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刘勰《文心雕龙》骈文理论对清代学者孙梅的《四六丛话》影响很深。本文从骈文的产生和形成问题、骈文形式和内容之间的关系、不拘奇偶论三个方面来探讨《文心雕龙》与《四六丛话》骈文理论之间的关系,发现孙梅在骈文的产生、发展、对偶的类型、典源、情文关系、骈散融合等诸多方面都受到了《文心雕龙》骈文理论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读《文心·事类》篇,写了几条笔记,题作“说《事类》”,意在辩白几个问题. 一、刘勰笔下的“事类”“事义”,不是等同的概念在六朝文士的笔下出现了骈文,而当时却没有“骈文”这个名称;称六朝文为骈文  相似文献   

3.
鉴于"赋"在刘勰所处时代地位的重要,以及《文心雕龙》本身的骈文形式,正确理解《诠赋》对把握《文心雕龙》全书主旨非同寻常。本文详尽深入地分析了刘勰的赋论,并结合艾布拉姆斯艺术四要素理论,指出《诠赋》实为《文心雕龙》之奥区,是全书理论体系的缩影。  相似文献   

4.
刘勰在《文心雕龙·诸子》中对战国诸子的论述是诸子学史中的重要材料,其中蕴含了刘勰对诸子各派的深入认识,这需要结合其对偶的结构才能把握。历来论诸子的材料可分阔论类和简论类两种,刘勰本段以骈文论其学术则兼顾了以上两种体式的长处。另外,刘勰在诸子之学兴起的问题上更倾向于时势说,在分析其学术特色时考虑到了地域文化的影响,在具体阐述时称“子”而不称“家”,这是其子学观的几个特点。  相似文献   

5.
从《史传》篇看《文心雕龙》文体论的得失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以刘勰《文心雕龙》中的《史传》篇作为解剖对象,在梳理刘勰文体论的框架设计、研究原则、内在理路、实际成效的基础上,将其置于中国古代文体论和史传演变的历史视野中考查审视,概括和总结了《史传》篇所体现出的刘勰文体论的三大突出成就和三点偏颇。  相似文献   

6.
“文”与“道”的关系,是中国古代文艺理论中的重要课题之一。刘勰在《文心雕龙》的《明道》篇中,已经有了“道缘圣以垂文,圣因文而明道”的提法。但因刘勰使用骈文,意思往往含糊不清。到了唐代,韩愈、柳宗元都重视这个问题,也说得比刘勰明确,值得深入研究。这里,先就柳宗元“文以明道”的观点,试作一些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7.
刘勰《文心雕龙》从第二十六篇《神思》到第四十四篇《总述》的十九篇,刘勰称之为“剖情析采”,是刘勰关于创作论的论述。其中《体性》篇的“体”即语言风格,“性”是指文学主体的情性,刘勰从“体”和“性”之间的关系对文学风格进行了论述;又将文学艺术风格归结为了八种类型并且指出了每种风格的特点。《风骨》篇则从“风”、“骨”即从文章结构和语言方面对文学风格进行论述,提出“风骨”的主要特征就是“气”与“力”。综合《体性》《风骨》两篇对文学风格的不同论述进行分析对比探讨刘勰的文学风格论。  相似文献   

8.
刘勰关于文学批评的思想言论主要见于《文心雕龙·知音》篇,其学术价值不容低估。该文拟就刘勰论批评家的素养、论文学批评的原则和方法探究其思想精义。  相似文献   

9.
刘勰《文心雕龙》卷四十为《隐秀》篇。由于上篇原文不全 ,关于《隐秀》篇的主旨或“隐秀”的涵义 ,历来众说纷纭。本文在辩析刘勰原著与总结近年各种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认为《隐秀》篇的主旨是从创作论的角度谈言意关系 ,或从修辞论的角度来探讨文学创作的规律。“隐秀”问题与“比兴”问题有最密切的联系。“隐秀”论的提出 ,也是刘勰针对文学发展的历史与现状的有感之发。作为对我国古代文学作品的一条重要的内在规律的揭示 ,刘勰的“隐秀”论与他同时代的钟峰的“滋味”论一样 ,成为中国古代文学意境论形成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0.
刘勰把《比兴》篇归入创作论,虽与《章句》、《丽辞》、《夸饰》、《事类》等写作技巧并列在一起,但不能把它简单视为一种修辞技巧。刘勰从深层道出了前人从未言及,或言及但尚未深入的观点,在《比兴》篇中,刘勰提出了“以少总多”、“心物交融”、“比显兴隐”等观点。  相似文献   

11.
刘勰论读者     
刘勰的《文心雕龙》以文体论和作家创作论为主,而读者作为文学作品的接受者和鉴赏者在书中仅处次要地位。在整部《文心雕龙》之中只有《知音》这篇文学鉴赏论较集中地论述了一下读者,我们不妨从这篇文章中一窥刘勰对读者的界定、要求以及评述。一、《文心雕龙·知音》中读者的范围及类型所谓读者即刘勰所言之“观文者”。《知音》中  相似文献   

12.
先秦至魏晋,论"虚静"者甚多。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篇中将"虚静"作为审美创造的命题加以明确的阐释,使"虚静"正式步入艺术创作的殿堂。关于刘勰虚静思想的来源,学者有不同的解说。刘勰的虚静论根源于老庄,主要是受到了庄子虚静思想的启发和影响。  相似文献   

13.
文风是文章的作风。刘勰在其巨著《文心雕龙》中全面地阐明了他对文章的认识,当然也反映了他对文风问题的认识。一、文风论思想贯穿着《文心雕龙》全书《文心雕龙》全书共五十篇,分四大部分:总论,文体论,写作论,鉴赏批评论。虽然每一部分的论述内容各有侧重,但是都贯穿着文风论。总论部分三篇:《原道》、《征圣》、《宗经》,主要论述文章的产生和文章写作、批评的准则。这是属于认识文章的总的原则,也可看作认识文风问题的总的原则。刘勰的《文心雕龙》不是毫无背景的纯学术著作,而是有感于当时形式主义文风流弊的发愤之作。本书第一篇《原道》所论述的文章‘本乎道”的观点,便是刘勰首先  相似文献   

14.
刘勰非常注重语音修辞。《文心雕龙》是由协调声调而结构成的“声文”。其各篇的声调以整齐匀称为主,低昂曲折为辅。刘勰从不同中求协调,多样中求整齐,使文章里的声调在错综变化中,高妙自然,摇曳多姿。《文心雕龙》中声调的结构模式及其特点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它是齐梁时期骈文创作的典范,是此时声律理论的完美实践者。  相似文献   

15.
90年代骈文研究述要莫山洪(柳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文系,柳州,545003骈文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的一朵奇葩,对于骈文的研究,自刘勰《文心雕龙·丽辞》以来,至今已一千五百年。然而,建国以来,由于多方面的原因,骈文研究一直处于几近静止的状态。直至80年代,...  相似文献   

16.
通变是刘勰提出的一个重要文学理论命题。刘勰在《通变》篇中首先强调继承在文学创作中的重要性:"通则可久",同时又指出了革新对于文学创作的重要意义:"变则不乏"。刘勰的通变论主要受到《周易·系辞》的影响。以往学者们大多认为通变论侧重的是"通"而非"变",更多关注于"通"即继承问题的研究,而对于"变"即革新问题关注不够。探究刘勰的通变论,对当今的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建设仍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风骨”论是刘勰文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文心雕龙》中,刘勰不仅撰《风骨》专篇,论述了对“风骨”的创作要求,而且还把“风骨”的思想贯穿于文体论和作家论。在《明诗》篇中,他批评晋代诗歌“采缛于正始,力柔于建安”。在《诠赋》篇中,他反对“繁华损枝,膏腴害骨,无贵风轨”的不良文风。在《檄移》篇中,他称赞“陈琳之《檄豫州》,壮有骨”,并提出为文要“植义扬辞,务在刚健”;在评论作家作品时,刘勰也十分重视“风骨”。他称赞建安诗歌“志深而笔长”、“梗概而多气”(《时序》),批评陆机的创作“瘦辞弗  相似文献   

18.
六朝诗歌新变溢出了传统儒家的诗歌观念,这给刘勰总结诗歌发展历史并确立文体规范带来了论述上的困难。为此,刘勰调整了《明诗》篇的行文顺序,即先“释名以章义”,后“原始以表末”。他通过提出诗歌发生意义上的“自然”说,弥合儒家诗歌观念与六朝时期新的诗歌观念之间的对立。这就是为什么《文心雕龙》在《序志》篇中规定了文体论诸篇的行文顺序,然而《明诗》篇作为《文心雕龙》文体论诸篇之首,却在行文顺序上独与其他各篇不同的原因。  相似文献   

19.
刘勰《养气》篇提出“养气”说的思路重在“养”与其在《原道》篇中提出 :“自然之道”是吻合的。“养气”以作者自然逍遥的态度、自然而为的方式而养自然之气。刘勰的“养气”说在继承和发展了先秦儒道和魏晋曹丕的“养气”说和“文气”说的基础上确立了“养气”的实质和特征 ,具有重要的创作论、作者论、批评论意义  相似文献   

20.
《文心雕龙·隐秀》篇是刘勰关于创作论的一个重要篇章,它不仅从字句的修改、锤炼和润色问题提出了一些重要的创作原则,而且从美学理论的高度,提出了一些重要的美学原则,表明了刘勰的美学见解。过去,由于清人纪昀和近人黄侃断定《隐秀》篇补文是明人伪造,致使大家忽视了对《隐秀》篇的理论的探讨和研究。实际上,我们就是对《隐秀》篇的四百多字的补文置而不论的话,《隐秀》篇的其余部分也表明了刘勰的真知灼见,也是值得我们认真研究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