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为了将武术这一民族瑰宝发扬光大,文章运用文献质料法、专家访谈法、比较法等研究方法,从保护传统武术的文化安全、利用现代传媒来发展传统武术、利用国民教育发展传统武术、利用健康教育的理念来发展传统武术、传统武术与竞技武术要融合发展,五个方面制定武术的发展战略,以从零开始的决心,把中国武术发展成一个具有东方文化底蕴的可以和奥运会并驾齐驱的运动盛会。  相似文献   

2.
军国民教育思潮对武术发展过程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军国民教育思想的形成 ,克服了中国传统的“文弱”教育弊端 ,同时也促进了武术在学校教育的发展。当武术走入现代教育的范畴后 ,加速了武术体育化的进程 ,也促进了竞技武术的发展。军国民教育思潮促进了武术的社会化 ,带动了当时社会风气的改变。  相似文献   

3.
清末民初军国民教育思想对武术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清末民初时期,军国民教育思想在武术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军国民教育思想的形成,克服了中国传统的"文弱"教育弊端,同时也促进了武术在学校教育的发展。当武术进入现代教育的范畴后,加速了武术体育化的进程,也促进了竞技武术的发展。军国民教育思想带动了当时社会风气的改变,加强了武术的社会普及。  相似文献   

4.
军国民教育与中国近代体育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军国民教育顺应了救亡图存的时代要求,在振奋民族精神、抵御外侮中起过巨大的推动作用,孕育和促进了近代体育的发展和普及,促进了中国近代教育的改革和改变了传统的教育内容。  相似文献   

5.
清末民初武术发展的重要特点之一是中国传统武术被纳入了现代教育的范畴,成为学校体育内容的一部分。清末民初中国城市化发展,军国民教育思想影响,武术认知价值的转变和武术教学手段、方法以及教学内容的变化为中国武术纳入学校教育体系成为可能。由于师资的紧缺和教材的匮乏成为清末民初中国武术教育发展的瓶颈。研究清末民初中国武术教育的发展对当代中国学校武术发展有重大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6.
林儒  袁海军 《体育与科学》2012,33(1):115-117,111
采用文献资料法,回顾近代中国身体教育受军国民教育思想影响而滋生的主张和实践,归纳了军国民教育思想重要代表人物有关身体教育的观点,并梳理了这一时期近代中国身体教育的主要实践。  相似文献   

7.
文章采用文献资料、逻辑推理等研究方法,较为详尽地论证了民国时期军国民教育思想对武术发展带来的积极影响。认为军国民教育思想不仅极大地改变了当时的社会风气,而且还促进了武术进入正规学校教育,加速了武术的竞技化、社会化、科学化进程,为民国武术的发展带来了蓬勃生机。  相似文献   

8.
基于教育人类学视域研究传统武术的传承与发展,探寻武术教育的客观规律,彰显武术教育的人文性,强化文化战略意识,努力开发武术文化教育资源等理念的更新已刻不容缓。完善教育体系,实现传统武术大众化,以人为本,重新定位传统武术教学目标,优化传统武术教学模式,亦成为传统武术教育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9.
2012年9月,全国青少年与学校武术指导委员会扩大会议在银川举行,教育部体卫艺司、国家体育总局青少司、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负责人出席,共同商讨青少年武术教育问题,其中,针对青少年体质下降问题,提及武术国民教育、刚性教育问题,这使武术在国民教育中的地位问题再次被提上日程. 从整个社会环境来看,近年来,以"国学热"所带动的传统文化热潮再次将国民教育引入公众视野.从西学东渐引发的"国民意识"冲击促使国民教育在近代首创,到当今文化强国战略提出"文化自觉"重新确定国民教育在现代学校教育中的价值意义,国民教育随着历史步伐的推进被赋予了不同的价值观念与精神寄托. 国民教育作为一国民众获取国家归属感的重要途径,其不仅体现在民众对所属国家历史与现实的认清,更在于对所属国家民族精神与文化的认同.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 "在此精神的指导下,2004年中共中央宣传部印发的《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第四条"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实施途径中明确指出,各学科有机渗透民族精神教育,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纳入中小学教育全过程,贯穿在学校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 将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一项十分重要的战略任务提出,意义重大深远 然而,当201 2年香港启动国民教育课程规划以弘扬民族精神与时寸俱进,要求中小学分别在2012至2013学年及2013至2014学年实施国民教育课程过渡时,却在推行之初便受非议在国民教育涉及政治"洗脑"与呼吁理性看待国民教育,让其回归独立人格培养的强烈社会舆论中,国民教育再次引起人们思考.  相似文献   

10.
中国武术套路和散打都是亚运会正式比赛项目,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走向亚洲唯一的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然而,由于种种原因,武术散打的国民教育普及程度远远低于武术套路。通过文献法和比较法,试图揭示武术套路和散打在国民教育中的差距、两者国际化发展的状况、以及散打与同项群的国际项目竞争的优劣比较,从而找出武术散打国际化的路径。  相似文献   

11.
武术,蕴含着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文章运用文献资料研究方法,对武术教育与弘扬民族精神进行了分析。结论认为:在武术教育过程中,应该从武术历史、武德、武术技术等三个方面着手,培养和弘扬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12.
进入新世纪以来,武术界与影视界面临着共同的遭遇,那就是滚滚"韩潮"的巨大冲击,目前影视界已经从低迷走向成功,而武术却还没有。文章以使武术走出困境、把武术打造成培育民族精神实践载体为研究目的,首先论证了影视界从低迷走向辉煌的内在原因——紧扣民族文化和精神(以电视剧《闯关东》为例展开分析),然后指出:武术教育只有以影视界的成功为榜样,立足于培育民族精神进行改革,才能够走出困境。武术的传统中正蕴含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民族精神,而学校武术之所以逐渐颓废,是因为在发展过程中丧失了这种精神。目前中国的青少年正需要"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精神的引领,所以武术要成为培育民族精神的实践载体,必须进行改革。文章最后从专业院校的武术教育体系改革、教育部的宏观政策调控以及各级各类学校对武术教育任务的执行等方面,分析了武术教育的改革思路。  相似文献   

13.
中小学武术教学是作为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与人文教育的有效途径,通过武术这一民族传统运动项目为载体,发挥人文教育的作用,普及传统武术的精华,对我国中小学生人文素质的可持续发展、基础人才的培养和民族精神的弘扬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国家精神形象是国家形象的重要部分,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重要体现。国家精神形象构筑主要体现在民族精神和国民性构建上。传统武术作为中华民族文化载体,其具有的尚武精神文化符号、身体运动文化符号为筑牢我国和平自强民族精神和塑造国民修身健体之美提供了丰富的养分。传统武术服务新时代我国国家精神形象构筑要抓住这些着力点,加强实践建设:一方面要强化传统武术实战运动的创新性开展,加强传统武术的功法性能激活建设和传统武术的技击对抗建设,助推具有民族特色的中华尚武精神形成;另一方面要以传统武术校园化教育为手段,加强尚武伦理教育,助推具有民族特色的国民人格形成。  相似文献   

15.
当前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武术教育的困境,主要表现为继承与发展失衡;体育属性的过度彰显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武术形态的裂变与整体观的消失等方面。提出武术教育应注重传统武术资源开发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充分发掘民族传统文化内涵,通过打造武术特色教育空间,立足继承,发扬传统,使得武术教育具备浓厚的传统文化氛围。  相似文献   

16.
传统武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历史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中华民族不可多得的艺术瑰宝,但是传统武术在现代时尚体育运动、竞技武术的冲击下,它的发展空间日益狭小,发展步伐举步维艰,甚至面临消亡的困境,文章针对传统武术发展的艰难现状,论述了传统武术的现代化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7.
学校武术教育是作为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与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径,文章通过对青少年德育教育与武术文化传播结合进行研究,认为普及民族传统武德的精华对我国学校德育的可持续发展、基础人才的培养和民族精神的弘扬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武术教育价值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调查法等研究方法,初步研究了在西方强势文化的冲击下,特别是在跆拳道、柔道、空手道等外来文化的影响下,我们的青少年对武术的学习逐渐失去了兴趣,转而纷纷投入到这些外来先进项目中去,我们的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遇到了严重的危机,这是对武术教育的挑战,因为武术的教育关系到武术的普及、推广以及武术文化的传承。  相似文献   

19.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研究方法,对中国传统武术的价值体现进行了分析研究,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中国传统武术的发展对策,从而为中国民族传统体育的更好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20.
中华武术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虽然现在武术成为体育课的必学内容,但是由于教学内容、教师等多方面原因,现行武术教学内容很难激发学生的兴趣。文章通过调查研究和教学实践发现传统武术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具有简单实用、形象性强的特点,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弥补现有武术教材单一、枯燥、难记难练等不足,对弘扬民族文化、武术精神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可以从学生、教师等实际情况出发,依据多样性与趣味性相结合的原则对传统武术教学内容进行选择,通过简化、改编使其更适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同时,从多方面开发传统武术的人力资源,促进传统武术走进课堂,推动武术教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