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让学校德育充满诚实商丘师范刘孝书大千世界,复杂社会,人若不多准备几副面孔是难以适应的,难怪在拉丁文中,“人格”的原意即“面孔”。但是,面对学生,教育者只应该有唯一的面孔:诚实!然而,在学校里各种“不诚实的德育”至今还在以“德育”的名义损害着我们的德育...  相似文献   

2.
黄金华 《山东教育》2010,(1):127-127
小小的橱窗作为一所校园特有的热情又丰富的“面孔”,可以真实展现校园独特的个性倾向、文化品质、精彩内涵……可走进时下一些学校,橱窗早已沦为“壁上的看客”,习惯板着一副冷冷的面孔,冷眼看着校园里的物是人非,原本“热情的面孔”已难觅踪影,任由自身的育人角色被疏忽、宣传功能被淡化、沟通渠道被堵塞等现象不断蔓延。  相似文献   

3.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把教育的意图隐蔽起来,是教育艺术十分重要的因素之一。”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依然存在着“后娘式的面孔,牧师式的说教”,针对性不强,实效性较差的现状。对此,淡化教育痕迹,在“润心细无声“中提高教学实效是可借鉴的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4.
“温柔”这个词,似乎与教师无缘。许多教师信奉“名师出高徒”,更信奉“严师出高徒”。于是,他们谢绝温柔,整天板着面孔,冷若冰霜,露出一副凛然不可侵犯的样子,殊不知这样一种状态是多么不利于教育的潜移默化,多么不利于教师与学生心灵的沟通!  相似文献   

5.
于连是法国杰出作家司汤达的代表作品《红与黑》中的主人公。他具有真与假、美与丑的二重性格,体现出当时社会关系的两极对立、矛盾和冲突。按照司汤达的本意,小说书名中的“红”象征着于连想成为拿破仑手下一名士兵;“黑”象征着于连不得不去当教士。纵观于连短暂一生的表现,不难发现:红是于连的真面孔,黑是于连的假面孔。红与黑共同组成了于连性格的二重性,同时,也共同促成了于连形象的悲剧性。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有男女老少为之疯狂的“超级女声”;在韩国,有独特的“SUPER JUNIOR”——“超级少年”。“SUPER JUNIOR”是一个由十三人组成的超大组合。而令我们格外关注的是其中唯一的中国面孔,一个上世纪八十年代出生在黑龙江的中国男孩。他的名字叫韩庚,是韩国著名唱片公司S.M.2001年在中国大规模选拔大赛“H.O.T.China”选出来的新人,有着英俊的面孔和超强的舞蹈天分。  相似文献   

7.
用这个原理来解释“火星人脸”等同类现象.我们就会明白.为什么大脑要让面孔率先“通关”:因为面孔识别在人类的视觉世界占了重要地位.与实验中的圆点属于同一范畴.而对面孔的高度敏感.才促使人们对面孔优先识别.并习以为常。  相似文献   

8.
吴琳 《初中生》2006,(3):46-46
难看的面孔 林肯是美国历任总统中最有幽默感的一位。人们都知道林肯的容貌是很难看的,他自己也知道这一点。一次,他和斯蒂芬&;#183;道格拉斯辩论,道格拉斯说他是两面派。林肯答道:“现在,让听众来评评看,要是我有另一副面孔的话,您认为我会戴这副这么难看的面孔吗?”  相似文献   

9.
一、语言的批判与发现人群中这些面孔幽灵一般显现: 湿漉漉的黑色枝条上的许多花瓣。——〔美〕艾兹拉·庞德《在一个地铁车站》当我们逐字逐句阅读庞德的这首诗,这些极其普通的文字符号就在我们的面前展开了一个语言序列——面孔是什么?为什么是“湿漉漉的”?“面孔”与“花瓣”有什么关系?我们可以在心中产生无数的疑问,并且可以给这些疑问以无穷的答案。在这里,语言被推到了前  相似文献   

10.
袁胤 《教育》2006,(2):25-27
多年前,一张“大眼睛”的照片成了“希望工程”的标志图案,让我们刻骨铭心,而今天,同样是这些充满着忧郁的眼神和面孔带给我们震撼!  相似文献   

11.
公开课历来被视为日常课堂改革的“先锋”,但这种先锋的作用却因疏离“原生态”而日渐弱化。公开课要引领课堂改革,必须改变孤芳自赏与高傲,以亲和的面孔与日常课堂“牵手”。现呈现几篇公开课“变脸,,的案例,以透视实践者追求课堂“原生态”的行踪。[编者按]  相似文献   

12.
"被"字新用法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大为 《现代语文》2009,(11):145-146
“被”是平时我们所熟知的一个词,但近来“被”字却以新的面孔频频出现在网络上,由此形成的“被”族词语以其独特的表达方式吸引着人们的眼球。我们先看几个例子:  相似文献   

13.
一、《假如给我三天光明》①“我要将我的所有亲爱的朋友们都叫来,好好端详他们的面孔……”句中的“好好端详”语义重复。“端详”意为“仔细地看”(《现代汉语词典》),它本身就含有“好好”的意思,前头不能再加“好好“。可改为“端详他们的面孔”或“好好看看他们的面孔”。  相似文献   

14.
教了几年书,我深深体会到“微笑”无论在教学上,还是在教育中,都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固然,板着面孔,整天在学生面前拉长着脸,确能给学生以“严肃”之感,甚至是“威严”,自己仿佛也很有威信。实际上,这样做无论是在教学,还是教育上,都不会收到好的效果,甚至适得其反,事与愿违。板着的面孔,只能拉大师生之间的距离,师生之间在心理上极易产生“敌对”情绪,形成隔膜。试想:学生遇到困难、问题,只能“望而却步”。见着老师,绕着走———“敬而远之”;有意见了,两眼望望———“敢怒不敢言”……这不仅称不上“良师”,更谈…  相似文献   

15.
“丁零零……”上课铃响了。这节是美术课。同学们拿出美术书、水彩笔,兴致勃勃地等待着美术老师的到来。教室门口却出现了语文老师微笑的面孔。“同学们,今年要统考,这节课继续讲解语文试卷。”“哎!”同学们像泄了气的皮球,无可奈何地拿出了语文试卷。“丁零零……”上课铃响了。这节是体育课。同学们安安静静地坐在教室里,等待着体育老师的到来。我们这群“乔丹”迷早就商量着要打一场篮球赛。教室门口却出现了数学老师严峻的面孔。“同学们,很快就要统考了,这节课我们进行数学考试。”“唉!”同学们顿时像霜打的茄子———蔫了…  相似文献   

16.
人类的面孔审美具有普遍共性,这与面孔所能传达的生物信息内容相关。结合美学、心理学、生物学等理论研究成果,可将人类面孔审美的生物信息评价划定为三个层次:第一,面孔审美包含着对“人性”度的衡量;第二,面孔审美包含着对人类繁殖潜能的评价;第三,面孔审美包含着对个体性格特质等社会化信息的考察。三者共同揭示了人类面孔审美的生物共性。  相似文献   

17.
好老师,当温柔马红根写下这个题目肯定要遭人讥笑。“温柔”这个词,似乎与教师无缘。普通的教师羡慕“名师出高徒”,更信奉“严师出高徒”。然而,天下之大,名师几许?面对现实,更多的教师乐以“严师”自居。许多“严师”谢绝温柔、整天板着面孔、冷若冰霜、一副凛然...  相似文献   

18.
《科技文萃》2001,(9):66
韩寒在接受一些记者采访时对教育提出批评。从事教育的大人——板着面孔,不了解孩子的世界“我那时动机很简单,就是想让那些所谓从事教育的大人看看,我们到底是怎么一个状态。但后来发现其实他们根本不会倾听我们的真实想法。他们基本上是与孩子的生活脱节的。他们每个人都以教育家的面孔忠告大家你应该这样不应该那样。” 教学模式化倾向严重  相似文献   

19.
周围的一切看起来都冷冰冰的,房间仿佛是一个坏掉的玩具箱。这就是我的“家”,毫无温暖可言,一路走来,我只看见父母冷漠的面孔。  相似文献   

20.
老师在台上“比武”,学生在台下“挑刺”。近日,上海电机学院举办第三届教学法竞赛,经过层层选拔的25位教师选手比试上课“基本功”,台下的“考官”除了校领导和老教授外,还有33张学生面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