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在新冠肺炎疫情事件传播过程中,由于受标签式舆论作用机制影响,导致受众对"武汉"、"武汉人"及"武汉政府"形成负面刻板印象。本文分析新冠肺炎疫情传播过程中"武汉"标签式舆论的盛行,探讨如何规避标签式舆论带来的刻板印象及负面效应,进而在构建良好传播环境的同时提升受众社会共识度。  相似文献   

2.
燕舞 《出版经济》2004,(4):48-55
虽然武汉人多被指责为"俗"、"小市民",但武汉人可以一气呵成如数家珍地举出"某某文化"、(网上搜索"文化武汉'引用).  相似文献   

3.
刘川鄂 《新闻前哨》2008,(11):47-47
尽管我不是武汉人,但已经在武汉生活了20多年.我算是一个较为深刻的“武汉观察者”吧。在我写过的诸多有关武汉的文章中,曾将武汉定位为“世俗与庞杂”:在为一家杂志撰文时,我也曾以“何为世俗生活:以武汉为例”为主题。  相似文献   

4.
荆楚风云,疫情肆虐,骚扰华夏新春。鹦鹉洲畔游人罕迹,黄鹤楼下风声鹤唳,一波病毒正偷袭神州大地。这些天,我们心中冲荡着同一种情感,怀有同一样的惦念。虽然不知道这次疫情最终会有多少人感染,但我们看到,一批批救援队伍,争分夺秒地建起了一座座医院;一批批医疗队伍,十万火急地抢救每一位虚弱或垂危的病人;一批批救援物资,正运往武汉……从疫情发生到现在,正在经历巨大灾难的武汉人并不孤单,此时此刻,我们都是武汉人。  相似文献   

5.
林敏 《青年记者》2016,(22):32-33
六月中下旬以来,武汉迎来连绵雨水.武汉人早已习惯了梅雨季,习惯了这个季节城区渍水,武汉大学凌波门外的“水上漂”奇观也只是提醒武汉人,夏天来了.然而,今年的梅雨季不同往年,这是一场比往年多10天的“暴力梅”. 我负责武汉远城区新洲区新闻,几场大雨后,我开始担心,新洲会不会出现山洪?暴雨会不会冲垮路面?关注雨情的同时,最不好的消息还是来了——7月1日晚,新洲区凤凰镇郑元村陶家湾举水河西堤发生溃口.新洲区遭遇有水文记录以来从没有过的上下游暴雨叠加,水位之高从没有过.  相似文献   

6.
作为生活了二十多年的老武汉人,我对武汉又爱又恨。到上海、杭州,感觉那里离国外很近:而武汉,离乡村很近,应该是南北夹缝间的一个巨大村庄。  相似文献   

7.
武汉人为什么习惯"汉骂"?为什么喜欢"抖狠"?对武汉人性格中蕴含的粗犷豪放元素,能否加以开掘和改造,使之融入现代都市文明之中?7月30日.10多位来自湖北文化界、学术界的知名专家学者齐聚本报。围绕城市文明与人文精神等话题开展热烈交流与讨论。楚天都市报从6月25日起推出的"武汉离全国文明城市有多远"大型系列报道,引起强烈社会反响,也引起我省文化界、学术界专家的广泛关注。在研讨会上。与会嘉宾高度称赞该组报道,认为"报道本身也是文明创建过程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8.
郭庆汉 《湖北档案》2008,(12):35-37
在武汉东西湖至后湖间有一段长堤,武汉人亲切的称之为“张公堤”:在青山白玉山严西湖畔有一座庄园,武汉人亲切的称之为“张公寨”;在武昌蛇山南麓有一处武汉市文物保护单位,被称之为“抱冰堂”……武汉处处留有张之洞的遗迹。  相似文献   

9.
湖南卫视一档体验类节目让演员扮小偷,在武汉公共汽车上"试验"乘客反扒,61位武汉人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接受了"考验",35人以不同方式对失主提醒,9人挺身而出主持公道.节目播出后在网上引起争议,67.6%的人认为这是预设立场,抹黑武汉.  相似文献   

10.
感受、感动,感染、感奋……纵观《楚天都市报》2004国庆报道,武汉蔡甸新屋村读者杜伟来信说:"'你我陌生的新武汉'系列报道,看后令人备受鼓舞。没有想到我们生活的这座城市变得如此美丽,作为武汉人,我感到自豪。"①汉川市马口镇读者罗火元"代表许多人"在10月7 日来函:"7天的国庆报道,可以这样形容:大气魄、大视野、大手笔!每天都给人不同的惊喜,内容精彩纷呈,文字热情洋溢,图片美仑美奂……充分展现了我省55年来的辉煌成就及全省人民展望未  相似文献   

11.
眉睫 《全国新书目》2010,(23):76-76
几年前的时候,作家胡榴明出版了《武汉老公馆》一书,唤起了武汉人对老武汉的记忆。许多读者是从这本书中找到了一座现代商业城市所蕴涵的文明气息。现在,我又读到了舒莺女士的《远去的记忆:你不可错过的重庆老建筑31处》。  相似文献   

12.
2013年开年便是长达十余天的雾霾天气,空气质量连续为"重度污染"甚至"严重污染",让对雾气习以为常的武汉人产生了焦虑,他们将处于雾霾中的城市称为——深夜11点了,刘峻还没有打算休息,他正在忙着赶写一份关于武汉空气质量的年度报告。这天是1月14日,星期一,武汉笼罩  相似文献   

13.
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呼吸治疗师、装配式建筑施工员、网约配送员等新职业从业人员发挥职业特长,谱写出一部感人的战"疫"记。"尽最大的努力救治病人,尽全力不让生命留下遗憾,为新冠肺炎患者的呼吸‘护航’是我们能够做到的。"4月7日,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呼吸治疗师倪忠结束了援鄂抗疫一线战斗,圆满完成任务,从武汉返回成都。回顾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66天的情景,他依然历历在目。  相似文献   

14.
陈海宁 《东南传播》2021,(3):138-139
真实性是纪录片的灵魂,纪录片用非虚构的影像作品展现真实力量.2020年初,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打乱了正常的生活工作秩序,生活停摆.疫情之下,作为"在场者"的纪录片,获得了格外的关注.近日,系列纪录片《艾若水在武汉》播出.该片真实记录武汉封城生活,白描武汉疫情中真实的人和事.主人公们的亲身经历反映出这个世界的复杂和人性的闪光.类型纪录片为历史留存影像,展现对生命的尊重,对自然的敬畏,直击人心,激励奋进.真实的力量,这是类型纪录片最重要的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15.
高延 《新闻战线》2020,(3):84-84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受到全社会高度关注,特别是武汉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牵动着我们每一个人的心。在无数人为汹汹疫情奋勇前行之际,网络上接连出现各种有关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的谣言,这类事件不断被曝光,再次凸显了维护清朗网络环境的重要性。媒体要筑"桥梁",不能堵"高墙"。大年初一,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针对这次新型肺炎疫情的防控工作出台一系列针对性措施。  相似文献   

16.
春暖花开,武汉归来。经中央批准,4月8日零时,武汉正式解除离汉离鄂通道管控。标志着这座英雄的城市正式"解封"、重新开启;标志着经过"战"中坚守、八方驰援,武汉疫情防控工作夺取了阶段性战果;标志着以武汉为主战场的全国本土疫情传播已基本阻断。  相似文献   

17.
罗燕 《民生周刊》2020,(3):44-45
"您为了这场疫情多方奔走,我们都看在眼里,武汉有您这样的公务员,很幸运。""我们就是见不得医生没东西用。"谈到自己去医院送防护物资,武汉市民赵鸣数度哽咽。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除了疫情进展外,口罩、防护服、消毒液等医疗物资紧缺也一直牵动着人们的心。海内外志愿者都在组织募捐,很多素不相识的人因为抗击疫情走到了一起,携手为武汉、为湖北、为中国渡过这个难关而努力。  相似文献   

18.
老愚 《传媒》2004,(10):32-36
<武汉晚报>曾以影响几代武汉人的巨大品牌价值齐名于<钱江晚报>、<扬子晚报>和<深圳晚报>,并称晚报界的"四小龙".进入到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后,<武汉晚报>并没能躲过市场浪潮的冲击,在长达8年的攻防战中,从无限风光的巅峰滑落到濒临死亡的深渊,再到重返生天,从倾全力办子报到排万难合并重组,几经风雨,武汉晚报在生死抉择与艰难抗争中涅磐.  相似文献   

19.
李云芳 《青年记者》2020,(13):94-94
媒体履行社会责任是做桥梁,而非买卖链条上的获益方。疫情期间,许多媒体机构承担了一些溢出新闻采编传播的功能,在履行社会责任方面做了许多尝试。如在武汉疫情的"至暗时刻",多家媒体公开征集"四类"人群的求助信息,辗转报送官方解决;在武汉物资紧张期间。  相似文献   

20.
朱静  张璐 《传媒》2021,(12):50-52
2019年底,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各地暴发.作为疫情初期受灾最严重的地区,武汉的疫情变化始终牵动着14亿国人的心.新华社深入一线,跟随武汉的抗疫、封城、解封,制作了武汉战疫纪录片《英雄之城》,全景展现武汉抗"疫"以来的英雄群谱,源于体验采访、蕴于故事挖掘、现于创作笔墨,引发了受众共鸣,一经播出后好评如潮.本文结合《英雄之城》的实例,探析该全景式纪录片成为爆款文化产品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