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集韵》在编纂过程中特别倚重《说文》。在征引数量上,《说文》居于众多征引文献之首;《集韵》明引《说文》的原则是《集韵》的注音和释义与《说文》释义和徐铉注音相契合;《集韵》所据《说文》底本虽以大徐本《说文》为主,当对其他《说文》版本有所参考;《集韵》征引《说文》原有字与徐铉新附字有所不同,当是"凡字训悉本许慎《说文》"的原则在征引徐铉新附字上没有贯彻到底。  相似文献   

2.
钱大昕作为清代乾嘉时期重要的学术代表人物,一生博通经史子集,同时在《说文》研究方面也成果显著,在其代表著作《十驾斋养新录》和《潜研堂集》中,钱氏曾对《说文》中的内容和所收之字进行了细致分析,对于其中的"新附字"将其类型归纳为"后代增加"、"传写讹溷"、"吏牍妄造"、"街谈俗字"四种,并认为这些字"不必附"和"不当附"这一观点直接影响了后世学者对《说文》"新附字"的研究,进一步推动了《说文》学研究走向深入。  相似文献   

3.
徐山 《现代语文》2009,(8):148-149
<王力古汉语字典·木部总论>认为"木部"中的"杳"字"与树木关系不大",这一问题的出现当追溯到<说文>.会意字应合理选择其中的一个部件作为所归属的部首.根据"杳"一词的本义,<说文>"杳"字归在"木部"不当,应将"杳"字归在"日部".  相似文献   

4.
《开母阙铭》之"木連理於條"之""应为"芉",旧释为"芊"、"竿"欠妥。"芉"是"干"之后起字,汉代常见,但《说文》无"芉"字,据此可补《说文》之阙。  相似文献   

5.
《开母阙铭》之"木連理於條"之""应为"芉",旧释为"芊"、"竿"欠妥。"芉"是"干"之后起字,汉代常见,但《说文》无"芉"字,据此可补《说文》之阙。  相似文献   

6.
璋是一种古代社会重要的礼器,"璋"字源于"章",金文中"章"和"璋"通用,文例中分别有人名和玉器两种用法。"章"字有"音十为章"和"辛璧为章"两说。我们认为早期"章"字来源于章璧说;后由于礼乐制度的兴盛,"章"字被赋予了"音十"会意的"章节、规章"这一新义项;到了春秋战国时期,为了区别字义,便给"章"字加注形符"玉",至此"璋"字便仅用于表示玉制礼器和人名,一直沿用至今。  相似文献   

7.
熊露露 《现代语文》2007,(9):113-113,122
<说文·水部>共有468字,重文22,新附字23,是<说文解字>收字最多的部,其所携带的文化信息无疑也是十分丰富的.本文试图通过对<说文·水部>的文化观照,探讨"水部"诸字所反映的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8.
《邢台学院学报》2014,(2):107-109
《说文解字》(以下简称《说文》)"玉部"字全面系统地介绍了汉代以前玉的分类和在古代文化制度中体现的功能。本文先对"玉部"字中瑞玉字个数进行判定,确定讨论范围,并对"瑞"字在"玉部"字中的排列问题进行纠正。然后从命名理据角度以及参照《周礼》文献的介绍对《说文》中有瑞玉功能的17个字进行分类阐释。从而更好地了解古代的玉器文化。  相似文献   

9.
"右文说"是古人探求字源的一种方式。"右文说"在宋代的产生不是偶然的,它是中国传统字源学说经《说文》、《释名》、《玉篇》、《说文系传》等的有关研究之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结果,并与宋代学术发展的大势与高度相一致的。本文分析了"贝"和"賏"、"婴"三个字,并据蔡永贵先生"母文表义"这一理论,分析、论证了《说文解字》所收录的7个"婴"族字,是以本义或特定引申义的"婴"为母文,加上若干表示具体事类的偏旁为外部标志而孳乳分化出来的母文外化字,而且更加有力的佐证了"右文说"的正确性、声符示源的可信性。  相似文献   

10.
《说文》所收之字,是经过许慎选择、整理之后贮存于《说文》特定形义体系之中的汉字。因而研读《说文》会发现:《说文》之字与文献用字有所不同。处于使用状态的汉字,文献所用的汉字,由于并非出自一  相似文献   

11.
《说文》或体多方言字证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说文》或体是《说文》重文中数量最多的一种,但历来对它的研究远远不如对《说文》中的古文和籀文那么重视。经考察分析,《说文》或体中大部分是方言字,上述情况可能与《说文》或体多方言字有关。  相似文献   

12.
近年"司母戊"大方鼎之"司"字改释为"后"字。甲骨文时代,"司"、"后"各有字形,字义也判然有别。《说文》司"从反后"是就秦篆说事,是秦篆造成的讹误。  相似文献   

13.
释臣     
臣字甲文作?或?,有两个主要意义.一为奴虏、臣仆,甲文中常见.一为举目而视,这个意义存在于合体字中.例如:?、?都以从臣,都有望的意思.?为人举目而望,?为人挺立而视,就是明证.《说文》页部说:"颐,举目视人貌,从页臣声:,这个字读臣,是臣的加旁字.可见古代没有颐字的时候,就是用臣字表示举示远目远视的意思,后来为着与臣仆之臣区别开来,又造了个这颐字.臣字甲文既然作?或?,又有举目而视的意思,所以古文字学家认为它象竖目、纵目.郭沫若先生《释臣宰》一文说:臣"均象一竖目之形".于省吾先生《释臣》一文说:  相似文献   

14.
要解释"鼻祖"的来历,首先还得从"鼻"字说起。"鼻"字的本字为"自"字。许慎《说文》一书中说:"自,鼻也,象鼻形。"也就是说,"自"是一个象形字,其本义就是指鼻子。由于人们在说到自己的时候经常会指着自己的鼻子,故"自"的  相似文献   

15.
卬印小议     
李晨奋 《现代语文》2008,(5):114-115
<说文·匕部>"卬"字下曰:"望欲有所庶及也.从匕从卪,诗曰高山卬止."而<说文·印部>"印"字下曰:"執政所持信也.从爪从卪."许谓"卬""印"皆是会意字,然"印"字姑且还能说通,会"手持符信"之意,然"卬"谓"从匕从卪"甚是费解.今人多缘其形近,而将二字析为"古本一字"甚谬.  相似文献   

16.
本文考释了苏州方言中表示"肿"义且俗字写作"海"一词的本字为"脪"字,"脪"字的上古音当为微部字,而《说文》徐铉所注的反切"香近切",记录的则是"脪"字已发生语音变化后的中古音。  相似文献   

17.
王筠在《说文释例》中提出了一个概念,即分别文。它针对汉字增加偏旁这一造字手法提出的,对于这个概念相关的研究不多,我仅从它的定义入手探讨它同同源字、假借字、古今字、异体字之间有无关系并举出一些相关的文字作为例证。  相似文献   

18.
王宏  田烟 《文教资料》2007,(29):41-43
从对"文"、"字"二字的说解谈起,管窥汉字文化功能及其蕴含的丰富的文化内涵,从而引发出关于文字发展的一点思考。  相似文献   

19.
桂馥为"说文四大家"之一,他在征引古籍佐证《说文》的过程中,解释并记录了大量的异体字、古今字以及通假字,他所说的异体字主要包括变体、或体、别体和俗体字等;他所认为的古今字主要是指古今时代用字的不同;对于通假字,桂馥通过大量文献的考据较自觉地从音转的角度来看待通假问题,抓住了音同或音近是通假与否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对《说文》的体例进行了阐释,且提出许多自己的新的看法."合二字成文"是段氏在注解《说文》时所提出的一个条例,前人少有探讨,本文主要评述了段玉裁运用该条例体例对连绵词的构词特点、使用原则的认识,并对段氏"合二字成文"条例的历史意义和不足进行了说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