社会建设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因为,构建和谐社会必须统筹兼顾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必须统筹兼顾公平与效率,必须统筹兼顾城乡发展,重点解决“三农问题”。  相似文献   

14.
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理论,是毛泽东哲学思想研究的重要内容。1956年,社会主义制度得以基本确立,面对一些新情况、新问题,毛泽东提出了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理论。毛泽东的这一理论对于我们认识与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的各种矛盾提供了重大的理论及实践指导意义。但由于时代与历史的局限,这个理论也存在一些缺陷与不足。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理论与实践为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提供了正反两个方面的历史经验。  相似文献   

15.
喜剧艺术作为一种审美范畴,以笑的特有形式来否定丑恶的东西,表达肯定的情感。喜剧创作的基本表现手法是幽默与夸张。钟求是的小说紧扣当下生活,通过爱情等生活的描写,表现现代人生存的焦虑与尴尬,充满了强烈的喜剧精神。  相似文献   

16.
一部伟大的《史记》既包含了深沉的悲剧性,也蕴藏了幽默诙谐的喜剧性。司马迁用幽默机智的笔调塑造了一系列诙谐滑稽的喜剧人物;用讽刺的笔调勾画了王公贵族和反面人物的荒唐可笑;《史记》的喜剧性中还隐含了悲剧情调,使这些喜剧作品有了深刻的内涵。  相似文献   

17.
In The Taming of the Shrew, Shakespeare utilizes Elizabethan fashion not only as a staging device to furnish spectacle and add color, but also to provide meaning. Examined in relationship to Henri Bergson's theory of comedy, the play provides an example of Shakespeare's use of fashion and its function in society as a comedic device in the shaping of plot, character, and thought.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三十年代中期几部具有代表性的喜剧电影为研究对象。对其中所展现的城市生活和由此构成的喜剧性情节进行分析,指出影片编导者在对待城市时矛盾的立场,并试图在比较的视野中对其做出评价。  相似文献   

19.
除了基本的研究方法问题,二语习得理论建设过程出现了众多问题,如:理论层出不穷,相互矛盾,对理论的出发点和目的梳理不清等。本文拟对主要的第二语言习得观点和理论建设的关键问题如研究方法、研究范畴、类型划分和评价标准等四个方面作概括性的介绍,并建议各种理论可以相互"融合",构建互补,以解释二语习得的不同维度。  相似文献   

20.
以80年代作为参照对象,90年代中国喜剧电影呈现出许多新特征。首先,影像空间发生了转换,都市代替乡村、单位而成为电影的典型空间,第二,无论从内容上,还是从故事的结构方式上,时间维工有所淡化而空间维度被突现。第三,影像空间的形象也发生了变化。影像的空间不再仅仅是故事发生的背景与舞台,而是作为独立的因素获得表达,开始具备自己的性格与逻辑。这一时期的喜剧电影呈现出来的空间也不再是纯净、透明、和谐的,相反,充满了裂隙与歧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