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唐宋时期是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的重要阶段,而中国传统音乐在新的政治、经济条件下,也出现了巨大的转折。宋代市民音乐迅猛发展,表现在瓦子勾栏专业演出的出现及其以及戏曲音乐和说唱音乐等主要乐种的形成。这个时期城市经济的发展,市民文化的繁荣,促使整个社会生活格局倾向于市民方向。  相似文献   

2.
陈萍 《鸡西大学学报》2011,(12):152-154
茶亭十番音乐,是产生在近代福州城市文化中心的民间音乐。十番音乐的产生源自城市文化需要,其发展则来自市民的积极参与与城市文化的影响。它生存的土壤正是福州丰富的民俗活动。十番音乐的精神内涵,满足了市民自由奔放的文化心理,其艺术特色也与市民文化中的欢快、哗闹的格调相吻合。在十番音乐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可以看出民间大众强大的文化创造力。  相似文献   

3.
通俗音乐作为大众音乐具有广泛的欣赏群体,同时拥有很大社会需求量。特别是近年来,随着社会高速的发展,通俗音乐在强大的传播媒介支持下获得了无以复加的流行性。通俗音乐作为社会文化的一部分,现已充分融入到社会文化结构中,并以其独特的审美意义影响着大众的生活。作为通俗音乐的教授者——通俗音乐教师,势必要建立属于自己适合的知识框架,以适应时代的需要。  相似文献   

4.
中国文化始于先秦,而中国音乐文化寻根同样也要追溯到先秦.中国士大夫阶层是中国文化的主要力量,是千百年来中国社会中文化修养最高知识最广博的一个特殊阶层.因此说,文人音乐是保持最为完整、完好,最能体现中国传统音乐审美风格的音乐品种.中国文人音乐在中国文人中始终伴随着他们的喜、怒、哀、乐.在中国音乐史中文人音乐的体裁十分丰富,其主要表现形式有他们创作、流传的音乐主要有琴曲、琴歌、琵琶曲、诗词曲、丝竹乐、弦索曲等.由于时代、地域、语言的差异,又分各自不同风格的流派和品种.然而这些流派的形成与发展,也正是他们音乐思想的集中表现,这就形成了区别于其它音乐艺术的创作思想、技法、表演形式、传承与传播方式诸多的风貌特征.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代封建社会攀过隋唐的顶峰,从宋(金)元开始走向衰亡,但音乐的发展却呈现巨大的转折。本文主要从市民音乐的发展、说唱音乐与戏曲音乐的成熟三方面阐述这一阶段音乐发展的特点及其历史意义,说明宋(金)元时期的音乐是我国音乐文化发展史上的又一高峰。  相似文献   

6.
宋代在我国历史进程中是少有的开明的朝代,也是中国音乐发展史上重要的转折时期。这一时期音乐形态有着很大的变化,即从以宫廷音乐为主转换到以以市民音乐为主;以少数人的欣赏范围扩大到更加广泛的人群,音乐呈现出新的面貌,音乐的表现形式和音乐性质都发生了根本的改变。以戏曲和说唱为主的多种民间音乐形式迅速发展,隋唐以来的曲子在宋代广为传唱,直接促进了宋词的繁荣;器乐在宋元时期有重要的发展;宋代的音乐理论著作为这一时期的音乐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如北宋陈旸的《乐书》、沈括的《梦溪笔谈》等,在宋代音乐史研究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以宋代音乐的繁荣发展来探究音乐繁荣背后的诸多因素,主要从宋代统治阶级的政治背景、城市经济发展水平、不同阶级思想和文化交流以及音乐发展的客观规律几个方面对宋代市民音乐兴盛的几个方面因素进行剖析。  相似文献   

7.
中国传统音乐中的民间音乐是中华民族音乐艺术的魂。民间音乐一般是指在民间形成并流传于民间的各种音乐体裁,如民间歌曲、民间歌舞音乐、民间器乐、民间戏曲和说唱音乐等。民间音乐在中国传统音乐中,比其他诸如宫廷音乐、文人音乐、宗教音乐等更具有生命力,是其他音乐的源或根。因为,民间音乐生于民众之中,活跃于民众之中,最贴近人民群众,最直接反映社会的生产、生活和发展变化。在中华民族音乐艺术的大舞台上,民间音乐可以称之为纪录和反映民间历史文化的“活化石”。所以,传承和发展中国民间音乐是弘扬中华民族音乐文化的必然内容。  相似文献   

8.
刘心韵 《红领巾》2004,(4):126-127
宋代音乐文化和唐以前的音乐文化相比较,其显著特征在于音乐走出宫廷和庙宇,下移至民间,并呈现出多样化和专业化的发展趋势.这一趋势的出现与宋代商品经济的繁荣和市民阶层的壮大,以及宋代皇家贵族对民间音乐艺术的赏识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9.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文化艺术的追求日益强烈。"推进抚顺音乐惠民、提升百姓音乐素养"是建设抚顺文化强市的有效途径。文章深入系统地研究了抚顺音乐惠民现状和规律,科学规划和组织实施音乐惠民工程,对于提升市民的思想情操与艺术素养,丰富群众精神生活、提升幸福指数、促进社会的和谐与进步,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10.
老舍以文学家的笔触艺术地再现了老北京社会下层市民悲苦贫困的生存境遇,并通过市民群像的塑造,呈现了城市文明下的病态人性:一、愚昧的市民阶层因袭着封建宗法观念;二、封闭的人文空间给市民阶层带来保守性和盲目性;三、长期的封建思想文化灌输铸就了市民阶层奴性十足.  相似文献   

11.
通俗音乐因为其流行性强,通俗易懂的特点,在全世界人民心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深受大家的喜爱。通俗音乐的普及性之广也是其它类型音乐无法超越的,通俗音乐起源于民间音乐,这两种音乐相互联系都各具有自己的特点,本文将对通俗音乐与民间音乐之间的联系进行研究,来让大家对民间音乐与通俗音乐有一个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12.
从坚决抵制通俗歌曲到通俗歌曲悄悄进入课堂,并写进中小学音乐教科书。这些变化反映了当今社会人们对于通俗音乐的认可,也是我国新的历史时期倡导以人为本坚持科学发展观的直接体现。通俗音乐作为一种普遍的人们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的文化现象,成为了当代人生活的一个部分,特别是得到了青少年学生的喜爱。  相似文献   

13.
随着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不断发展,教育在新的时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其中在音乐教学中,多元化音乐文化的发展,为音乐教学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中职生音乐审美心理的培养,是新时期社会对中职生综合素质新的要求,而且是新时期音乐教学新的目标。本文主要是对多元化音乐文化事业下中职生音乐审美心理培养的简单分析,希望可以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谈将通俗音乐纳入学校音乐教育的设想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俗音乐自产生以来,从没有因为受人的鄙视而停止过前进的脚步,相反越来越显现其旺盛的生命力,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作为传播高雅音乐的校园音乐课堂该不该将其排斥在外呢?本人认为应充分认识发掘通俗音乐的美学内涵并将其融入学校音乐课堂以体现文艺体裁的多样性。道理很简单,再好的食物(高雅音乐),长期只摄取一种,也会引起营养不良,只有多样化的“食物结构”,才是合理、科学的,有益“健康”的。  相似文献   

15.
该文分析了通俗音乐中戏曲元素的使用,举例说明戏歌、京剧流行乐和中国风作品中戏曲元素的运用和变化,阐述了这种音乐现象的社会效果以及如何发扬中华民族传统音乐文化。  相似文献   

16.
本文描述了通俗音乐的起源,讨论了通俗音乐媚俗性产生的原因和对现实社会的影响,并提出了对通俗音乐极端媚俗性的批判观点。  相似文献   

17.
曲高更应和者众——高雅音乐普及漫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冯敢 《教育文汇》2005,(12):4-6
如果你在大中小学校园随访学生,问什么是通俗音乐?我想,绝大多数学生都能说出个大概,并且能举出一大串通俗歌星的名字和通俗歌曲的名称。但是如果你要问他什么是高雅音乐,能说出个子丑寅卯的就微乎其微了。这也不足为怪。因为,当今的广播、电视、舞台乃至音像出版物中,几乎处于垄断地位的是通俗音乐;而理应稳坐“大雅之堂”的高雅音乐却“龟缩”在一个小小的角落里。高雅音乐处于这种窘迫的境地,不能不说是艺术的悲哀,教育的悲哀,民族的悲哀。  相似文献   

18.
市民社会在古代西方是指市民的共同体——国家,是指政治社会。中国古代和欧洲中世纪不存在建立在商品经济基础上的市民社会。中世纪末期出现了从事商品经济的市民阶层,即第三等级。从19世纪开始,"市民社会"被用来专指在中世纪封建社会的种种政治性支配下获得解放的近代市民阶层之间的关系,被认为是一个"脱国家脱政治的领域"。市民社会是国家权威和个人自由的缓冲地带,它由相对独立存在的各种组织和团体构成,是国家权力体制外自发形成的一种自治社会,是衡量一个社会组织化、制度化的基本标志,具有独立性、制度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19.
历史演进至宋代,反映广大庶民百姓文化生活情调的俗文化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存在。主要表现为:(一)市民文化大为兴盛;(二)俗文学创作的繁荣;(三)士大夫阶层的文化特色出现了雅而俗化的趋势。宋代俗文化的发展,与宋代社会现实密切相关:首先,社会关系的变革,庶人阶层的崛起,开启了宋代社会文化平民化的进程,为文化下移创造了条件;其次,大量的下层士人进入上流社会,使世俗化的审美标准得以在上层社会确立;再次,宋代城市经济的繁荣,市民阶层的壮大,为俗文化提供了充分的发展条件。  相似文献   

20.
在音乐文化发展过程中,音乐表演空间的发展,直接推动着音乐表演传播事业的发展。在音乐文化产业中,音乐表演空间的创意,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以已故意大利男高音歌唱家帕瓦罗蒂将流行和古典音乐跨界合作的形式为代表的、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型表演空间创意,将音乐表演舞台,从剧院(剧场)、音乐厅等转向户外,使得音乐表演空间更具随意性和广泛性。在这种结合中,对音乐的创作和表演产生动力性的促进,从而使音乐文化产业的价值创造获的突破性的提升,最终推动音乐文化产业中的演艺产业、唱片产业、媒体产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