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3 毫秒
1.
情态副词表示说话人对命题、事件的主观认识;关系副词是指对两个句子或小句有某种连接作用的副词;情态副词中也有表示关系的小类,关系类情态副词既能够表示说话人的主观性态度,也可以表示小句之间的各种关系,这种类似连词的用法,说明副词的内部分类和外部分界呈现出复杂交错的局面。  相似文献   

2.
离合词离析结构"A一个B"中的"个"跟普通量词"个"有很大区别,离合词中插入的"一个"已经失去了名量词的功能,而过渡为具有动量词功能的成分。插入"一个"的离析结构主要体现了说话人的主观视角,"一个"是一个主观标记。  相似文献   

3.
本文根据词汇语用学的语用充实理论,以"专有名词"和"确定性描述语的指称用法"为例阐释了句子的语义内容和命题陈述之间的关系.根据语用充实理论,说话人把句子的语义内容和语用因素相互结合陈述的是句子的语用充实命题,至于其他的命题,只有当它们和语用充实命题相关并且是语用充实命题的必然结果时,说话人才对它们进行了陈述.  相似文献   

4.
语气标记"就结了"与句子的真值语义无关,其标记说话人的主观态度、明示说话者交际意图。从主观性来看语气标记"就结了"主要表现为在未然事件中对建议等的主观认可,以及在非未然事件中对主观评论的肯定及再强调,其交互主观性的表现主要通过"就结了"与"不""吗"等的组配模式得以实现。语气标记"就结了"大致形成于清末民国时期,且在语法化过程中对"就结了"的词汇意义有一定的保留,作为语气标记其虽已具备语气标记的功能性,但其语法化过程还并未最终完成。  相似文献   

5.
"X什么Y"格式是一种高频使用的口语表达方式,表达说话人心中对某事、某现象的疑问,主观否定认识或主观评价,具有强烈的感情倾向,并带有明显的自我印记。经过对诸多语料的分析,"X什么Y"格式具有三种格式义:表疑问,表否定,表任指。  相似文献   

6.
从情态的角度考察“大不了”的语义内容,可以对“大不了”的四种用法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大不了”在语言使用中可以表达认识情态、道义情态、评价情态三种不同的情态语义,但在语用功能上却表现出一致性,都反映出说话人对命题内容的严重程度进行主观小化,持有不以为然的主观态度。本文最后对“大不了”的主观性特征进行了考察,认为不同语义内容的“大不了”包含的主观性强弱存在一定差别。  相似文献   

7.
从量的语义关系角度考察发现,"VC"、"V得VP"与"V个VP"结构在语法意义上分别表达客观规约、客观具象和主观异态结果,在量的表达上分别体现为客观抽象量、客观具象量和主观异态量。由此,三者在结构意义的表现成分、肯定和否定、时态、疑问句和语用等方面存在着一系列不对称现象。  相似文献   

8.
"咱/咱们"是北方方言中普遍存在的第一人称指示语.本文通过对现代典范白话文著作中"咱/咱们"用法的分析,详细考察了它们在不同语境中的用法和含义,从语言标记理论的角度将其用法分为无标记和有标记两种类型,并进一步揭示了其所具有的语用功能.研究表明:"咱"指称自己时最为普遍,乃其无标记用法,同时它也可以作为有标记用法分别指示说话人和听话人; "咱们"的无标记用法是用来指示说话人和听话人双方,其他的用法像指示说话人及其伴随方、说话人自己或者听话者为其有标记用法."咱/咱们"除了最基本的指示功能外,还有语用移情的功能.  相似文献   

9.
英语评价性句子副词一般位于句首修饰其后的小句或命题,其语义含义是说话人对该命题的评价。文章辨析了英语中说话人取向和主语取向评价性副词的语艾差别,澄清了说话人取向句子副词定义中的模糊性,并分析了说话人取向句子副词的评价指向性。  相似文献   

10.
在现代汉语中,"你看"可以充当征询标记,用来征询对方的看法、推测、主意、决定等。该文通过大量例证对征询标记"你看"的这种用法作了详细描述。作为征询标记,从句法、语义上看,"你看"可以删除,但从语用上看,它有两个重要的功能:一是提醒注意、增加表态压力,二是显示尊重、避免唐突。  相似文献   

11.
以现当代作家作品中的用例为依据,考察不同地区方言中"哩"的各种用法。语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不同地区的"哩"在用法上存在共性,也反映在不同地区用法上存在一些差异。归纳的条例既有对已有一些看法的证实,也有一些新的补充。  相似文献   

12.
“于是”乃高频使用的篇章衔接词,语料显示:“于是”的篇章分布较为广泛,既可以单用,也可以连用,还能跳脱使用;从使用条件上看,除了要满足时序先后、因果关联两个要求外,“于是”至少还受到“前项应为后项的直接诱因”、“后项应是前项的应激性反应”、“后项一般应是已然或正然状态”等语义背景的约束。  相似文献   

13.
英语倒装句的认知及其会话含义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倒装句分析,主要是从句法层面或以语用为视角进行的,虽有很多令人信服的地方,但亦有诸多局限。英语倒装句就是这样一种机制:言语者将常式句中的主语(图形)—谓词—补语(背景)位移为:背景(补语)—谓词—图形(主语)从而引起听话者对这一主观变化的会话含义的理解。  相似文献   

14.
含义是Grice意义理论的核心,包括规约含义和会话含义。由于Grice在界定规约含义时语焉不详,因此如何区分规约含义和会话含义一直存在争议。文章基于Grice意义理论的基本哲学精神,并以近些年来中外含义理论研究的主要成果为依据,探讨了规约含义和会话含义的本质和特征,进而以可鉴别特征为标准区分了规约含义和会话含义,从言者意图的基本事实出发,阐释了二者的共性。  相似文献   

15.
人们之间的语言交际活动并非每一次都直截了当、彼此能心领神会。说话人经常是话中有话,带有弦外之音,即所谓的会话含义。幽默语言这一特殊语言形式主要依赖词汇、修辞、语境语言手段的妙用,通过违反合作原则产生幽默效果,同时实现说话人或听话人的会话意图。  相似文献   

16.
心智哲学视阈下的意向性理论为含义解读提供了一种新的路径:含义是一种意识活动,其特征之一是具有意向性。在意向性理论视野下,任何含义表达都是依据一定的意向态度对一定的物理事件进行的意向性解释;意向性的意向内容与意向态度这两个维度在含义的意向性解释中得到了统一。  相似文献   

17.
话语的间接表达是言语交际中的一个普遍现象。间接表达所产生的是话语的会话含义,它委婉地体现出说话人的交际意图。在听力教学中,教师运用语用逻辑的会话含义理论,可以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语用推理,消除话语字面意义的"冲突",完成话语字面意义到会话含义的过渡,有利于学生对话语意义的准确理解。  相似文献   

18.
文章对《孟子》中“之”字的使用情况从语法功能、语用功能两方面进行了考察。认为《孟子》中的“之”字几乎包含了它的语法语用特点,即大部分充当宾语,少数充当定语,语用功能主要是标记和回指。  相似文献   

19.
汉语“着”字在陇南方言中有着较多的变体及用法,其中绝大多数用法和现代汉语“着”字的用法相同,另有一些用法和现代汉语有区别,试就陇南方言中“着”字的各种变体、用法及其来源作一简单叙述,并着重探讨其不同于现代汉语的用法。  相似文献   

20.
一次以19名以英语为母语的使用者为对象,围绕"It doesn't matter"的意义的问卷调查表明,被调查者在使用这一句子表达其自然意义的同时,也用语气的变化、根据不同语境,传达了超越字面意义的、隐含的非自然意义.调查也发现,这一用法往往会被以英语为外语的使用者所忽视,并在实际会活中误解、误用,这一现象应引起以英语为外语的使用者的格外注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