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职前教师教育阶段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起点,是未来教师专业知识与专门技能形成的初始阶段,职前教育阶段师范生实践性知识的习得将影响其个人的终身专业发展.为此,职前教师教育应从思想观念和师范生实践性知识习得的途径两个方面加强对师范生实践性知识习得的研究.  相似文献   

2.
长期以来,师范生对语文教师理论知识的静态学习更为关注,而对语文教学实践性知识的动态习得、智慧性生成关注不够,把理应在教师职前培训阶段解决的问题推到了职后阶段,大大削弱了高师语文教师职前教育课程的现实转化价值。高师语文学科教育出现了"理论优先"、"学科本位"的尴尬境况,探究在新课改背景下如何为传统高师语文学科教育注入时代活力,关注准教师实践性知识的习得,提出高师语文学科教育"实践—反思"型课程模式的理论构设,致力于高师语文学科教育专业课程内容、结构及教学模式的革新,探索重构语文教师职前教育培养课程体系。  相似文献   

3.
教师实践性知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教师教学能力。教师实践性知识目前尚有不少问题,表现为:教师职前的实践知识普遍缺乏;实践性课程在教师教育体系中不完善;教师职前教育忽视职业效能感的培养;教师实践性知识缺乏系统化。因此,需要完善以"教学问题"为导向的教师培训机制;在教师教育体系中完善体验式教学;职前教育要重视教师职业效能感的培养;运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加强教师实践性知识的整合。  相似文献   

4.
论实践性知识发展取向的教师职前教育课程改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实践性知识是教师专业发展的知识基础,反映出教师个体的教育智慧和风格。我国职前教师教育中普遍存在忽视师范生实践性知识培养的倾向,阻碍了师范生顺利入职和专业自主发展。以教师实践性知识发展为根本取向,根据实践性知识的本质、结构与生成转化规律,重构教师职前教育课程体系,是当前提高教师职前教育质量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5.
音乐教师的实践性知识是教师在具体的日常教育教学实践情境中,通过个人体验、感悟、沉思、沟通、合作与交流等方式,发现和洞察自身的实践和经验之中的意蕴,并融合自身的生活经验以及个人所赋予的经验意义,逐渐积累而成的运用于音乐教育教学实践中的知识。音乐教师只有躬身于实践,在实践中多体验、多反思、多感悟,才能习得实践性知识。即,只有通过多种途径加强职前音乐教师和在职音乐教师的实践性知识的习得,并为职前和在职音乐教师实践性知识的习得提供合作共享的平台,才能促进音乐教师的专业发展,这也充分体现了当今音乐教师专业发展的自主性之诉求。  相似文献   

6.
教师实践性知识属于缄默知识的范畴,是教师职前教育中的一个难点问题。实践性课堂是实施实践性课程获取实践性知识的平台,设计、实施有效的实践性课堂教学模式和策略,是职前教师掌握实践性知识和技能,提升教学素养的前提和保障。  相似文献   

7.
教师实践性知识属于缄默知识的范畴,是教师职前教育中的一个难点问题.实践性课堂是实施实践性课程获取实践性知识的平台,设计、实施有效的实践性课堂教学模式和策略,是职前教师掌握实践性知识和技能,提升教学素养的前提和保障.  相似文献   

8.
美国教师职前教育课程设置及其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教师职前教育课程由三部分构成:普通教育课程、学科专业课程和教育科学课程.其特点是强调知识的宽泛性;强调实践的重要性;强调教师专业发展的持续性.这对我国教师职前教育课程设置的启示是:调整课程内容,增强师范生知识的宽厚度;调整课程结构,突显专业的师范性、实践性.  相似文献   

9.
实践取向:职前教师教育模式的重构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实践取向的教师知识观强调教师实践性知识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在教师教育观上主张在实践场景下,创设学习共同体,帮助未来教师形成和发展实践性知识。本研究基于实践性知识的性质、内容、来源及获得途径,以小学教师职前教育为例,重建职前教师教育模式——"理论-实践交融"模式。这一模式的特点是:理论与实践相互渗透、交融。在理论-实践共同体中,未来教师的理论学习与"主题见习"结合,真实情景下的学习而理论总是"在场"。  相似文献   

10.
教师教育是目前教育改革的焦点,而小学未来教师的职前教育尤为重要。生态体验式教育理论对未来教师个体知识和实践性知识的习得与训练,具有指导作用和可操作性。生态体验式教育的理论内涵充满了人文精神关怀,它着力于促进体验者和导引者的共同发展,构建有魅力的教育教学过程,是一种臻于美善和谐境界的教育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11.
中职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培养方案探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前,中职学校专业教师存在着学历不高、知识更新能力较差、实践经验不足、教育学知识缺乏等问题.培养学校应当针对上述问题制定培养方案:课程设置中,理论基础课应以培养学习能力为主,不必强调基础理论知识的深度,专业课应以实用的科技前沿知识为主,并有一定的专业宽度;对一般理工科毕业的教师补充职业教育学方面的知识,对专业教师进行现代教育技术的训练;重视实践环节;硕士论文要避免纯理论研究而应具有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系统思考   总被引:31,自引:2,他引:31  
当前,"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存在明显的制度缺失,职业师范教育学术化、培训基地学校化倾向明显.对此,应寻求一种权宜之计:将对教师个体的要求转向为对教师群体的要求;完善"双师型"教师的资格认定.未来职教教师在专门技术上需具备整合的"一"而不是"双",其培养需经过专业知识、专业实践经验的获得和教师培训3个规范化过程,其专业发展依赖于开放的、面向市场运作的职业教育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3.
高校德育课教师职业素质如何,是上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关键。因此,作为一名高校的德育课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广博的知识储备,良好的人格魅力,强烈的创新意识和能力,熟练的现代教育技能等素质。只有具备了这些基本素质,高校的德育课教师才能在教学实践中,更好地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及"三观"教育,有效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效。  相似文献   

14.
新时代职业教育产学研一体化的发展道路要求必须重视职业教育中的科学研究。职业教育教师的专业发展要顺应时代的要求,从“双师”转换到“以理论教学能力为基础,以实践教学能力为条件,以科学研究能力为手段”的“三师”。新时代“三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高素质技能人才培养、职业院校可持续发展、教师专业化发展以及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要实现“双师”到“三师”的顺利转换,应该提高认识,制定政策;活跃思想,激励到位;继续教育,在职培养。  相似文献   

15.
《传感器与信号调理》课程是高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其理论学习与实践应用对于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同等重要。为开展理实一体化教学,将理论学习融合到实践训练中去,以真实产品作为实践教学载体,设计了电子狗报警器、数字式电子计价秤等5个教学项目。将传感原理与信号调理理论融入各个实践教学项目中,使学生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学习相关理论知识,在掌握技能的同时掌握必须的理论知识。这种教学项目设计突出了高职教育的职业性和高等性,与高职教育理念高度一致,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和理论素养。  相似文献   

16.
高职教育的目的是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我们要更新高职教育质量意识、评价标准和教师质量评价观。大力实施“双证书”或“多证书”制度,要使学生获得较高等级的证书,这是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和顺利就业的保证。  相似文献   

17.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中国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教育理念和培养目标等方面不同于其他高等教育形式,其根本任务是培养一线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是“知识+技能”复合能力人才的培养.企业对人才的“技能”要求随着社会发展和产业升级不断变化,对高职院校教师有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一方面要具有完善知识结构,如高职教育理念、教育方法和实践技能,另一方面,教师还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才能培养适应快速发展社会的需要。但是现在教师知识结构的更新机制还很不完善,教师的主动性还有等进一步提高,这已经严重影响了人才培养质量和学院发展,亟待解决。  相似文献   

18.
高职教育培养目标应从培养方向和业务规格上准确定位,体现高职教育基本特征.依据培养目标,应以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进行实训课程开发与实施,增加程序性知识教学内容,合理设置课程,科学整合教学内容,构建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并重的具有特色的高职教育课程体系.  相似文献   

19.
Teacher education systems worldwide are confronted with the essential question of how to foster both future teachers’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knowledge and to adequately enable future teachers to connect their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knowledge for teaching. This article investigates how future teachers acquire general pedagogical knowledge (GPK) as a central component of teacher knowledge during initial teacher education, exemplified by pre-service teachers in Germany, where initial teacher education is divided into a first phase with a heavy focus on theoretical, academic study, and a second phase where future teachers learn how to apply their theoretical knowledge in the classroom. Data from teacher knowledge studies Teacher Education and Development Study in Mathematics and Längsschnittliche Erhebung pädagogischer Kompetenzen von Lehramtsstudierenden/Longitudinal Survey of Student Teachers’ Pedagogical Competencies are used to compare future teachers’ GPK at different teacher education stages (the beginning, after 2 years, and end of training). Findings show the more advanced future teachers are in the course of their initial teacher education, the better they perform in the test measuring GPK. When analyzing subscales of the test measuring cognitive dimensions of GPK, as would be expected declarative-conceptual knowledge (measured by cognitive dimensions “recall” and “understand/analyze”) was gained predominantly during the theoretical study (first phase), whereas future teachers who had additionally passed through the practical second phase performed much better on the practical knowledge test subscale (measured by the cognitive dimension “generate”). Research findings are discussed with regard to the development of teacher expertise during initial teacher education, and recommendations for future policy directions with respect to teacher education are give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