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早期禅宗从菩提达摩起,传法宗奉刘宋译四卷本<楞伽经>.大约从公元8世纪下半叶开始,禅宗北宗出现改用唐译七卷本<楞伽经>的新动向.随着普寂与北宗禅风西旋沙州,敦煌楞伽经变的绘制也使用唐译七卷本<楞伽经>.本文利用敦煌资料,对此转变原因,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2.
敦煌莫高窟第320窟南壁壁画题材不见于其他洞窟,一直未能定名。通壁壁画由中央说法会、下方宝池莲花化生、两侧莲茎和千佛三部分组成,论文认为这是依据北凉法众译《大方等陀罗尼经》绘制的一铺经变,宣传释迦说陀罗尼时幻现出的景观。《大方等陀罗尼经》在中国南北朝时期就十分流行,对中国佛教影响较大。第320窟大方等陀罗尼经变的发现,使敦煌石窟又增加了一种新经变。  相似文献   

3.
多数敦煌壁画已经确定内容,但由于数量庞大、内容不一、画面残破等原因,少数壁画没有定名或者定名欠妥,通过仔细辨认,本文确定莫高窟第158、150、143窟10余铺经变画名称。本文首次公布第321窟十轮经变的榜题,榜题文字显示该经变是依据北凉译《十轮经》绘制的。  相似文献   

4.
S.P.76《维摩诘经变稿》试析──敦煌壁画底稿研究之四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S.P.76白描稿,作者经过详细的分析研究,表明其中的三小部分是为敦煌壁画底稿《维摩诘经变稿》。作者又通过对敦煌莫高窟洞窟壁画《维摩诘经变》的考查,根据画稿与壁画在成作时代、画面内容、佛经版本、布局结构等诸多方面的对应一致,认为S.P.76《维摩诘经变稿》是莫高窟第98窟《维摩诘经变》的壁画底稿,同时也应为五代宋曹氏归义军时期敦煌壁画绘制的参照底稿。  相似文献   

5.
敦煌壁画中的《东方药师净土变》,产生于隋代,历经初唐、盛唐、中唐、晚唐、五代、宋,迄于西夏,历时六百余年。壁画现存102铺,其中敦煌莫高窟96铺,西千佛洞1铺,安西榆林窟4铺,肃北五个庙石窟1铺,此外,另有绢画2幅。这些遗存的经变,为探讨各时期的《东方药师净土变》,提供了详尽丰富的资料。一《药师经》与《东方药师净土变》《药师经》是一部宣传大乘佛教净土思想的经变,在中国佛教史上,《药师经》共有五  相似文献   

6.
敦煌莫高窟第45窟为代表窟,窟内南壁观音经变同属唐代艺术精品,学界传统认为该铺经变为盛唐作品,是在洞窟营建之初与其他盛唐壁画同时绘制.但是经过我们对洞窟营建的考察发现,第45窟作为盛唐未完工中唐补绘洞窟,观音经变如同窟内其他几身中唐补绘的观音、地藏菩萨像一样,实为洞窟停工后由后人续修补绘作品.与窟内及其他窟相关的盛唐、中唐壁画作一比较,发现其确与盛唐壁画有所区别,却与中唐壁画有所联系.同时,作为当时独特背景下观音信仰的流行,观音经变的绘制也符合具体的历史背景.分析的结果表明,莫高窟第45窟南壁观音经变,不大可能像传统观点认为的那样属于洞窟营建之初整体设计思想与布局观念指导下的一部分,绘制于盛唐第一次营建之时,而应该是受吐蕃战争影响下洞窟停工后的续修补绘作品.具体的时间有可能是沙州陷蕃(786)前,仍属盛唐时期,但不会早于东壁门南补绘盛唐观音立像;也有可能晚到沙州陷蕃后的中唐时期.无论如何,该铺观音经变作为洞窟停工后由后人续修补绘作品是可以肯定的.但并不因此而否定或贬低该铺经变之艺术、历史、学术价值,它作为莫高窟唐代艺术之精品与代表作仍无疑问.  相似文献   

7.
本文据唐玄奘的译经,详细论述了敦煌石窟壁画中依据玄奘译经绘制的经变画,特别就各时期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变、天请问经变、十一面神咒心经变、不空羂索神咒心经变、十六罗汉像的流行情况作了深入探讨.并通过对昙旷、乘恩、洪NFDF1、法成等高僧的研究,说明唯识学派学术思想在敦煌的传承和影响.并据<大唐西域记>等的记载讨论了归义军时期敦煌壁画中的瑞像图以及西夏时期敦煌石窟壁画中的"玄奘取经图".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莫高窟第431窟初唐绘制的南、西、北三壁的观无量寿经变及供养人画像和东壁的四大天王像、中心塔柱四面的说法图进行了全面考察,认为此铺观无量寿经变体现了唐代净土大师善导的"凡夫论"思想,说法图、四大天王等也与往生西方净土有关,进而指出第431窟初唐的这次重修,建立了敦煌莫高窟最早的一个往生西方净土法事活动的道场。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莫高窟第454窟天请问经变榜题的考查,笔者认为这铺经变是依据文轨《天请问经疏》所画,这一方面反映了《天请问经疏》在敦煌的流行,另一方面也表明,对于敦煌壁画与榜题来说,佛经注疏也是取材的重要部分,益显佛教的中国化、世俗化。  相似文献   

10.
莫高窟晚唐时期第12窟画有8铺经变,其中北壁西侧的华严经变保存较为完好。依据残存的部分榜题,文章对经变的内容进行了考察,确定该经变主要依据实叉难陀译《大方广佛华严经》绘制,并对屏风中绘制的五十三参图像进行了辨识,确定了多数情节。  相似文献   

11.
经变画所绘乐舞图像是整个敦煌莫高窟壁画中极具特点和风格的部分,尤其是在唐代经变画绘制空前发展的背景下,乐舞图像不仅成为经变画表现佛教思想的重要手段,而且也是今人研究唐代乐舞史不可或缺的图像史料.本文从乐舞图像的分类、表现形式以及功能三个方面入手,对唐代莫高窟经变画乐舞图像加以耙梳,以期对经变画乐舞图像绘制动机、乐舞图像与佛经文本对应、乐舞图像与经变画关系等问题得出一定的结论,为敦煌乐舞和唐代乐舞史研究提供相关研究资料与学术支持.  相似文献   

12.
吐蕃统治时期(781—848),法华信仰在敦煌仍旧流行。除了敦煌文献中保存有吐蕃时期的《法华经》写卷外,敦煌石窟还保存了这一时期的六铺法华经变,莫高窟第361窟还出现了莲花塔式的多宝塔。这些都说明,中唐时期敦煌的法华信仰非常流行。此时的法华信仰,除了延续盛唐时期的功能之外,还增添了密教色彩,展现出法华信仰的进一步发展。本文通过对中唐敦煌文献和敦煌石窟法华资料的梳理,总结出法华信仰在这一时期的发展与特点。  相似文献   

13.
李静杰 《家教指南》2023,(4):99-125
经变画系敦煌唐宋时期洞窟的基本内容,现存二十余种、九百余铺,具有完整发展序列。经变画在初盛唐时期初步发展,吐蕃、张氏归义军、曹氏归义军五代时期大发展,曹氏归义军北宋期、西夏走向衰落。经变画大体可以分为净土类、上求菩提类、下化众生类、其他类,约占总量2/5的净土类经变为洞窟首选内容。主室两侧壁经变画在初盛唐时期流行通壁式布局,吐蕃时期增加二列式、三列式布局,张氏归义军、曹氏归义军时期又增加四列式、五列式布局,通壁式布局占有半数以上。敦煌石窟经变画现存四十余种对应组合关系,合计二百数十对,大体可以分为净土类经变之间对应组合、非净土类经变之间对应组合以及净土类经变与非净土类经变对应组合三种情况。在通壁式布局洞窟中净土类经变占绝对多数,在多列式布局洞窟中往往兼顾净土类与非净土类经变。总体而言,敦煌石窟经变画反映了以净土信仰为主,上求菩提思想为辅,将下化众生思想作为必要补充的设计逻辑。石窟成为教化、救济众生,使之将来往生净土世界的说法道场。  相似文献   

14.
<金刚经>是唐代最流行的佛教经典之一,主要宣扬"般若性空"之理,对南宗禅的形成与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金刚经>被六祖慧能奉为禅宗顿悟派的根本经典,神会在继承和发展慧能的顿悟禅法思想的基础上,建立了以<金刚经>为相互传承的南宗祖统说,以抗衡北宗掸以<楞伽经>为基础的祖统说,为南宗禅立宗弘法奠定了理论基础.在敦煌文献及唐代莫高窟壁画中有很多的<金刚经>写本及根据该经内容而绘制的经变画,体现了该经在唐代的盛行.这种现象的出现,应与以<金刚经>为主旨的顿悟禅法思想在敦煌的流行有关.  相似文献   

15.
敦煌石窟艺术中绘制和塑造了大量的观音形象.现有《观音普门品变》和《观音经变》共29铺,绢画7幅,纸画5卷.绘制时间,起于隋代,盛于唐、五代、宋,下迄西夏,历时六百余年.这些资料对于研究佛教艺术与观音信仰等问题有重要的意义.一《法华经》的翻译与《观音经》的出现《法华经》是大乘佛教的一部重要经典,中国佛教史上有三个重要的译本.最早翻  相似文献   

16.
唐代后期包括吐蕃统治时期(781—847年)和归义军时期(848-906年),敦煌石窟的开凿兴盛不衰,壁画中的山水画也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经过盛唐的发展和完善,山水画在中唐以后更加丰富了,几乎每个洞窟都有山水景物,凡是能够表现山水的地方,画家都画上了相应的山水画。尽管山水画是人物画的一种场景和陪衬,在佛教石窟里始终没有取得独立的地位,但是,这一时期山水的普及,正如装饰图案一样已为壁画不可缺少的内容了。一些经变如《金刚经变》、《楞伽经变》、《观无量寿经变》等已经形成了  相似文献   

17.
通过与经文及敦煌相关图像的对比,确认大邑药师岩K7-2左侧的经变,应为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变,其年代为9世纪末至10世纪中叶。该铺经变是从敦煌传入蜀地后,为便于组合与雕刻而产生出的一种新的形式。该经变流传较少,与功能相同、供养简便的尊胜幢的大量流行有关。川渝地区唐末五代至宋初的石窟中有较多尊胜信仰的遗存,这些遗存最重要的功能就是地狱救赎,与其他题材的造像组合出现,构成了现世、死后及来生不同阶段不同信仰需求的有机整体。而与同样担负地狱救赎的地藏信仰相关遗存的共同出现,显示出民众生前、死后均需地狱救赎,以达到地狱救赎"双重保障"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敦煌莫高窟壁画《维摩诘经变》是根据《维摩诘经》绘制的,但在画师将佛经文本“具象化”的过程中,由于文化差异、时代审美等方面的原因,制作出来的经变与佛经存在着不少的出入。这种对佛经的有意识或无意识的“误读”现象,为我们研究莫高窟《维摩诘经变》不同时代的审美趣味和审美心理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相似文献   

19.
有唐一代,敦煌壁画取得了辉煌灿烂的成就,特别是那些规模宏大,生动而又刻划细腻的经变画,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相比之下,故事画并不十分引人注目,我们知道,故事画在敦煌早期石窟中是较为流行的题材,特别是北周至隋代,故事画种类和数量空前增多,艺术形式发展成熟,形成故事画的繁荣局面。进入唐代后,随着经变画的兴起,故事画大大减少,洞窟里常常通壁绘制巨型经变画,表现佛国净土世界歌舞升平,  相似文献   

20.
敦煌莫高窟壁画<维摩诘经变>是根据<维摩诘经>绘制的,但在画师将佛经文本"具象化"的过程中,由于文化差异、时代审美等方面的原因,制作出来的经变与佛经存在着不少的出入.这种对佛经的有意识或无意识的"误读"现象,为我们研究莫高窟<维摩诘经变>不同时代的审美趣味和审美心理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