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幸福是一种关于"好"的理论,是"生活得好"和"做得好"的统一,也是内在善与外在善、内在自由与外在自由的统一。作为幸福指标的物质基础和内在核心,财富和道德同幸福都有密切的关系,这一关系深刻地体现为财福关系和德福关系。如何正确理解这一关系问题,亚里士多德和康德为我们提供了有益的思想资源,但其中也存在片面性。要扬弃这种片面性,就应"以一种全面的方式"回到人自身,将幸福看作是最高善和最大自由,使道德与财富共同指向幸福,实现三者的和谐共生,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生活得更加幸福"。  相似文献   

2.
幸福在哪里     
人们都想生活得幸福,所以每个人都在寻找幸福。人们到爱情中去寻找幸福,到金钱中去寻找幸福,到仕途中去寻找幸福,到功名中去寻找幸福。为了幸福,人们执著,不怕艰辛。这些寻找  相似文献   

3.
叔本华认为从哲学上讲,幸福是消极的,是不可能恒久和完满的。但是从生活实际出发,人的幸福取决于人的内在本性,外在的因素只是通过内在因素而起作用。《附录与补遗》是非对其悲观主义幸福论的补充和发展。  相似文献   

4.
教师职业幸福的内涵考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最近,幸福问题成为教育学界的研究热点之一.作为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教师职业幸福也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但综观已有的一些论说,我们发现人们对教师职业幸福的内涵理解不尽一致,甚至有些误解,影响了学术交流与问题的深入研究.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认为有必要对教师职业幸福的内涵进行剖析和澄清.在对"幸福"概念进行厘定的基础上,我们将"教师职业幸福"规约为"教师在教育工作中,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体味人生价值并获得自身发展的精神愉悦状态".虽然教师职业幸福要以一定的物质基础为条件,但它排除了物质幸福的成分,是一种精神幸福.这种精神幸福是心理体验与职业伦理的统一,是主观努力与客观条件的统一,是享受与发展的统一,是开放的动态系统.  相似文献   

5.
时间的脚步悄悄走进六月,也走进了童话的世界。"我是一个预言家,我能预卜未来,能在黑暗中洞察一切,但我不是预言家。"本期经典阅读《为人们的幸福和自己的幸福去想象--安徒生及其童话》,由丹麦王子安徒生带您走进他笔下的童话世界。  相似文献   

6.
自古以来人人向往幸福,追求幸福的生活,只有从伦理维度真正理解和把握幸福的真谛时,才会懂得幸福婚姻的真谛。以精神的充实、人性的完善、心灵的恬静与安宁、人生意义的获得为指归,才有可能解开离婚率高的原因,才能经营好幸福的婚姻。人们开始注重婚姻的质量而不是婚姻的形式,注重婚姻的和谐度、持久度和幸福感。婚姻的幸福意味着家庭的幸福,家庭的幸福必然促使社会的幸福,乃至人类的幸福。  相似文献   

7.
幸福围绕我     
幸福是什么?我查了字典,它告诉我:幸福,是一种心里的情绪,是心理欲望得到满足的状态。嗯,还是不太明白。我去问妈妈,妈妈说:"幸福,就是一种感觉。比如说妈妈看着你每天快  相似文献   

8.
你幸福吗     
假如有人问你:"朋友,你幸福吗?"你会怎样回答?我的回答是:"我很幸福。"幸福首先是要知足,要有一颗淡定、宽容、平和的心。我虽然没过上锦衣玉食的生活,但也是衣食无忧,而且每隔一段时间,我还会随家人去餐馆吃顿好吃的,所以我很幸福。我的衣服虽不是时装,但朴素、得体、大方。尽管衣服因为平  相似文献   

9.
人人都想拥有幸福,但"幸福不是毛毛雨,不会自己从天上掉下来"。幸福需要去感受、去发现、去创造、去追求,因而幸福也是一种能力。我们只有具备幸福的能力,才能最终拥有幸福。既然幸福是一种能力,那一定与教育相关。发现、追求、感受、创造幸福的能力需要学校培养。最近,美国哈佛大学最受学生欢迎的课是"幸福课",听课人数远远超过了王牌课——经济学导论。主讲教师是沙哈尔教授。沙哈尔认为幸福感是衡量人生的惟一标准,是所有目标的最终目标。  相似文献   

10.
幸福三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幸福是由外在因素和自身因素(包括身体因素和精神因素)构成的。如果说,条件论只注重幸福的外在因素,快感论(幸福感)只注重幸福的身体因素,那么,心态论(幸福论)就只注重幸福的精神因素。文章主张确立一种新的幸福观,并在语言分析方法的基础上,综合性地考察了上述三方面的关系,并从幸福感的相对性和合理的比较方法着手,展示出追求幸福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11.
判官令     
扫墓的鞭炮声惊动了阴曹地府。判官大怒:"阳间这是怎么啦?每年的今天人们都肆无忌惮地放炮,今年又加了个‘更’字。"众小鬼忙说:"这是人们祭奠我们呢。他们说这样会让我们幸福。""胡说!这样我们就能幸福吗?相反,倒让我们不得安宁。他们哪来的炸药?""回判官老爷,是孙思邈发明的炸药,"一小鬼回答。"把孙思邈给我叫来!""是!"孙思邈进了大堂。判官问道:"是你发明的炸药吗?知道你的发明造成了什么后果  相似文献   

12.
幸福就是活得有意义。教师的幸福在于教师对教育意义的领受及其教育生活意义的实现。教师要"幸福地生活",就要像"满足的傻子"那样精神得到安宁,像"不满足的苏格拉底"那样不断"进取"和"上进"。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师幸福的现实途径,它要求教师对自己的职业有"专业自觉",形成"教育人"的问题意识;不断地探究"机制",把握"规律",形成"策略";发挥自己的个性,形成自己的特色,打造自己的教育品牌。  相似文献   

13.
幸福是什么     
正幸福是什么?在我看来,幸福来源于"简单生活"。文明只是外在的依托,成功、财富只是外在的荣光,真正的幸福来自于发现真实独特的自我,保持心灵的宁静。有人问我,"简单的生活"是否意味着苦行僧般的清苦生活,辞去待遇优厚的工作,靠微薄的存款生活,并清心寡欲?这是对"简单生活"的误解。"简单"意味着"悠闲",仅此而已。丰富的存款,如果你喜欢,那就不要失  相似文献   

14.
小时候,我酷爱绘画。美术老师很疼爱我;黑板报总是让我费尽心思;小伙伴总会向我投来羡慕的眼光……这些都是我小小心灵的幸福和满足。  相似文献   

15.
从教十年不知不觉中有了一份与学生难以割舍的情感,可以说自己已经是“快乐着学生的快乐,幸福着学生的幸福”。虽然人们常说学习是件苦差事,但我仍然希望在我的英语课堂中我的每一位学生都能快乐地学习、幸福地成长。为了创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使每个学生都能成为全面发展的、既有利于社会又获得个人幸福的合格成员,我在英语课堂内外进行了一些尝试。  相似文献   

16.
我们不能让"三乐"教育仅仅停留在让儿童拥有健康的心态、快乐的情感、阳光的表情等这些外在表现上,也不能只关注当前的目标。作为教育理念,"三乐"教育的核心价值是一种幸福教育,它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幸福的儿童,为儿童一生的幸福奠定基础。因此,"三乐"教育不仅仅追求外在的快乐,更重要的是培养儿童稳定的、深层的幸福观,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让儿童充满阳光,充满幸福,一路有"乐"。  相似文献   

17.
民生幸福是党的十八大的重要主题,要打破幸福悖论提升国民幸福感,应正确理解幸福并寻求提升国民幸福的感知力.幸福究其实质是个人在基本需要上的整体性满足,是个人整体生存的和谐、圆满状态.悲观主义、中庸思想等文化弱化了人们对幸福的感知,而感觉适应、盲目攀比、过度欲望等心理也给人们感知幸福带来干扰.提升幸福感知力要依赖幸福教育,首先是激活个体对生存状态的元认知,其次是打破文化对幸福感的遮蔽,最后是排除不良心理对幸福感知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德福一致"回答了德育何以关注人的幸福问题。但德育怎么样才能关注人的幸福?站在德育的角度看幸福,德育就在于引导人去建构一种幸福的生活;站在幸福的角度看德育,德育本身必须体现幸福。德育关涉幸福必须是德育结果幸福与过程幸福的统一。  相似文献   

19.
对于教育的终极目的是不是幸福,人们有很多争议,但这些论争其实并没有进入问题的关键。尽管人的幸福有很多的外在条件和偶然性,但教育指向促进人的幸福是没有疑问的。现在需要追问的是,教育促进何种幸福:洞穴之内还是洞穴之外。教育如果是促进人在洞穴内的攀升,则教育对于促进人的幸福具有内在性;反之,教育在促进人的幸福上就构成了外在性。这两种情况体现了两种教育:哲学教育和政治教育,它们都指向促进人的幸福,但内涵截然不同。教育在政治的限度内谋求的是相对的幸福,但我们仍然需要追求相对幸福的最大可能,即需要在人道的范围内探索教育如何朝向个体生命自身。不管是微观的教育活动还是宏观的教育事业,都需要在这个内涵上促进人的幸福。如此,教育促进人的幸福才变得具体和有意义。  相似文献   

20.
幸福课堂     
吴亚娟 《小学生》2013,(4):37-37
"幸福是什么?幸福离我们有多遥远?"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中,成长中的人们常常叩问着自己的内心,希望找到心中的那份乐土。现实中,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也时时会问自己这份工作带给我的幸福指数,一起和我的学生追寻着语文课带来的幸福感,那就是:课堂上孩子学得幸福,老师引导得幸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